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中国农机工业进入管理红利时代
农业机械杂志记者
近年来,中国农机工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12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382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另外,我国3大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是连年增长,到2012年已达到57%。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机工业的连续高速增长?未来能否继续维持高增长?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辉煌的黄金10年
2004年《农机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是中国农机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与“跨区机收”、“农机购置补贴”等事件共同开启了一个农机化新时代。10年前,中国像样的农机产品也就大中拖和联合收割机,大中拖产品中铁牛55、上海50和东方红履带拖就算是比较先进的,迪尔公司也才刚刚向中国市场导入720拖拉机产品;15年前,中国一拖引进了菲亚特技术并成立大轮拖办公室,开始自主研发80系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品就是新疆2、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主要品牌包括新疆、桂联、向明、大丰王、双箭王等。
但是,今天的中国农机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中拖热销机型已经是100~120系列,主流联合收割机喂入量也已超过4kg/s,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轴流式履带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产品早已普及。近些年,我国农机产品不仅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且社会化生产也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配套体系,过去所有关键零部件基本上都要企业自制,现在则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以收割机传动系统为例,过去的齿轮箱传动基本被专业化厂的HST(静液压系统)所取代。
总结过去十几年中国农机工业的高速发展,如果用形象的数字表达,那就是2012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382亿元,连续6年保持20%左右的增 速,我国已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之所以能持续10多年高速发展,大致可以总结为3个方面的红利因素,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和成本红利。
一是政策红利,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拉动了中国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增长。2004—2012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补贴资金744.7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2187.9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2272.6万台(套),受益农民达1822.5万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累计提高了24.5个百分点,相当于之前35年的增幅之和,有力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技术红利,10年前中国农机行业主流产品就是小麦收割机、农用运输车和中小型拖拉机,与欧美主流农机产品技术水平相差几十年。正是由于中国农机产品的技术起点很低,需要的技术都是国外成熟的、过时的技术,所以买技术很容易,能很方便地从外部得到技术,跨越了自主研发的过程。经过引进、模仿和简化创新,中国农机产品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同时也驱动中国农机工业连续高速增长数十年。
三是成本红利,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在过去几十年都非常低廉,致使中国农机产品在东南亚、非洲,甚至在欧美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低成本为中国农机工业带来的竞争力,首先是企业的低成本优势,竞争力很强;其次是对外资吸引力大,跨国公司是全球配置资源,要选择在成本**低的地方生产,纷纷来投资建厂,对于中国农机产业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中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的迅速发展,上述3大红利正在逐步消退。其中,政策红利虽然仍将长期存在,但现在已经开始显现边际效应,有的省区出现补贴指标用不完的情况,而且农户的购机行为越来越理性。可以预期,未来政策红利仍将发挥作用,但不会再有过去10年那种强烈的刺激作用。技术红利也在逐步减弱,以拖拉机传动系统为例,机械式换挡很容易就升级到同步器换挡,还没有听说有哪家企业在同步器研发方面有什么难以突破的技术障碍,但是要升级到动力换挡、无级变速就比较难,我们没有这些技术,自主研发又受限于自身的技术实力,而且这些技术都是欧美主流技术,想购买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或购买、或合作、或自主研发,都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成本红利基本已经消失,一方面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大大压低了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 “收入倍增计划”,未来10年企业用工成本将有可能会大幅增长。另外,燃油、钢材等原材料价格长期高企,也看不到大幅下降的希望。
管理红利时代来临
随着“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和“成本红利”优势的逐渐退潮,中国农机工业的持续发展将不得不依赖于每一个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的效率提升,以及企业管理的职业化转型。只有当大多数企业主动实施管理职业化转型后,中国农机工业才有可能收获“管理红利”,实现下一轮可持续的高速发展。
从管理学来看,所 谓“管理红利”,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通过管理 水平提升而获得的企业效率提升。企业从无到有,且规模不断扩张,管理方式从粗放向精益转型的时期,企业的效率能够得到快速提升整个行业、整个国家经济也将得益于“管理红利”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专家称,要实现管理红利的基本途径有3条,第一,企业通过明确战略方向收获管理红利;第二,企业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和管控方式收获管理红利;第三,企业通过引入**佳管理实践收获管理红利。
从管理专业来看,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来提升企 业管理水平,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无数的讨论和分析,本文仅从农机行业进行分析。农业机械杂志社社长刘振营曾说,中国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农机企业的管理就是家长制,大家长管小家长,**小的家长管员工。以这种现状和水平,要想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管理是中国农机企业的一大短板,之前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技术和资金瓶颈,其实只要管理到位,技术和资金瓶颈完全是可以突破的。
正是由于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上的差距,使得中国本土农机企业具备“管理红利”的优势,通过管理水平的上升能带动企业效率、效益的持续增长,推动整个农机行业持续高速增长。
像东风农机、常发集团和五征集团,再加上中国一拖、福田雷沃等企业构成中国本土农机企业的中坚,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发展机制,也是未来中国农机发展的希望。之前,农业机械杂志社记者采访东风农机董事长宣碧华,他表示过去8年,东风beplay体育官网app 过改制等措施实现了进入中国农机行业第**方阵,未来8年,东风农机将通过管理提升等措施争取进入世界农机行业第**方阵。这个目标看似遥远,但却是可以预期并可以达到的,在家电、汽车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果我国本土农机企业能在管理这块短板上找到适合自身的提升方法,相信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农机工业的重要一员。
