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体育官网app
logo

陈志颖:走青岛特色的农机化发展之路

李耀辉 孙红梅 任洪珍 2013年11月19日

编者按

  近年来,伴随着区划调整、乡镇合并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山东省青岛市的农村迎来了新一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四化同步”的大发展。为此,青岛市农机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农机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插上了翅膀。2012年底,青岛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97.7万千瓦,比2008年增加了100多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5%,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28.5和7.2个百分点;农机总收入达到了38.6亿元,主要指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作为一个沿海发达城市,在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农机化应该如何走?如何为全市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贡献自身的力量?为此,我们专访了青岛市农机局局长陈志颖。

通过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农民的体面劳动

中国农机化导报:陈局长您好!在青岛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搞农机化,您觉得**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陈志颖:无论是哪个地方,经济是否发达,其农机化的目标都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粮食产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而体现在农民自身,就是在保证粮食产量、增加收入的同时,能够有体面的劳动,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对青岛市农机局来说,我们就要通过各种努力帮助农民达成这样的愿望。

中国农机化导报:到目前为止,您觉得这样的目标实现了吗?

  陈志颖:在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方面,应该说已经基本实现了。目前青岛市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85.5%,玉米生产在2011年就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今年“三秋”期间,农民争相使用带有玉米剥皮功能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全市388万亩玉米,机收水平超过了92%。经济作物机械化也有了新突破,7500多台花生收获机开展机收作业,花生机收率超过了70%;马铃薯、胡萝卜、红薯、大姜、大蒜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也快速推进,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了65%。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与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力度有关。青岛市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从2004年到现在已累计达到4.8亿元,这些补贴资金重点补贴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花生和薯类、深松及整地等农民群众急需的农业机械,共补贴各类机具8.6万多台(套),受益农户达5.5万多户。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农机装备由常规性向着“新型、高效、尖端”转变,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以胶州市鸿飞农机合作社引进的全市首架农用植保无人驾驶飞机为标志,我市农机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无人植保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深松机、韭菜收获机、草莓扶垄机等一大批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得到了发展。目前,全市拖拉机保有量20.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8万多台,联合收割机1.36万多台,农机原值达到53.3亿元。去年青岛市作为全国11个试点单位之一,启动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工作,使得我市的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农机化导报:大量农业机械投入农业生产,特别是高科技含量机械的使用,给农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切实利益?

  陈志颖:现代化的农机装备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变了样。农忙时,随处可见开着汽车种地的农机手和地头上悠闲等待收获的农民。农民只需选好种子、化肥,缴上作业费,就把麦粒、玉米棒拉回了家。而农民工也由于机械的替代,再也不用农忙返乡务农,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农机化作业领域从种植业拓展到农林牧副渔各业,农民务农成了轻松惬意的职业。

通过推广新技术实现农民节本增效

中国农机化导报:解决了农民体面劳动的同时,还需要让农民有运用机械的积极性,即通过机械的使用能节本增效,青岛市在这方面有什么动作?

  陈志颖: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机械的使用不但能解决劳动力,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还通过一些农机化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土地产出率,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农民实现了节本又增收。近些年我们大力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深松、设施农业、薯类收获、无人机植保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保护性耕作为例,青岛市从2006年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中心及中国农业大学的支持下,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启动了“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试验研究”课题,联合建立了部级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是全国5大重点基地之一,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日前,农业部保耕中心又在青岛市兰底镇设立了全国首个保护性耕作专家工作站,组织专家进行联合攻关。近年来,青岛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补贴农民购买保护性耕作机械3500多台,建立了由100名种植大户、农机大户、村干部和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组成的推广队伍。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行整村成方连片种植,目前,全市有保护性耕作示范区20个,示范区500亩以上的连片示范方共29处,3000亩以上的一级示范方达到5个,实施面积达80多万亩。根据青岛农大的测产,今年保护性耕作小麦亩产量达到479.6公斤,比传统耕作增产近50公斤,增幅为11.6%,每亩节本增效100多元。特别是位于平度市的部级示范区内的小麦第一次采用了实打的办法测产,亩产量达到506.9公斤,比对比田高出75.3公斤,增幅超过17%。青岛农民们形象地称曰:秸秆还田3年,土地就变成了“面包田”。

  今年秋天,平度市兰底镇中华埠村的张有福非常兴奋,他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了700多公斤,比邻居家传统种植的增产了70多公斤。他高兴地说:“我种了500多亩玉米,每亩增产达到了10%,机械作业费节省了80多元,还少浇了一遍水,节省的加上增加的,每亩能多赚180多元呢!”

中国农机化导报: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是如何落实到田间地头的?

  陈志颖:我们全年发布10项农机化新技术和10类新机具,引导农民选择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同时,组织农机系统150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市150个村庄,联系1500个农机大户,跟踪指导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使农机化主推机具和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在具体操作中,为了将农机化新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我们通过示范基地带动新技术的使用,比如,近年来青岛市财政投入5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粮食、花生、马铃薯、茶叶、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等40多处农机示范基地,基地内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农艺,配套统一的农业机械,有统一的专家组,真正使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基地内的农机化综合水平比周边高出10%以上,而粮食产量也比非示范基地高出很多。比如胶州鸿飞农机合作社使用航空植保技术后,每小时作业40—60亩,相当于100个劳动力的作业量,但每亩的作业成本只有2—3元,比人工降低费用80%左右。再以马铃薯基地为例,使用土豆播种机可实现开沟、播种、施肥、起垄、喷药、覆膜一次完成,作业效率达到2亩/小时,是人工种植方式的20倍左右,且因其播种深浅一致,株距标准,苗齐苗壮,亩可增产5%以上。

  我们就是这样,通过建立项目示范基地,不仅做给农民看,还领着农民干,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周边的农民看到了成果,再向他们推广这些新技术就容易多了。

通过完善两个体系锻造新型经营主体

  中国农机化导报: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服务组织越来越成为农民生产的主力军,从青岛的实践来看,您认为农机服务组织要健康科学持续地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做哪些工作?

