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体育官网app
logo

联合收割机行业的二次革命

《农业机械》 于帅 2011年03月17日

  2010年,新机型的畅销,拉开了联合收割机行业再一次洗牌的序幕,这次洗牌将会在接下来的3年左右时间里完成,除了拥有相当的资金和大胆的发展思路外,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无疑将是这轮洗牌中获胜的关键因素。

  联合收割机市场没有下滑

  2011年1月7日,中国农机工业协会2010年年会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年会,向来是低调举办,而广受企业的关注。与往届不同的是,此次参会的企业中,超过半数的人员是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或其配套企业负责人。

  会议期间,在几个国内可称“著名”的联合收割机企业负责人的脸上,除了严肃,读不出任何多余的表情,和2009年年末那种喜悦劲头相比,显得十分沉闷。在长达3个小时的会议中,他们时而听报告,时而记录着什么,彼此距离很近,却没有任何交流。

  直到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报告的中段,几个相邻而坐的企业负责人,才开始了“接耳相诉”,此时呈现在他们脸上的表情,更显复杂。

  “预计,2010年我国联合收割机总量将在13万~14万台,同比增长超过10%。”基于2010年1—11月的统计数据,以及对这个行业的谙熟,高元恩对2010年联合收割机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定下了如此基调。也正是这句话,让不少老牌联合收割机企业的负责人,坐立不安。

  尽管不少企业已经知道市场上有一些新产品表现得非常活跃,但面对小麦联合收割机下滑接近40%的事实,高元恩的统计数据还是让不少企业感到意外。

  会后,记者找到一位山东某联合收割机企业的负责人采访时,他告诉记者说,自己对这一统计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小麦联合收割机)行业下滑,但我们还是保持了小幅增长”。但记者还是从他的语气和神态中,读到了不少微妙的含义。

  以新疆-2型为代表的传统小麦联合收割机正在沉寂,2010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下滑幅度超过40%。“几乎所有做传统机型的企业,都在下滑。”此前,洛阳中收总经理雷雨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当时,记者在洛阳中收采访和参观,发现该公司停放的几乎全是玉米收获机。这家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的发明者,被业内冠以“(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神话缔**者”的企业,即便接手中国一拖“东方红”小麦联合收割机业务,仍旧将精力放在了玉米收获机领域。由此可见,传统型小麦联合收割机的秋天已经到来。

  “小麦联合收割机有所下滑!”素有“跨区作业践行者”之称的福田雷沃重工,在刚刚结束的商务年会上,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桂民对福田雷沃重工传统机型的销售情况,下了一个简单而简洁的结论。

  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的发明,引起了联合收割机行业的一场革命,自其诞生起,一直是联合收割机行业的“权重股”,其市场的好坏,直接反映出联合收割机行业的兴衰。然而,2010年的结果让人出乎意外,在2号机下滑超过40%的前提下,整个联合收割机行业竟然还有着超过10%的增长。

  传统机型下滑在给谁让路

  传统机型的下滑,预示着新机型的上升,才能吻合上升10%的数据。然而,记者手中拿到的一份行业数据统计结果,定会让不少业内人士对新机型的概念,有更新的认识。

  业界认为**有可能迎来爆发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上升幅度并不大,总量在1万台左右;而以新型高效著称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更是出现了近30%的下滑,总量也在1万台左右;备受国家政策青睐的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在基数较小的前提下,也只是上升30%。

  而联合收割机中,增量**大的是履带式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统计数据表明,在原有基数较大的情况下,履带式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增长超过60%,而这部分增量,几乎全部来自以双滚筒和纵向轴流为代表的两类新机型。

  “从2009年开始,我们的产品就供不应求!”湖州星光总经理邵青尔告诉记者,湖州星光是国内双滚筒机型的首创者,技术力量和产品质量,都排在业界的前列。

  2011年1月10日,在这个行业称为淡季的时候,记者走进了湖州星光公司。和大多数公司空置设备,或者慢条斯理的备货相比,该公司当时仍保持着每天出货30台联合收割机的记录。

  “2010年,销量超过6 000台;2011年,我们预计可销售1万台左右。”邵青尔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新年度已经销售近1 500台。”

