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我们这样看待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问题
2017年9月22日下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的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工作专题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甘蔗生产机械化的进展情况,讨论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部署了下步重点工作任务。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刘宪会长参加了会议,并就有关工作情况作了题为《关于落实农业部等四部委六号文件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的发言。
关于落实农业部等四部委六号文件
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刘宪
(2017年9月22日)
2017年6月19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通知提出“支持推动广西500万亩“双高”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宏伟目标,标志着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方案》发布后,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研究提出了工作思路和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贯彻落实文件要求的情况
(一)开展专题调查研究
为全面了解甘蔗机械化进展新情况及需要突破的瓶颈障碍,我会组建各方面人士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国甘蔗机械化主要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主题,开展了重点调研活动。
调研组先后赶赴广西崇左、柳州、来宾、广东湛江、云南德宏等甘蔗主产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在广西,重点调研了广西农机局、广西双高办、广西糖办及几个地县的有关部门,并与华南农大、福建农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农机院、广西农科院、海南大学、热科院等院校专家、特别是甘蔗产业体系专家及机械化岗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访了扶绥渠芦、百甲、柳州思源、广西日风农业、南宁中鑫农业等甘蔗种植大户、合作社及农业公司,走访了东亚、桂中、东糖、凤糖等糖业公司糖厂和基地,了解了泛楷农业、石山合作社等作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听取了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洛阳辰汉、南宁双高农机、广西日风等机具生产企业的情况介绍,接触了广西富力众诚、南宁宝亮、柳州阳光农机公司等机具经销企业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推动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017年6月我会和广西农机局共同组织了全国十几家甘蔗机械生产企业代表近30人到广西甘蔗主产区实地考察、座谈,了解用户需求,探讨合作提升机具适应性和可靠性并提升服务水平问题。
(二)配合专家组开展工作
1.探索技术模式。围绕甘蔗机械试验、检测,加快甘蔗机械研发、定型,调研组重点考察了甘蔗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园区,了解不同行距种植试验以及切段式、整杆式机收模式试验情况。在此基础上,协会与专家组共同探索,针对目前蔗区生产实际,提出了推广以中型切断式收获机为主的技术模式的意见。
2.开展技术交流,录制宣传片、教学片。我会启动了一系列的技术交流活动,包括将在12月举办的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上举办专场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同时,着手组织录制有关甘蔗机械化的宣传片和教学片。
3.制订团体标准推广新机具。不同模式下,对机具的需求呈现较大区别,在机具种类、型式、功能等方面均有不同。一些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民间高手都在从不同角度不断进行努力尝试,试制开发了大量的新型机具。其中,也不乏具备一定推广应用前景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但调研了解到,这些机具装备往往会遭遇标准等问题而无法申请推广鉴定。针对这些问题,我会计划加大有关产品的团体标准制订工作,为这些产品选型推荐,技术的后续熟化和推广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有关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三)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为推进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促进甘蔗机械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牵头于2016年举办了首届“2016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引起了高度关注,反响热烈。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等世界著名农机企业应邀参展,中联中科、广西柳工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首信(贵州)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农机企业也纷纷报名参展。甘蔗主产区都积极组团参展。广西、海南、广东、云南等甘蔗主产区农机合作社、种蔗大户,国内外甘蔗机械经销企业、糖厂,相关省(市、区)农机主管部门及农机鉴定、推广部门,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主产市、糖料蔗生产基地县(市、区)政府及农机、糖业部门,自治区有关区直单位,各大糖业集团等负责人参加,专业观众超过两万人次。
