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产业的农机之困 甘蔗机械化徘徊不前?
甜蜜产业的农机之困
5月,1600多万亩甘蔗染绿广西大地。这绿色对全区2000多万蔗农来说,既意味着新一年的甜美生活,也意味着又一年难以摆脱的苦恼:到了收割季节,人工收割是件很犯愁的事。
在我国农业总体机械化耕作水平大幅提高的背景下,甘蔗机械率为什么徘徊不前?
机收几近空白
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种植甘蔗的特点不少:单位面积产量大,平均亩产能达4吨至5吨;收割劳动强度大,每人每天只能收割1吨左右;收割时间短,为避免滞留导致含糖量减少,甘蔗砍运收需在两三天内完成;收获时间由制糖企业决定,受企业产能、运输调度等制约,蔗农只能等待企业收购通知。
这些特点,使甘蔗对机械化收割的要求更强。据广西农机局统计,目前甘蔗砍收主要靠人力,2013年全区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92%,但主要集中在耕地整地、开行、机种等环节,机收几近空白。人工收获成本比机收成本高,每天每人人工成本110元至120元,农忙时节甚至达到150元。再加上人工搬运等费用,每吨甘蔗仅砍收、搬运和装车成本就达145元,占收购价格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机械收获的成本约为每吨90元,效率更高。
不过,广西农垦在甘蔗机械作业方面保持了领先。目前广西垦区有大型甘蔗联合收获机械19台套,金光农场的5万多亩甘蔗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机收效率比人工提高300倍以上。
制约因素有多种
制约甘蔗机械化作业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基础设施方面的原因。甘蔗机收对路网建设、灌溉渠道、地块规划等都有要求,现在广西甘蔗田的基础条件与机收要求有很大差距,比如,地块小而分散、土地质量不高、规模化程度低等。广西收获服务公司的梁志刚经理说:“去年有的地块机械收获后损失率近20%,远高于正常的5%损失率。”
其次是技术与政策方面的原因。在农机农艺融合上,蔗农传统种植方式不适应机械化收割。武鸣县农机局局长吴汉介绍,县农机部门主推1.2米至1.4米等行距甘蔗种植模式,便于机收,但大多数蔗农仍遵循宽窄行种植的传统模式。在农机购置补贴上,按照目前农机补贴政策,2013年广西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高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25万元,但与动辄100多万元的收获机械价格相比,蔗农买不起,而社会组织想买却没补贴。
还有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国产甘蔗机械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国内研制的甘蔗作业机械,实际使用时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都不够。在加工方面,糖厂对机械化收割不积极。甘蔗机收存在扣杂、运输、进槽等问题,含杂率高,影响了糖厂对机收的态度。
解困之路还很长
针对甘蔗机械化作业程度不高的现状,广西从2013年开展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提出建设500万亩优质糖料蔗基地的目标,今年试点建设50万亩。为提高机械化水平,广西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激励,鼓励农民开展耕地整治。自治区出资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的县市区机收作业进行补贴,其中整秆式收获每亩补贴150元,切断式收获30元。
广西农垦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大对蔗区路网、机耕道路、灌溉渠道改造上的投入。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的同时,还加强与制糖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引导制糖企业建造甘蔗预处理系统,提高适应机收的技艺水平。
甘蔗机械化发展既是方向,也迫在眉睫。广西农垦局局长刘刚认为,下一步要在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机农艺融合上下功夫,同时从国家政策层面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甘蔗生产机械的研发力度。对专用属性较强的甘蔗收获机,要适当放宽对补贴对象限制,鼓励和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