  记者从湖州生力液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立峰处,得到了数据上的印证。生力液压目前为市场上大部分联合收割机配套高档液压元件。“2010年,增长38%;2011年,星光公司有望超过1万套配件。”顾立峰告诉记者,该公司为联合收割机配套的液压元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减,主要得益于以湖州星光为代表的双滚筒机型的热销。

  而以日本久保田和浙江艾格莱为代表的纵轴流收割机,也逐渐迎来了市场。2010年,艾格莱销售纵轴流机型接近3 000台,同比翻一番;久保田以往以出口为主的全喂入机型,在我国市场销售2 000多台,出口海外7 000多台。

  据可靠消息称,2011年浙江艾格莱销量计划仍有增长,而久保田将目标产量定在了1.2万台以上。

  以双滚筒和纵轴流为代表的两种新型收割机火了。以我国农机行业“集成创新”的能力,肯定会有不少企业纷纷上马。就如2007年,洛阳中收向市场大批量投入玉米联合收获机后,上马玉米收获机的企业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一样,2010年几乎所有联合收割机企业,对双滚筒或纵轴流机型都有所准备。

  湖州另一家企业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建造一个年产收割机5万台的生产基地。一个1万多㎡的生产车间和一个2万多㎡的装配车间,以及一幢办公大楼和一幢研发中心,已经在湖州市埭溪镇拔地而起。

  “一期工程投入3 000多万,设备和研发中心将会陆续配置。”思达公司副总经理张新华告诉记者。张新华是收获机行业的一员老将,从技术到市场都比较谙熟。

  面对如此的大手笔,这让与记者同行的联合收割机行业专家、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收获分会秘书长陆庆惠,不由发出“思达很有潜力”的感慨。

  虽然思达公司相关负责人没有明确将来生产何种产品,但从该公司目前的产品线和市场热点判断,应该脱离不了双滚筒和纵轴流这两种机型。

  当然,尽管目前业内很少有思达公司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但各企业对双滚筒和纵轴流机型给与了强烈的关注,并对市场做出了乐观的判断。

  新机型引发行业二次革命

  对双滚筒和纵轴流这两种新机型**为乐观的,莫过于知名农机媒体人刘振营,他认为这两种机型“完全有可能取代2号机和半喂入机型”。

  如果这一预测成真,无疑可以将双滚筒和纵轴流机型看作联合收割机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如果将新疆-2型机器引领我国小麦收获机械化,看作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那以双滚筒和纵轴流为代表的履带式全喂入收割机,无疑就是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而来自各方的反馈信息,都在证明着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2010年的“三夏”和以往2号机南征北战的状况相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不少浩荡的轮式机大军,被以装载着履带机的轻卡队伍取代。

  “既可以收水稻,也可以收小麦。”星光公司总工程师张奋飞告诉记者,用收水稻的梳脱方式,是可以收小麦的,而用揉脱方式收小麦的机器,则无法用来收水稻。张奋飞是双滚筒机型研发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他对这种新机型的前景做出了理性的分析。

  张奋飞指出,无论从机器可靠性、作业效率还是效果来看,新机型的各种指标都遥遥领先,而价格仅比传统机型贵2万元左右,比品牌半喂入收割机要便宜3万~4万元。2010年半喂入的下滑,实际上就是全喂入新机型的冲击。

  张奋飞具体分析到,和传统切流滚筒全喂入收割机相比,新机型能够脱粒、清选更加干净,节省更多的动力;和半喂入相比,除了价格较低外,可靠性和效率都较高。此外,经过简单的调整,还可以收获诸如油菜等其他作物。一机多用,也是新机型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但是,对于新型全喂入机型能否取代轮式机,张奋飞认为,关键点在于履带机的大范围转移问题,毕竟轻卡的成本不容小觑。

  有关专家分析,2010年“三夏”之所以有那么多轻卡队伍加入跨区作业,一方面是因为新机型的作业收益高,另一方面,轻卡可以在农闲的时候用于短途运输。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机型参与跨区作业,传统轮式机将在效率和性价比上败下阵来。这也是为什么有市场人士会得出“履带机可以取代(传统)轮式机”结论的原因。