为贯彻四部委《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决定2017年在广西举办“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目前,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的推进。2017年的展会将以“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主题,在涵盖甘蔗“耕、种、管、收、运”全产业链的甘蔗机械展区中,既展出适应双高基地的大型机械,也有适应丘陵山区的中小型机具。展会计划立产学研用展示专区,将先进技术和新产品与用户、生产企业直接对接,落地转化。在糖业专区,重点展示制糖企业和地方政府对甘蔗机械化各方面的需求,促进行业和企业从科研开发到生产制造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研究和提升,产品更新和改造。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国际研讨会是展会重点活动。已经邀请了国内外资深专家、知名学者、官员、企业和用户代表,交流甘蔗生产机械化**新动态,共享应用心得和成功经验。
二、甘蔗生产机械化近况、问题及建议
(一)机具情况
我国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引进国外甘蔗收获机械技术及样机,试验、研发自己的甘蔗收获机械,但长期以来仍然处于实验探索阶段。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如何解决机械的适应性问题。**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2015-2016榨季,广西用于机收作业和试验示范的甘蔗联合收获机数量达394台,同比增长25%。2016/2017榨季与上个榨季比较,广西全区甘蔗耕种收机械化率提高2.7个百分点,达到了46.1%。其中机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了8%。截至目前,广西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到了420台,同比增长26台;各种小型割铺机、分段式收获机械800多台套;一体式联合种植机2000多台,同比都有大幅增加。同时,品种、栽培、农机装备技术加快集成应用,精准作业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推广150套,较上个榨季增加50套。
2016-2017榨季,美国凯斯甘蔗收获机开始大范围成功应用,约翰迪尔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CH570新型收获机。并且,两家国际巨头企业都找到了相对满意的全程合作伙伴,较好的解决了糖厂、种植户和机具组合以及农艺模式之间的解决方案,取得了相对较快的进展。虽然以凯斯、约翰迪尔为代表的国外甘蔗收获机仍占据市场主导,但国产甘蔗收获机在适用性、可靠性、作业效率方面正在提高。2016年,广西柳工集团同我国甘蔗收割机研发制造的资深企业柳州汉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柳工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4GQ-350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大功率的国际主流机型,经在中南美、东南亚地区进行的疲劳试验和各项测试,技术性能达到并部分超过国际同类机型水平,性价比优越,得到海外客户的认可,已获得多台套的海外订单,代表着甘蔗联合收割机的中国品牌参与同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国际农机巨头的市场竞争。2017年4月份,柳工农机4GQ-180新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下线,为丘陵蔗区适度规模机械化收获作业提供了新的竞争力产品选择。作为中小型甘蔗收割机制造企业代表,洛阳辰汉在2016年-2017年榨季重点聚焦广东湛江蔗区,配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糖企提供贷款担保与贴息、农机制造企业承担质保风险金及大量投入维保技术力量,4GQ-130甘蔗收割机的应用推广得到了蔗区认可,其机具运行和作业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还待进一步考察验证。基于前几年在广西小范围试验的成果,辰汉已经与当地若干专业服务组织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与凤糖、南糖等糖业公司的基地已经签订规模作业合同,下一个榨季有望取得质的突破。我会计划协助洛阳辰汉在云南德宏复制两广甘蔗收获成功模式。**近中联重科又推出了新型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加田间转运车的组合产品,**近正在积极进行演示作业。日本松元公司的产品已经完成国产化和相关的技术改造工作,前期试验取得不错效果,而且结合了种植、服务服务,形成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此外,中首信、贵州益众、湖北神誉等企业研制的收获机已具备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条件。一批**具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也将在下一个榨季展露头脚。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仍有一些国内企业在掌握了一定技术资源的基础上进入甘蔗机领域,有望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供给。
(二)机械化生产情况
业内一些观点认为,2016/2017榨季是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的一个重要的拐点,甘蔗机械化可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机收这一重点环节。据估计,该榨季全国甘蔗机收面积约23万亩,其中广西约15万亩,广东(湛江)约4.5万亩,云南约3万亩。虽总量仍有限,但已脱离前些年甘蔗机收面积滞涨态势,呈跳跃式增长,并出现了一些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糖企业开始转变观念接受机收,部分糖企实质性介入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从调研的情况看,广东、广西一些糖厂尝试进行相关改造,部分已经取得相对成熟可复制经验。如广西东亚糖业集团大力发展现代甘蔗农场,实施国际主流机械化技术模式的特色凸显,配合政府财政补贴与企业的扶持,标准化示范一新两宿平均蔗茎亩产达到6吨以上,增产、稳产、节本、增效显著,有效带动了蔗区适应国际主流机收技术应用的植蔗面积翻番增长。为配合和推动机械化收割,东亚糖业还采取了很多配套措施,如对入榨口全部进行了翻板改造;对运输车辆进行改造,给予补贴;对机收运输给予补贴5元/吨;对机收蔗扣杂优惠3%等等。广东恒福糖业集团自赴柬埔寨投建糖业项目以来,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日趋重视,2016年协同广东农机部门扶持其蔗区农机服务组织购入国产小型甘蔗联合收割机16台,2016/2017榨季机收甘蔗107086吨,取得良好的实施成效,迈出了广东除垦区外甘蔗机收组织化的步伐。云南英茂糖业集团是我国除农垦系统外第**家购入CASE8000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制糖企业,其持续关注并积极动员、扶持蔗农和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机收试验示范,糖企、蔗农、服务组织渐成共识。
