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武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调研
目前,武城县农机局正积极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具体武城县来讲,小麦和玉米的机械化收获基本普及,推广的重点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的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技术。
一、工作现状
该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5万千瓦,拖拉机总数达到1.7万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6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023台,深松机48台,机械化植保机械1763台,全县机耕面积达到了70.8万亩,机播面积达69.7万亩,机收面积达54万亩,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0%。
该县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工作始于2008年,2011、2012年度,该县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2012年度,该县承担了省财政厅一年两作区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目前,该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深入人心,已被大多数农机手所认可,已被大多数农民所接受。据今年十一月统计,小麦免耕播种面积推广面积全县已达15亩,部分农机手单人单机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超千亩。
二、前景展望
多年来的旋耕作业,适宜农作物生长层仅为12厘米左右(玉米适宜土层为35厘米左右),犁底层坚硬、土壤肥力下降;大量施用化肥等作业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再想依靠大水大肥提高粮食产量已不现实。
随着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对农机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日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减少,农民纯收入中农业生产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每亩耕地粮食生产纯收入基本稳定在1000元左右),如何解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生产劳动力日趋不足问题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再想依靠精耕细作、投入大量人力提高粮食产量已不现实。
原来全县农村一家一户都有小拖拉机,农机状况是“小而全”,基本没有大型机械。随着农机形势的发展,小型农机基本退出市场,小拖拉机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大型、高效、适用的新型农机设备投入农业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就是将农民的生产和居住地分离,“小而全”的农机状况已不再适应农村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了,再想依靠家家户户单打独斗增加收入已不现实了。
在省、市农机局的大力支持下,县局抓住工作重点,适时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解决了以上难题:
一是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秋季玉米秸秆粉碎后,使用小麦免耕播种机一次性深松、旋耕(只旋苗带、苗带间不旋)、施肥、播种、镇压。节约机械作业费用,把原来的4道工序合为一道,减少进地次数。节约化肥,原来地表撒肥20%左右的化肥散布在地表被浪费掉。抗旱能力增强,不旋处秸秆覆盖减少蒸发,含水能力强,可少浇1-2遍水。增产明显、提高品质、穗粒重增16%。透风、透光、边缘优势、减少病虫害、茎秆粗壮减少倒伏。改善了土壤状况。未旋耕处的玉米根系和蚯蚓得以保存,土地普遍松软,地力增强。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农田作业用工,解决了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建设。
二是利用深松机械打破多年耕翻土壤形成的犁底层,疏松土壤而不翻土、不乱土层。现在耕作层变浅,一般在12—14厘米,14厘米以下的土壤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影响作物根系向下拓展,而实行机械化深松作业后,土壤耕作层可增深到30-35厘米,基本消除了因土地板结对作物根糸生长的阻隔,为作物根系生长延伸创造了疏松深厚的耕层。土壤的毛管孔隙度提高6个百分点,增加了抗旱、防涝、保水、保肥的能力。一般来讲,深松较未深松地块可多蓄水60m3/亩,土壤渗水速率提高5—10倍。土壤透水透气,为种子提供了“硬床软被”极大地促进种子发芽出苗。并可充分吸收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倒伏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产幅度一般在10%—15%。每亩小麦可增产50—75公斤,玉米40—60公斤,大豆20—30公斤。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编制的《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要求计算,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综合平均亩粮食增收节支400元,新增所值系数为0.75。
三、工作措施
1、技术宣传先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特别是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应用较原来延续几千年深翻播种来讲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是一次改变农民耕作习惯的工程,就像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一样,农民对技术的认识是主动应用此项技术的关键。县局以宣传培训工作为先导,以“铺天盖地”的宣传,缩短农民的思想转化过程,尽快使农民“心动”,为“行动”打下基础。仅2013年度,县局在县电视台制作《走访》专题栏目4期,每期20分钟,每星期20次滚动播出;召开各种形式的现场会、技术推介会和集中培训班计55次,培训农民达6580人次。“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期间,以讲授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专门聘请河北农哈哈、庆云颐元和郓城工力技术专家授课,真正做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家喻户晓。
