牧草机械 期待漂亮一舞
伊利、蒙牛国内两大奶业巨头又开始互掐了,由“奶”而发的事故一场接着一场,让人应接不暇。有关“奶牛”的一切一夜之间成为网上热点关键词。特别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由于国家针对食品安全一系列措施的出台,运用优质牧草提高牛奶质量已经成为奶业同行的共识。今后使用优质饲草为奶牛提供廉价优质粗蛋白来源将成为国内奶业的一种趋势,其中,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产量高、质优良,将获得众多企业的追捧。
然而,苜蓿在我国的产量却很低,我国生产的草产品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国内奶牛业的需要,从而导致国外相关产品的大量进口。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1-8月进口12.51万吨苜蓿干草,同比增加273.73%。面对如此大一个草业市场,国内企业也只能望“草”兴叹。
其主要原因,除了我国草原建设落后且又面临植被减少,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更主要的环节还在于我国草业机械化程度还较低,发展牧草产业不容易。据农业部有关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机械播种牧草面积640.29千公顷,比2008年增长4.62%,机械收获牧草数量1542.51千公顷,反而比2008年下降20.34%。
什么是牧业生产机械化?重点主要包括牧草种植、收获和加工环节的机械化技术。饲草种植机械化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机械化手段改良退化草场的技术,它可以有效改变当前我国草场植被稀疏、优质牧草减少的现状。牧草种植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耕、耙、压、播4个环节的生产工艺。机械化是实现草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是保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抢农时,保障牧草适时播种、收获,取得**好效益的****选择。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牧草机械化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难题。一方面,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缺失,品种结构不能适应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产业以发展牧草收获机械为主,产品以小型、中低端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草原畜牧业装备产品结构与草原畜牧业生产与发展的需求之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造成恶性竞争,而很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且产品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差距很大,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大型高效的作业机械多数以进口为主。草原畜牧业装备品种增补、领域拓展、功能完善、水平提高已为当务之急。
由于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行业几十年来一直采用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原创性技术匮乏。重大产品开发尚停留在经验设计阶段,新产品开发周期长达24~36个月,比国外先进企业长一倍;新产品技术产业化转化时间长达3年以上;产品可靠性考核仍以田间试验为主,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应用尚属空白,严重制约了产品技术成熟周期,拖拉机、收割机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仅为国外先进水平的30%~40%,难以与国外产品展开有效竞争。在缺乏创新平台支撑下,草原畜牧业装备的共性、公益型技术研发难以持续有效的开展。
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我国对科技经费的投入量不断增加,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投入仍较低。牧业机械生产工业落后,制造水平低,生产规模小。表现在机具质量差,使用故障多,可靠性差,寿命短。如我国生产的捡拾压捆机成捆率仅为国外同类机型的70%~80%。而且,草原畜牧业机械化的许多问题没有相应的部门管理,有一些重要政策措施不能得到落实;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相关项目和经费,大多数下达给基层畜牧草原管理部门,而未落实到机械化建设上去。这一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为畜牧业机械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虽然牧草机械化仍只处于初步阶段,但其重要性越来越被政府所重视。农业部把“草原建设与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作为11项重点农机化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开发和推广了一批人工草地建设围栏设施,草原补播改良,牧草种子收获和加工以及牧草收获与高品质加工等系列装备技术,同时在国家相关法规和配套资金支持下,我国退牧还草工程获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禁牧休牧围栏设施超过3千万公顷,退化草原补播改良达到1040.9万公顷。
购机补贴政策又进一步加大了对牧草机械化的扶持力度。从2004年起国家将牧草收割机列入购机补贴目录,随后又将牧草播种机、打捆机、青贮机械等多种牧草机具列入补贴目录,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购买牧草生产机具的积极性。到2009年底,我国有牧草收割机10.33万台、青贮饲料收获机2.15万台。
这一切已为牧草机械化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是否能充分发力,是否能掌握时代给予的有利时机,期待着各方参与舞出漂亮的一曲。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