二是机械化生产技术、经营体系日趋完善。甘蔗机械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营模式与技术模式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由单纯的技术模式结合向经营模式培育的转变。目前,以糖厂为主体,农户、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采取多种方式联合的生产组织加快建立,目前已建立350多个,经营服务面积超万亩的由2015年的3家增加到了目前的40多家。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也及时制定了《甘蔗宽窄行机械种植作业技术规范(试行)》、《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试行)》、《甘蔗机械联合收获作业技术规范(试行)》,对甘蔗从种到收给出了明确的规范。2016年9月,广西投资2400万元在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崇左市开展区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主要用于机棚机库建设、维修及培训基地建设补助,开展高效机械化模式试验示范。试点着重开展品种优选、种植模式、机具配套方案试验示范,探讨农机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法,研究总结糖料蔗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成功模式,为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借鉴的样板。
拥有甘蔗联合收获机的农机服务组织达30多家。探索总结适合不同地区的“南糖模式”、“思源模式”、“东亚模式”、“凯利模式”、“博东模式”等可复制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研究探索以围绕凯斯8000、迪尔570等大型收获机高效机收创造条件的高效低耗全程机械化“东亚现代农场模式”出台,推广5万多亩,开始系统解决机械化生产环节影响机收问题的不利因素。据了解,在下一个榨季,东亚将显著增加机械化收获的面积和入榨量。特别是2015-2016、2016-2017榨季,这些模式在广西甘蔗主产区快速发展,在推动、促进了甘蔗一体化经营发展,尤其是甘蔗的机械化生产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些模式的成功探索,是广西乃至全国甘蔗主产区若干年探索尝试成果及不断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成果集成和跨越,标志着前期数量上的、单项的努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迎来综合质变的前奏。
三是“双高”基地建设取得进展,机械化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一是以机械化为龙头,开展“双高”基地建设理念逐步得到认同推行。各地基本能够按照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推进“双高”基地建设,树立了从选地开始推进机械化的理念。二是以制糖企业为主体建设“双高”基地步伐加快。“制糖企业+农户”、“制糖企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户”、“制糖企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以制糖企业为主体参与建设“双高”基地的多种经营模式快速发展,促进了甘蔗生产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发展。三是推进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小块并大块面积达到230万亩,较上个榨季增加100万亩,机械化生产立地条件日渐改善。为适应切段式收获要求,完成前处理工艺改造的糖厂达到7家,处理切段式收获甘蔗的能力合计达到了250万吨,相当于50万亩的产量,土地平整、糖厂改造与机械化同步推进。四是农民对机收接受意愿大大提升,机收市场初步形成。在崇左、来宾等地都出现农民拦机、抢机、争机、等机的现象,原来负责组织人工收获的经纪人开始增加机收经纪业务。
综上所述,我国甘蔗机械化事业已经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前夜。四部委六号文件的出台恰逢其时,通过对发展目标、任务、方法、分工的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必将大大加速甘蔗机械化事业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我国糖料蔗的生产种植经营粗放,基础设施差,种植面积及产量稳中有降;制糖企业精深加工不足,食糖走私依然猖獗,制糖企业处于举步维艰状态。现阶段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收获环节基本上还是人工作业。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甘蔗收获期主要种植区劳动力缺乏,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在榨季每天需40万劳力砍甘蔗才能保证糖厂的正常生产,而人工砍蔗劳动强度大、收获进度慢、错过收获**佳时期等,造成糖厂断槽停产、甘蔗品质下降。甘蔗生产机械化率低已成为我国甘蔗及蔗糖生产的主要制约瓶颈之一。由于甘蔗品种、生产机械化、田间管理成本增加等多种原因导致糖料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实现甘蔗收获机械化是提高我国蔗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土地规模情况、种植农艺、配套机具、管理方案的集成解决方案,即整体模式试验和经验总结日益成为解决甘蔗生产机械化问题**大突破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键环节有待突破。一是机种,种植模式适应不多,辅助人工多,断垄严重,信息化精准作业水平低等;二是机收,机具适应性不强,机收质量差,宿根性弱,对蔗蔸碾压严重,机具的价格高,使用率低,作业效率达不到要求,机具稳定性不足、维修保养成本高,厂家技术支持不到位,购机方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组织能力、服务能力等不足,制糖企业运输绿色通道不顺畅、扣杂多、压榨前工艺落后,良性循环的机收服务作业市场还未形成,机收服务经济效益低,购机方收益低等。
2.产需缺口大。据统计,2017/2018榨季广西330万亩“双高”基地中,符合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的面积有150万亩以上。需要600台左右联合收获机,目前只有150多台,缺口还很大。