  按照这种说法,双滚筒或者纵轴流机型,除了可以投入超过3 000万hm2、目前刚刚超过50%水平的水稻机械化领域,而且还可以替代奋战在小麦机收第一线的、超过40万台保有量的2号机。如此以来,我国谷物综合机械化收获水平,又将有一次质的飞跃。如此,称这两种新机型引领行业的二次革命,一点也不为过。

  发起者的顾虑与忠告

  湖州星光生产的“星光至尊”双滚筒式全喂入收割机,是目前联合收割机里**热门的产品之一。“许多用户到公司来购买机器,指名就要星光至尊!”湖北省枣阳九隆农机公司总经理王林茂说:“2010年,几乎一直处于断货状态!”记者上网发现,“求购星光至尊”的信息,也是随处可见。

  随着星光至尊的走热,行业同类机型也在不同的企业中“研发成功”。“直观性很强,很容易模仿。”陆庆惠说,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手段禁止这种行为,只能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行业领先,保证市场持续的需求。

  张奋飞也曾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对无法维权的无奈。“自己辛辛苦苦好多年研发出一款新产品,别人买去一台测绘,或者挖去一个技术人员,很快就可以上马新产品。”一位不愿具名的联合收割机专家指出:“一套图纸也就10多万元。”

  眼下,有打算涉入双滚筒或者纵轴流机型的企业,用尽各种手段,意欲敲开这块新的市场。

  “有的企业,直接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重新喷漆,粘上自己的logo,就拿去展示和鉴定了。”张新华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还在某大型国际展会上,看到国内知名企业拿着“改造过的产品”参展。

  张奋飞指出,为了获得鉴定资格,也有不少企业直接购买竞争对手的机器,重新贴牌进行鉴定。

  所以,双滚筒或者纵轴流机型,甚至是一夜之间被不同的企业“研发”出来的。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张奋飞的担忧也仅仅只是一个顾虑。确实,有一些企业推出的同类产品,占压了一部分市场,但那些企业的经营理念、技术能力和制造水平,均处于较低档次,生产的产品除了结构相似,性能和外观均无法和星光相比,用户的认可度较低,在日后的竞争格局中,定然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创新务实,求精做强’,这是星光能有今天的**好诠释。”邵青尔指着公司生产车间上的8个大字激动地告诉记者。可以看出,在邵青尔心中,这8个字,便是星光发展的灵魂。

  自星光成立以来的11年,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在围绕着创新务实做文章,都在向着求精做强的目标迈进。首先将无级变速应用于联合收割机,双滚筒机型开发过程中先后8次改进,无一不透露着星光这个不大的公司创新务实的精神。这是星光成功的基础,也是业内企业发展的典范。

  产品可以模仿,配套体系可以借用,设备和厂房可以建设,但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精神,是无法复制的。

  “如果我们要做纵轴流机型,肯定会改进现有机型的缺陷,并加入新的元素。”张奋飞告诉记者,在加工设备上不如外资的情况下,要分得纵轴流市场的一块蛋糕,创新必不可少。在张奋飞的眼中,国内企业只要认真踏实地去做,创新能力是不输给外资企业的。这是张奋飞给行业的忠告,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信心。

  行业洗牌技术将是关键

  双滚筒和纵轴流机型市场的走热,吸引了包括世界农机巨头约翰迪尔的注意,该公司已经打算向市场推出R40型纵轴流机型,日本洋马也在着手中国市场的推广工作;而国内企业中,我国**大的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业福田雷沃重工,已经加快了纵轴流机型的研发和推广进度,而以生产半喂入为主的无锡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和常发锋陵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也开始转向双滚筒和纵轴流的生产。

  据悉,在我国300多家联合收割机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在觊觎双滚筒或者纵轴流这块新兴市场。然而,专家指出,这轮竞争的赢家,除了资金实力和渠道建设外,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关键因素。

  在经历了新疆-2的惨痛教训后,不少企业开始寻找自我保护的有效方式。当年,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完全社会化配套,被竞争对手迅速复制配套体系,很快将发明者——洛阳中收的前身新疆联合收割机厂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联合收割机的生产企业,关键零部件一定要自己生产。”高元恩告诫联合收割机企业,非关键零配件可以社会化生产,但具有核心技术的关键部件,如果社会化之后,可能会重蹈当年新疆-2机型的覆辙。

