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远:我与农机共成长的四个十年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优秀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我与农机共成长的四个十年
作者简介:吴正远
重庆市梁平区农业委员会农机管理科长
老实说,在初中毕业考上中专以前,我对改革、对农机都几乎没啥认识。但没有想到,我与改革、与农机却有着今生**大的缘分:1978年我刚上小学就遇上改革开放,2014年更直接从事农村改革;从1986年就读农机校至今,我的农机路已走过四个年代。可以说,是改革与农机陪伴我度过这大半生,书写了我的人生故事。我的故事您想听吗?
80年代:农机难有用武之地,我却成为农机校学生
1971年,我出生在重庆市梁平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大家庭,兄弟姊妹7个,我**小。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农民尚未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红利非常强大,多数家庭凭人工就可实现精耕细作,农机难有用武之地。“农业学大寨”时生产队购买的农机许多就闲置报废了,拖拉机也不下田作业了,成为老百姓运输煤炭和建材的工具。
由于没有农机帮忙,加上我家小孩多、劳力差,小时候总感觉家中有干不完的农活:集体经营时,为了多挣工分,家中养了生产队的耕牛,放牛割草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所有闲暇时光;等到包产到户时,我也承包了家中打猪草、拾柴火、割谷子等小孩子能干的所有事。
农村的苦与累,让我从小便坚定了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的想法。“不好好干活,就不让你读书了。”这是我小时候**害怕听到的话。
所以,小学时,我放学后要跑回家加紧干活,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赶家庭作业;初中时,寝室熄灯了,我就偷偷藏在被盖下面用手电筒看书,直到一说出教科书的页码,就能背出该页上面的内容。
小学毕业时,我成为全乡考入县城重点中学三名学生中的一员,但年迈的父母无力承担我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改由刚好师范毕业的二哥负担;初中毕业时,家中明确表示无法再供我上高中,只能考有助学金的中专或师范。
此时,有一个在农机校当副校长的熟人表示:只要考分上他们学校的录取线便可录取。为了保险起见,我第一自愿报了这个学校,并被顺利录取。后来,我家也因四兄弟都可以端“铁饭碗”吃国家饭而出了名。
开学前,家里把“别做让人瞧不起的蠢材”的家训传给了我。这句话促使我在学习、工作中从不敢懈怠,学习成绩与工作业绩均力争上游,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一大撂。
90年代:小型农机唱主角,我当上农机站长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烧炭的,一问是农机站的。”由于常年与又脏又黑的农机具打交道,农机站的同志长期穿着破旧衣服,全身上下都是黑糊糊的机油,这句顺口溜便成了当时农机人生动形象的写照,也让刚中专毕业分配到虎城镇农机站工作、19岁的我内心十分忐忑。但想到小时候做农活的辛苦,而农机能减轻农民的劳累,心中又多了一份期望与坚定。
90年代初期,经过10余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手头有了余钱,加上农民工大量外出、农村电网的接通,家家户户便开始购买打米机、抽水机等方便好用的微型电动农机具,电机的拥有量迅速超过了内燃机。而农机站内职工均是内燃机内行,电动机外行,我便买了书钻研电机修理技术,并到修理店偷师学艺,慢慢掌握了修理技术。
在修理电机的过程中,我认真做好记录,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农村电压较低、不稳等特点,调整线圈绕制参数,让修理过的电机动力强、发热低、好用耐用。“电机坏了怎么办?就找虎城农机站”这句话在农户口口相传,农机站因此树立了技术权威形象,在附近几个乡镇小有名气,我还办了几期电机修理培训班。
90年代中后期,重庆直辖了,上级提出“重振农机雄风”口号。梁平作为传统水稻生产大县,农机也就从打米磨面向水稻大田生产转向,重点推广适合重庆地形和一家一户需要的微型耕田机。刚开始农民并不接受,认为有“耕得浅、不保水”等一大把问题,自然也没有经销商愿意来推广。我们就自己先试验,在双轴螺旋机、机耕船、旋耕机、犁耕机等机型中比选适合当地需要的机型,并摸索出简便实用的操作技巧,然后再逐村召开现场会,到田间手把手教会农民使用。
双脚穿上统靴深一脚、浅一脚在田间行走,双手用力向下、左右摇摆,一个小时下来感觉浑身都痛,业内人士都笑称微耕机是“解放了牛、累坏了人”。但农民朋友却越来越喜欢它,“速度比牛耕快、还不像耕牛那样需要常年喂养。”梁平连续几年每年都销售6000至7000台,很多60多岁的老农也用它来耕田,微耕机成为当时种田人家的标配,个别农民还用它来从事社会化服务,牛耕田的场面是难得一见了。