国产种植机械供种要多人辅助,自动化程度低。收获机对地块、地形和雨后作业的适应性不强,收获含杂高、对宿根损伤大,机具价格高、稳定性差、维修成本高、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双高”基地区域内,拖拉机及配套机具仍以100马力以下的为主,120马力以上特别是1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数量偏少,致使部分平坦的“双高”基地机械作业仍使用中小型机具,需加快更新换代。
3.规模化经营发展缓慢。以糖厂为主体的合作化经营组织数量少、经营面积小,已建成的“双高”基地中实施规模化经营的面积还不足50万亩。大部分“双高”基地仍是独户经营,地块相对小、分散,栽培技术不统一,不利于实施高效农机化作业。
4.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一些农机户仅有单一的作业服务机具,受分散经营的影响,服务效益低,机具以自用或服务左邻右舍为主。一些农机合作组织现有机具不够配套、机手作业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对于稍微有些规模和能力基础的专业作业服务公司而言,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如:缺乏与收割业务相关的专项补贴政策,公司盈利难;设备购置资金成本高,设备投资回收期3-5年;田间转运所需的动力设备及专用机具成本高,国家扶持力度小。
5.双高基地的建设效果有待加强。2014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建设方案,立足于糖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希望有效解决规模化发展的有力途径,是提高甘蔗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基础建设手段。但据我们了解,除部分地区外,多数“双高”基地机械化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机械化程度还不高、机械效率还很低,究其原因在于全程的种植农艺技术与农机具配套程度不够,对影响机械作业效率的细节关注不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无定位导航系统,甘蔗行向随意且弯曲,造成机手劳动强度大,影响作业时间,降低机械效率,甘蔗倒伏后,无法辨别行向,影响机械收割;农机、农具与农艺不配套,目前服务队伍使用的设备较杂乱,种植、管理、机收也没有相应系统的作业标准,造成培土效果不理想、机收效果差、甚至影响宿根蔗生长;田间未用平地机进行平地,田间起伏不定,石头、树桩、蚁巢、雨水冲刷形成浅水沟等影响机械作业的因素较多;部分“双高”基地路网过于密集,浪费耕地面积,大多“双高”基地铺设大量的片石、石渣,造成道路高于耕地面,机械无法跨路面作业或调转方向困难;滴灌带铺于地表,甘蔗倒伏后无法回收,影响机械收割,且铺设、回收滴灌带增加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目前大部份“双高”基地排水系统按“三面光”水泥硬化设计,严重影响了机械作业。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1.清醒认识到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突破生产规模、生产方式、地形地力条件制约的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亟待加大力度实践探索。重点支持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抓试点、建模式、促培训、凝聚共识,依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对试验示范工作紧密跟踪、指导服务,进行客观、科学、准确的技术经济评价,忌急功近利、粉饰浮夸。
2.重视和支持制糖企业为引领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糖业技术升级探索。制糖企业是原料蔗生产、加工的数量计划者、质量管控者和收益实现者,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过程中应处于中枢的地位,其紧密参与对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糖业利益博弈和协调平衡机制,对于提高我国糖业的国际市场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将有所裨益。
3.加大力度支持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依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研究和制定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图和中长期研发计划,近期应重点支持品种的机械化适应性评价技术、甘蔗苗圃制、丘陵蔗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地生产力和作物生产力协同提升技术,以及高效、减损农机作业技术规范的研究。
4.加强政府管理、行业协会、教研单位、新型生产主体、相关企业的协同推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5.“双高”的建设标准可以补充一些内容。结合我们对扶绥渠芦合作社、百甲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的调研,并征求一些糖厂农务专家的意见,我们建议“双高”的建设标准应补充一些内容,如:
应用定位导航系统进行机械作业:导航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节约成本,有利于精准机械作业,延长作业时间,同时即使甘蔗在严重倒伏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损耗、顺利机械收获,不影响宿根蔗生长;制定农艺相应的农机、农具分类及作业标准:1.85米(宽行1.35米,窄行0.5米)新植、宿根蔗的管理比较简便,甘蔗产量同比高于1.2米,便于机械作业,且效率高,是目前**有效、**能适应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种植模式,该技术要点是圆盘耙代替旋耕、深松、起垄,采用澳大利亚双碟盘种植机种植,使用中耕梳草机中耕除草、维护垄面(确保机收切平地面),与之相配套的设备有圆盘耙、深松器、平地机、起垄器、种植机、中施肥机、中耕梳草机、喷药机等,目前这些设备已全部能够国产化。农艺与农机、农具相配套,实现精准、高效作业,防止过度碾压地面造成板结,碾压蔗头;土地整治后增加平地机进行作业:平地机作业后使地面平顺、平缓,减少机械作业颠簸风险,有利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及减少损耗;灌溉设备、设施应不影响机械作业:尽量使用地埋式或圆型喷灌机进行灌溉;排水系统应依据地面自然流向,浅沟引导排水,使机械能够跨渠作业。
以上汇报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2017年9月22日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