2、示范基地带动。县局选定示范性强、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地域为示范点,在重点示范区普遍设立对比试验田,派专人对试验地块从播种期到收获期进行全过程检测、观察:自播种开始记录农作物土壤水分状况、作物品种、播种机具、施肥品种和数量、每亩下种量和施肥情况等,植保期间记录植保机具、植保用药量和品种、植保次数,管理期间记录:浇水次数、植物根茎生长情况等,收获期间:记录亩株数、单株穗粒数、千粒重等。对基本数据进行整理,用数据说明一切,用产量说明一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3、现场演示观摩。县局组织多种形式的现场培训会,地点就选在示范基地,尽量避开农民劳动时间,要求现场会必须摆放作业该地块的先进农机具,保证技术载体的直观性。召开现场培训会,发放技术宣传材料,让农民先提问题,县局技术人员结合测量数据和现场机具进行讲解,不讲空话、不讲大话,把理论知识和示范点测量的数据相结合。**后农民、农机手、农机推广人员即兴交流,内容涵盖国家农业政策、土地流转、种子农药和农机、农艺结合的其他问题。这种打形式破了原来的一开会就安排一个大礼堂,就邀请各级领导前来致辞,就是一个人讲、一大群人听的习惯,激发了农民的学习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多种形式服务。一是给重点对象“开小灶”。鲁权屯镇的推广基础较差,县局选定了该镇的几个农机合作社,带领他们参加省、市农机局组织的农机推广会,到农机生产厂家参观,终于使他们接受了该技术并主动使用。二是各乡镇认识程度和机具配置不一,县局主动调度保护性耕作机具,提高机具使用率和技术使用面积,实现本县范围内的“跨区作业”。三是主动沟通土地流转大户、保护性耕作机手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使农机管理、推广、使用、销售形成一个整体,相互服务,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促进推广。
四、工作特点
1、领导一贯重视。近几年来,该县局在全县各行政机关位次逐步上升,但总体社会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局以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为责任,将项目做为推广工作的一项辅助,以不增加农民投入增加收入为突破口,通过积极为“三农”服务体现“农机”存在价值,提高“农机”的社会认可度。因此,县局在项目结束后仍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确保领导班子不撤、技术服务到位、考核考评依旧,保证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延续性。
2、技术捆绑推广。据近几年的推广测算,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每亩增收节支130元左右,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技术每亩增收节支300元左右,使用北京丰茂高杆喷雾机进行机械化植保每亩增收节支70元左右。技术分散应用不一定打动农民的心,增收不多农民不一定“冒险”,但此三项技术“捆绑”应用,每亩就能增收节支500左右。按每户10亩地计算,全年就能为一户农民增收节支5000元,这样就增加了“诱惑力”,就能打动大多数农民的心,主动地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农田生产。
3、循序激励引导。2008年度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时,县局以试验田为依托,免费为农民使用免耕技术播种小麦,并且保证**低产量,万一减产给农民找齐;2009年、2010年度,县局免费送出18台小麦免耕播种机供农民免费使用;2011年度,县局半价送给农民1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和16台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2012年度,县局改变工作思路,对全县小麦免耕播种和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地块进行作业补贴;2013年度,农民主动购买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快速增长,二是保护性耕作面积大幅增加,现在农民使用此技术就只能享受购买机械时的优先农机购置补贴了。
五、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是各乡镇工作进展不一。该项工作确实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效益,但和修桥补路、招商引资、企业税收相比就会显得政绩不那么突出、效果不那么明显,又加之县局自身行政能力有限、乡镇各项工作纷杂,造成各乡镇对此重视程度不一,工作开展很不平衡,有几个乡镇小麦免耕播种面积都超万亩,有的乡镇仅几百亩。
建议各级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力度,将此纳入下级政府考核内容之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程度,真正掀起全县推广工作的高潮。
二是土地条块分割严重。目前,农业经营的主体仍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农民土地分散经营,虽然已有部分土地流转集中,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耕地面积有的2、3亩,有的5、6亩,等等不一。推广的小麦免耕播种机大部分在2米以上,丰茂牌自走式高杆喷雾植保机作业宽度在7、8米之间,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宽度也在2米以上,机械作业时造成要么重茬,要么机械跑空趟,造成机具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有的地块就不能使用先进机械。
建议加快土地流转进度,将耕地适度集中,按农机作业要求进行耕地统一整治分畦,便于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获,这也是符合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的需要。
通过县局近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充分证明了此项技术在武城**具推广价值且推广基础良好。此技术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农民人力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亩均增收节支400元,此项工作堪称“懒汉种粮食,亩增400元”工程。(武城县农机局 赵长奎)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