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体育官网app
logo

农膜污染影响大呼唤农机来帮忙

刘国信 2016年03月28日

  目前,春耕生产正从南向北逐渐展开,农膜市场也如期迎来了需求高峰期,业界对农膜质量关注的同时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专家指出,农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见效快、收益高的农业丰产措施,为确保农业高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白色革命”。但随着农膜使用逐年增加,长期以来,重使用、轻回收,农膜残留导致的“白色污染”也愈来愈严重,已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可以预见,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今后农膜的使用会更加广泛,这就对农膜产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高效废旧农膜机械化回收体系,加大农膜回收机械的技术创新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白色革命”带来巨大效益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对各类农用产品的需求量十分巨大。1979年,国内开始试验应用并推广地膜技术,为中国农业带来了一场“白色革命”。从那时起,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农用地膜开始在我国得到大面积应用,并逐步成为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应用,现在农用地膜已成为我国农业增产的重要支撑,在农业增产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一块地膜,何以能让原本干旱贫瘠的土地发挥出如此巨大的生产潜能?对此,长期从事农用地膜研究的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认为,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抗旱节水,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等作用,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如地膜覆盖不仅能够使土壤日均温度增加3—5摄氏度,而且可以改变水分的循环过程,减少无效水分的蒸发,这些对保障旱区有些作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在助推旱作农业扩面提质、稳粮增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家表示,目前地膜覆盖栽培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艺技术之一,得益于农膜的快速发展和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农膜市场蕴藏巨大潜力

  我国是农用地膜的使用大国,使用量每年都在数百万吨,相当于欧美各国与日本农用地膜使用量的总和。农膜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及农产品工厂化生产成为现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将助推农膜产品结构优化。可以预见,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今后农膜的应用范围和空间将越来越大,其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农膜年产量为232.8万吨,相比2014年增加7.91%,覆盖面积达4亿亩以上。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农膜产品的门类已比较齐全。具有长寿、流滴、保温、消雾、防菌、转光、高透光等功能的各种单层、多层复合棚膜,流滴、除草、增温、降解、防虫等功能的地膜,日光温室、蔬菜、瓜果、花卉、烟草、棉花、青贮等专用农膜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不乏具有中国特色、适合国情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目前,农膜产品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功能性农膜已占农膜总量约50%。与此同时,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农膜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农膜生产成本减少,为农膜生产企业提质上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在看到成绩、优势和光明前景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总体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距离;二是生产集中度低,产能过剩,中高档、功能性农膜比例依然不高,从而引发无序竞争、市场混乱,影响农民使用积极性;三是品种、质量、功能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和国家对优质高效、环保和资源节约的要求。

  “白色污染”面临严峻挑战

  农膜的广泛使用,虽然为农业高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渐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同时,传统地膜不能降解,自然状态下残留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存留200年以上,已给农业生产和环境带来一系列危害,故称作农田的“白色污染”。

  据农业部门的专项调查,我国每年残存在田野、土壤、沟河中的塑料薄膜至少占到供应总量的10%,现累计残存量已在上千万吨。研究发现,废弃在农田里的农膜碎片及其他塑料垃圾不但给田间管理带来不便,而且进入土壤后,会破坏土壤耕作层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及水分的上下输导,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及种子的发芽生长,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导致农作物减产,有时甚至影响到一些农作物的质量。据专家测算,当每亩土地残留塑料制品3.9公斤时,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水稻减产9~14%、大豆减产5.5~9%、蔬菜减产14~59%。

  此外,散落在田间、路边及草丛中的废地膜碎片,一旦被牲畜采食,则会危及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在山西某郊县,近年来牛羊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不断上升,究其原因,大多系误食废塑料所致;据报道北京延庆某牧场的牛羊曾成批死亡,经解剖,其中有一头牛的胃中竟取出了13公斤的废塑料;在新疆因吃废塑料而使梅花鹿死亡的病例也频频出现……目前这一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正常发展。长期以来,重使用、轻回收,农膜残留导致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

  目前市面上的“可降解”地膜(主要包括光降解地膜、热氧降解地膜、淀粉填充地膜等)实际的主体成分还是聚乙烯,使用后裂解成碎块埋在土壤中也完全无法回收,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但由于各地的种植方式不同,废旧农膜机械化回收机具差异较大,地域适用性差,因此配置回收机械的成本很高。机械回收过后,仍然需要人工二次捡收,导致回收成本难以降低。现在,残膜的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回收不彻底、效率低,且回收的地膜多为就地处理,堆积在田埂或田间道路上,不仅会再次污染环境,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发展生态农业对农膜提出新要求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膜的使用空间越来越大。随着绿色生态农业的推进,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对农膜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超薄地膜的广泛使用导致回收困难,成本较高;而一些可降解地膜存在稳定性不够,降解主动性比较差等问题。

  对此,专家指出,当前,应将治理与科研结合起来,农膜企业要继续加大对专用功能膜的开发与应用,让更多可降解、价格合理的农膜进入市场;政府要在建立高效回收体系上下功夫,支持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使废旧农膜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从长远来看,积极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推广应用是解决地膜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当前,农膜生产企业要继续向实现农业的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方向努力,加大对专用功能膜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发展高端农膜。通过普及长寿、流滴、除草、增温、防虫等功能性地膜,进而提高功能性农膜在农膜产品总量中的比例;高端农膜是行业高端化战略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来农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要加强对高端棚膜的研发力度,加大在线涂覆po膜、多功能复合膜的推广应用;同时,积极推广更适合将日光中对作物有害的紫外光、对光合作用无用的绿光转化成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红光、蓝紫光等光生态膜产品。

  二、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自觉性,并逐步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提高残膜的回收利用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膜污染问题,针对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等情况,通过加强环保宣传与技术培训,让农民加深对残膜污染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清除土壤残膜;同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实施有偿回收制度,如通过采取提高残膜回收价格、开展残膜以旧换新等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残膜的回收力度。

  三、强化市场监管,保证农膜质量,尽快制定有关农用地膜标准,杜绝超薄地膜使用。前不久,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推进农用地膜综合利用现场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做好废旧地膜回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采取源头控制和高效回收“两条腿走路”的防控策略。首先通过立法来提高地膜质量标准。在地膜生产时,只有地膜的厚度、拉伸度够了,才能捡拾得起来,因此要杜绝超薄地膜使用,从一开始就为回收做好准备;同时,要加强对农膜应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避免强度过低、使用寿命过短的不合格劣质农膜进入市场。

  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全生物可降解农膜研发试验与推广应用,从根本上解决地膜污染问题。据专家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就开始开发不同类型的可降解地膜,但由于这些可降解膜性能不稳定,**根本的是主体成分还是聚乙烯,不仅不能真正降解,还会引起二次污染等多种原因,一直未能在生产中普及推广应用。

  全生物降解地膜和传统的聚乙烯地膜**大的区别在于其生物降解性。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大自然中就能够被微生物完全降解利用,使用后埋在土壤中6个月即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能够有效避免土壤污染,同时能够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通过科研攻关,国内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新产品问世。但由于各地气候环境不同,农业生产条件有所差异,对地膜降解时间的要求也不一样,让使用受到一定制约,同时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要真正全面普及推广尚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业内专家表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将助推农膜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对生物降解农膜的研发力度,加上政策和市场的配合,生物降解农膜的推广为大势所趋,终将取代传统地膜,再次掀起一场“白色革命”。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元忧无虎
    发布于2016-03-29 09:41
    农膜污染太太,那家农机制造出能把农膜回收利用,他将能成农机的颌头羊  --来自beplay体育官网app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