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农机工业发展规划解读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洪暹国
2011年3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文件精神制定的首个行业规划,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一个行业规划,对农机工业在“十二五”由大变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规划》的发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机工业五年规划首次以政府的名义发布,对农机工业意义重大。
本《规划》的编制与传统的编制方法不同,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其内容系统全面,论述清楚,重点突出,数据准确,资料翔实;提出的农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清晰、规划目标明确,重点发展项目可行,符合我国农机工业实际,将有利于农机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振兴,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的十六项建设项目,符合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均为市场急需的产品,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产业布局合理,贴近市场,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吻合;提出的扶持农机工业发展政策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切实可行。
行业专家认为《规划》科学、创新且符合实际,是一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将促进中国农机工业由大向强的转变。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要求,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了农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专家,历时2年多的时间,经过了多次征求行业意见和几十次的修改完善。
《规划》包括七部分和一个附件,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准则,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实现行业振兴的原则,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划,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了农机工业发展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形势,提出农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并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化农机产业结构等方面,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同时就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行业准入、税收、企业营销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规划》以附件形式发布的十六个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布局。
《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农机工业发展得指导思想,要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精神,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坚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为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优化行业结构,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为指导思想;以“农机农艺,适用先进。重点突破,显著增强。布局合理,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扶优扶强,完备体系。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构建规范,现代流通。”为基本原则;重点抓住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优化农机产品结构,适应现代农业需求;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机制造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机工业国际合作;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
《规划》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产业规模的目标,即到2015年,农机工业总值达到4000亿元,出口贸易额达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
二是创新能力目标。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在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实现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推进新产品开发。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开发的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产业能力目标。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形成5家年销售收入在150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的产品能够基本满足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成为世界农业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农机工业要重点抓住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实现确保农机工业稳定增长,突破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发展。主要是从“调结构、促创新、上水平”的主线出发,根据行业特点,提出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
一是要抓住当前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农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农机行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企业战略重组,鼓励农机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要突破重点产品核心技术瓶颈,优先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农机具、保护性耕作机具、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
二是要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突出“四个围绕”,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即:围绕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大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围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增强农机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围绕科研手段和条件的改善,提升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试验试制能力;围绕科研机制创新,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带动整个行业发展。
依托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抓紧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和农机具等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产品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提高农机具的适用性。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
三是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加大对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工装水平。
四是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机制造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机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五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大型农机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现代农机具等先进农机具制造技术水平,逐步降低高端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六要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规范服务程序,让农民放心用机。
《规划》提出了现代高效大马力拖拉机、节能环保型中小型拖拉机、通用高效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水稻种植与收获机械、玉米联合收获机、大型自走式青饲收获机、自走式采棉机、大型喷灌设备等重点产品及关键零部件,以及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牧草收获与压捆机械、精量低污染施药机械、甘蔗收获机械、农业航空作业装备等十六个重点建设项目。
这十六个重点项目的选择坚持五条原则:一是对农机工业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很难完成,需要国家重点支持;二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国内外潜在市场需求旺盛,具有市场前瞻性和技术先进性;三是项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显著的作用;四是项目前期条件成熟,可开工建设,并能切实起到带动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作用;五是项目对于实现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具有引领作用。
这些项目贯彻了适用与先进相结合的原则,质量与安全第一的原则,节能减排的原则,布局合理,产能适度的原则、扶优扶强的原则,拓展两个市场的原则等。项目的建设立足于广泛采用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提升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资源配置等整体水平,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缩小我国农机工业与世界农机工业的差距。
为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企业等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要求,把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摆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加强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一是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委托,进行《规划》的宣贯工作;二是根据《规划》要求,正在征集“十二五”期间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下一步企业可按照要求向协会报送上述两个方面的项目,协会将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评审,然后把项目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1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