此外,中国农机企业中还有一大批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他们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品技术创新的源泉。但是,有不少家族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发展势头不错,一旦发展壮大、开始规模盈利后就会出现各种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应该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多数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矛盾,就要分家,必须提升管理水平,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企业运营。
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农机企业都是从家族作坊开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改制,然后再迅速发展,而那些拒绝改制的企业**终要么被收购、要么就破产。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欧美主流农机制造商都是从家族企业开 始的,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当前,整个社会有一种金融控制产业的趋势,在农机行业的典型案例就是美国爱科集团,爱科控股了很多家农机企业,像维美德、芬特、福格森、挑战者等都是其旗下子品牌,而在中国爱科则刚收购了大丰。爱科的成功就在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可以投资某个产业,但不一定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这个产业,完全可以通过职业经营团队来运营,这就是职业化管理。
目前,在中国农机行业不仅外资农机巨头在加速进入,农机行业外的资本也在加速进入,他们不仅给行业带来竞争,也会把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带进来。外行业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理念和管理,不足在于技术,但是又通过合资合作很好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应该说,中国农机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提升势在必行。
对于中国本土农机企业而言,应该多学习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以迪尔为例,其管理体系就非常有效,没有急功近利,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看到眼前的钱不是自己的绝对不去捡。虽然近期看效率可能比本土企业低,但长期来看效率却非常高。像迪尔、久保田这样的外资企业在研发新产品过程中,一定要把产品做到自己放心才会上市销售,绝不让用户做试验,这正是目前中国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经营理念上的**大差距所在。很多本土企业,推出产品就销售,想的是先赚到钱再说,这也是没有企业文化根基导致的。本土企 业的这种做法,**终的结果就是距离成功还差一步,用户得罪了、市场丢了、财富耗尽了,眼看着成功从眼前消失。
应该说,对比中外农机企业之间的差距,除了技术水平之外,**明显的就是管理,也就是说中国农机企业在软实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我们能认定未来10年将是中国农机企业享受管理红利的时期。当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幸运地享受管理红利带来的发展机遇。如果说前面的三项红利是普惠制的话,本次管理红利则是差别对待。这需要企业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具备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意识,真正从科学管理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享受到这次红利否则不但不会享受到红利,还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新时期的发展思路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高元恩名誉会长曾说过,未来一二十年仍将是中国农机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将迎来新的10年,甚至20年高速发展期。但是,中国农机 工业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才能继续前行。
当前,中国农机行业已经到了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时候,3大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已经基本完成,应该着手经济作物机械化。国际农机巨头,迪尔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尝试推广其棉花、甘蔗等全程机械化产品。国内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也已开始进行经济作物机械化装备领域的研究。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还很低,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要有上千种机械。凡是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的作物就有必要研制专用收获机械,未来10年,林果菜蔬业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都将会有大发展,但是难点是山区机械化。
在科研方面,中国农机行业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不专心搞科研,而是都在跑项目,呈现出科研项目商品化的趋势,即便是已经研发成功的科研项目能实现产业化的也比较少,未来必须要产学 研用相结合。尤其是制造行业涉及到材料、工艺等多个领域,而这些都是中国的短板,尤其是基础学科更是欠缺。科研项目除基础研究外应该改审批制为奖励制,研发成功新产品或产品有社会效益后国家才给予奖励。
近两年,国内农机企业在装备制造等硬件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像中国一拖、常发集团等一大批企业都进行了大量的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很多企业也因此尝到了甜头,生产制造的零部件在标准化、互换性方面取得突破,在售后维修服务中直接换件就能立刻解决问题。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朱良副站长告诉记者,他预计10年后中国农机制造水平基本能达到欧美主流农机企业现在的制造水平,中国农机市场依然是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并存的状况,一大批本土优秀企业将迅速崛起,但他们的创新能力跟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以环保发动机为例,现在本土企业试制几台发动机没问题,但是大批量生产后就无法保障质量,而且核心的电控技术依然要靠进口。电控技术是节能减排的关键,通过电控系统可以实现节约燃油、降低排放的目的,但是,目前国内企业涉足电控领域的还很少,有个别企业生产了样机产品,距离批量化生产还有很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本土企业跟外资企业相比,既有技术实力的差距,也有管理水平的不足,必须要尽快实现整个行业的产业升级。
应该说,中国农机工业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突破目前的产业层次,进入高端市场,进入高端产业层级。首先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目前,我们还可以购买到一些国外技术,但这条路走不长。必须建立一套自主研发体系,补足自主创新这堂课,使自己在技术上真正强大起来。其次是提升商业模式。中国企业制造能力很强,但利润非常薄。应该从销售产品向销售服务转变,提供一整套能让农民用户发家致富、增加农业产出的系列化装备、模式和服务,商业模式的转变,利润空间会大大 提升。再次是品牌建设。中国的农机企业善于价格战,,利润很容易被消耗掉。但是要长期生存和发展,惟一的办法是品牌建设。品牌和附加值是连在一起的,品牌越好附加值越高;品牌好到一定程度,价格高低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培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此外,企业的战略问题和决策体制建设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战略问题不仅仅是要制定一个战略规划,而是企业发展必须有战略方向和战略的意识。我们很多农机企业,今年产值达到100亿元,明年的目标就是要达到150亿元甚至更高。跨越式发展对农机企业来讲是不科学的,做企业要踏踏实实,要有长远的战略方向和战略意识。有的企业不愿意受战略和规划的约束,总是希望在市场上抓机会,放手一搏。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对大企业非常不利,因为大企业一定要靠战略去导向,大企业一定不能单靠抓市场机会去发展。如果今天抓一个,明天抓一个,几年之后大企业的定位是什 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就都不清楚了。
中国农机工业面临的**大问题依然是产业升级,如何从低技术、低利润中脱颖而出值得每个企业家和行业人士思考。技术、产品质量、品牌、网络、服务,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项出现“短腿”都可能会拖累企业发展,改变这一系统的途径就是提升管理水平,我们认为中国农机工业的管理红利拉动发展期已经到来。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