  陈志颖:我认为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农机管理部门以良好的服务解除农机服务组织的后顾之忧;其次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一句话,要想让更少的人有能力种更多的地,就要打造农机服务的升级版,锻造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

  中国农机化导报: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是近些年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农机化公共服务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农机部门应该如何去做?

  陈志颖:简单地说,建立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农机化主管部门通过为农机服务组织做好服务来推动他们使用机械作业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机化水平的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认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索监理服务进社区;二是农机体系向下延伸;三是建设维修中心;四是实施农机安居工程。以青岛市为例,我们已连续两年争取专项资金,建立区域化综合性农机化服务机构47个,选聘村庄监管员3700多名,培养出部、省级“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2个。

  在具体操作方面,第一,我们争取财政专项资金,为青岛市下辖的5个县级市配备了监理车、检测线和事故处理等设备44台(套),推行农机监理进社区,机手家门口就能方便办理年检年审、挂牌、办证业务。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机挂牌、办证、年检免费管理,全年可减轻农民负担1500多万元。

  第二,我们将农机体系向下延伸,培训进村入户,通过与生产厂家、经销商、合作社联手协作,建立了18处乡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让农机手就近学到操作规程、维修保养、安全生产、作业质量等知识。像青岛保护性耕作示范合作社的王玉芹就是在我们到他们村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时发现的人才,她对这项技术充满好奇,也有强烈的求知欲,经过我们的培训,她**终成为名震一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点的掌舵人。

  第三,建设维修中心,解除合作社修农机的后顾之忧。依托二级以上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目前青岛市建立了服务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的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和4S点19家。如莱西市老段农机区域维修服务中心拥有12名技术人员、27台大型维修设备和5部维修服务车,有效解决了周边7个镇的农业机械“修机难”问题,深受广大机手的欢迎。

  第四,实施农机安居工程,解决农机“住房”难。青岛市已连续5年累计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600万元,扶持了51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库房、维修间、培训教室及农机大院,解决了一大批农机的存放难、维修难和保养难等问题。

中国农机化导报:如您所说,这些公共服务体系内容应该说大多数省农机局也都在做,但如何真正落实到位,或者说真正解决农机服务组织的后顾之忧,青岛市有什么好的经验?

  陈志颖:中央、省、市每年都有一号文件,都讲农村工作,主管局也会搞一个一号文件,我感觉在我们这个层级,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政策,但关键要抓好落实,不能停留在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层面。现在我们的做法是一些成熟的常规工作通过县乡村来做,一些创新型的、有难度、无规可循的事情实行点对点的工作方式,谁能做就扶持谁,往往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来。我认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到我们这一级了不能光停留在务虚上,文件、政策国家和省已经制定过了,到我们市一级文件务虚的内容顶多占30%,70%以上应该放在具体措施和落实上,所以要抓工作体系,工作体系就是干活的。对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我们现在极力倡导其作为县里农机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践效果很好,由他们来执行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方针,指哪打哪,没有这个体系,都是空话。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有人、有经费,管理与服务还要相结合。要达到有人办事,有钱运转,管服结合,这是我们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定义。

中国农机化导报: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机化主管部门对内的工作要求,那么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农机化主管部门是否就可以退居次位,交由市场来主导?

  陈志颖:从长远来看,这样理解也不算错,但就目前来说,还不能完全这样理解,社会化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以农机合作组织为核心,从目前来看,尽管农机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能否持续、科学地发展下去,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动。

  首先我们要鼓励合作社发展壮大,像青岛市从2009年起普通农民买农机补贴30%,合作社买农机补贴40%,现在合作社达到400多家。我们的大田作业百分之六七十是合作社在作业,所以说政策导向非常重要。

  再说培训,我们认为应该是政府与社会结合,咱们政府不能包打天下,青岛市的实践就是市里有一个农机培训学校,各县也有,还建有二三十个直训点,直接面向老百姓。培训可以由生产企业,也可以由经销企业或者合作社来组织。对于社会组织的培训,我们采取“不归我所有,但归我所用”的原则,给予他们资金上的扶持。多元化的培训体制是很重要的。

  通过我们的政策扶持、项目拉动、典型示范,青岛市的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1700多个,农机专业户达到6.59万个;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由2008年底的36个发展到目前的410个,连续几年翻番,约占全省的1/10、全国的1/100,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全省的前列。全市农机合作社共有社员1.5万多人,拥有农业机械5万多台(套),其中大中型农机1.5万多台,服务35万多农户,年服务总收入5亿多元。农机合作社成为农机作业的主力军,“三夏”“三秋”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60%以上农机作业总量,带动了农民增收。部分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已经率先从土地规模经营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农场主。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