  现在,不少企业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尽管双滚筒和纵轴流机型的结构很直观,但不少“复制者”却摔了跟头。

  张新华向记者透露,2010年不少“组装”的纵轴流机器,**后都被用户退货了。而有些为了打市场的企业,自己无法生产有质量保障的机器,竟然从竞争对手的经销商处,批量购买了几十台机器,进行贴牌销售,为以后销售铺路。

  企业纷纷上马新机型,产能势必迅速扩大。“现在产能已经过剩。”邵青尔明确地告诉记者,以后的竞争,产品才是关键。所谓产品,是指具有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机器。

  “我们的机器,有很多专利技术。”张奋飞一边告诉记者,一边演示拨禾轮的改进。星光至尊的拨禾轮很特别,只可正转,不可倒转。这是在机器作业过程中一些缺陷的针对性改进,像这种改进,在星光至尊的身上,随处可见。

  星光公司的产品受欢迎,和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密不可分。可以说,星光的产品,到处充满着智慧。而缺乏智慧的机器,是很难淘到用户欢心的。

  “这和10年前的小麦机不同,现在的技术含量,已经到了很难复制的地步。”某正在上马纵轴流机型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企业,目前也只是做到‘貌合神离’。”

  当年小麦机之所以很快被复制,一方面是因为配套体系完全外包,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拿去;另一方面,当时的技术含量低,复制起来比较容易,用户对机器的要求也低,只要可以正常工作就可以。“所以,那次行业洗牌,取胜的关键在于资金和渠道。”上述企业负责人分析道。

  然而,以双滚筒和纵轴流为代表的新机型,无疑将引发行业的再次洗牌,而在这轮洗牌中,资金和渠道只是保证企业胜负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能力能否跟上市场的步伐,停滞不前将被市场淘汰,发展太慢,一样会出局。

  延伸阅读:谁上半喂入谁找死?

  新型全喂入机器因其较高的性价比,极大地冲击了半喂入市场。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半喂入收割机下滑幅度接近30%,而且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据半喂入领军企业日本久保田官方数据纰漏,该公司2010年半喂入产品销售下滑接近12%,2011年的销售目标,也定在了同比下滑接近11%。

  连行业领军企业都作出了下滑的预期,是不是半喂入真的进入了衰败期?

  有极端观点表示,半喂入进入下降通道明显,完全会被全喂入机型取代,国内企业很有可能面对“谁上半喂入谁找死”的局面。

  有关专家对上述说法表示赞同。如果单是从性价比和可靠性上来说,无论是双滚筒还是纵轴流机型,都有很大的优势,完全可以取代半喂入机型。

  上述专家猜测,中国市场对新型全喂入收割机的需求,已经成熟。一些外资企业之所以一直将中国作为全喂入机型的出口中转港,出口东南亚国家,是为其延长半喂入机型在中国的生命周期。

  如果上述猜测属实,那对国内一大批在半喂入收割机行业苦苦挣扎的企业,无疑是当头一棒,而对那些意欲上马半喂入的企业,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但也有观点认为,“谁上半喂入谁找死”的观点太过武断,半喂入并非完全没有生存空间。首先,不少用户对外资半喂入品牌已经产生情感,如果没有极大的收益诱惑,不会轻易购买新机型;其次,半喂入在脱粒和清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还可以保留整秸秆。

  当然,如果国产半喂入能够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而价格依然保持现有水平,也会拥有不少的消费群体。毕竟,双滚筒或者纵轴流机型价格上还是比国产半喂入略高。但这样一来,一定会对那些对半喂入抱有高额利润幻想的企业极大的打击。

  如果把传统履带式切流滚筒全喂入收割机比作当年的小麦背负机,那半喂入收割机就是约翰迪尔的3518CTS型联合收割机。

  不管是双滚筒,还是纵轴流,都不可能完全把半喂入的空间占领。而半喂入的利润空间,则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分析,如果上马半喂入的企业,不能严格控制成本、保证质量,可想而知,在以后的竞争环境中,必定是销量甚微、利润惨淡。到时候,真的会应了“谁上半喂入谁找死”的说法。

  所以,奉劝目前我国半喂入生产企业和意欲上马半喂入的企业,一定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半喂入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