修理、推广农机具不但非常辛苦,更爱不了干净。时至今日,爱人也常常笑我很low,再贵再好的衣服也穿不出个形象。但看到农民的笑脸,听到机手的夸赞,我的内心很愉悦。
或许因为在农机推广、监理、修理等工作中较为出色,1998年,27岁的我便提拔为虎城镇农机站站长,并被评为全县优秀站长,单位也多次拿先进牌子。
00年代:圆梦全程机械化,我成市农机先进
机耕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主攻机收。
刚开始老百姓也不接受,认为机器收割不干净、损耗大。但随着新世纪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缺和成本大幅上涨,加上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机迎来了10年发展黄金期,外省市联合收割机大量涌入梁平,农民很快就接受并欢迎了这省时省事省工省钱的水稻收割方式,传统的“拌桶”人工挞谷也几乎绝迹了。我们还组建了全市首支跨区机收队。
解决了机耕机收问题,**难啃的硬骨头是机械插秧。
2006年,重庆市开始在梁平区仁贤镇等地试验机械插秧技术,育秧主要在旱地进行。2007年初,梁平农业部门大整合,乡镇农技、农机、林业、畜牧等部门合并成立农业服务中心,我也从虎城调至仁贤镇任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主攻水稻机械插秧技术。
机插秧苗短而细,一点也不起眼;机插到田间东倒西歪、一点也不好看。种田老把式看了直摇头,一位老大娘更是骂我们是专门来坑农的,个别农户甚至把机插好的秧苗毁坏后再重新手栽,直到我们拍胸膛、承诺减产包赔才勉强平息了农民的怒气。
汗水不白流、委曲不白受。等到秋收时,丰收的景象让农民心服口服,我们也率先试验成功了更加简便、安全的湿润育秧法(后在全市推广),比选出了性能更加优越、更受农民欢迎的插秧机。我也被评为全市机插秧推广和安全监理先进个人。
2008年起,仁贤镇连续三年承担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我们采用“杂交良种、配方施肥、湿润育秧、机械插秧、病虫害机防、机械收获”六统一技术,单产提高2成左右,受到农民的交口称赞和上级的肯定。
如今,梁平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水稻生产耕田已大面积采用大中型拖拉机、插秧用上了乘坐式插秧机、病虫害防治用上了无人植保飞机、收割也有了带空调的联合收割机,基本实现了几代农机人“种稻不弯腰、下田不沾泥”的全程机械化梦想,“水稻种植三弯腰,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
在干农机的同时,我也不忘宣传农机,在各级媒体上发表文章数百篇,积极为农机鼓与呼。县农机推广站原站长、研究员兰显发参加工作30多年来一直干农机工作,我就采写了《农机专家兰显发:一辈子“泡”在乡村》长篇通讯,配上图在《重庆日报》头版刊发;1951年出生的仁贤镇仁贤村三组农民陈一富,因为肯吃苦、爱钻研,我们就精心把他培养成为全县机插秧总教练,并采写了《从门外汉到农机标兵》,刊登在《中国农机化导报》上,他也当选为重庆市第四届劳动模范,成为当时全市****的农机劳模。
10年代:打造全国农机化示范区,我被聘为农机专家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2012年,梁平被增设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农机化示范区怎么建?工作中,我有以问题为导向提前思考的习惯,曾获得重庆市首届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金点子大赛三等奖(共9条建议获奖)。2013年,我调到梁平县农委工作,先后任县农机推广站副站长、农机管理科科长,参与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问题,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4年末,梁平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我兼任县农村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慢慢习惯了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思想来谋划全县的农机发展,突出抓好“人、地、机、制”等几大要素。
“人”的方面。一是着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二是大力培育能接受农机作业的服务对象。近年来,我们培育了全国种粮大户熊三、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蒋丽英、家庭农场主谢红银等农机大户,并由他们牵头组建农机合作社。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和服务主体提前上门对接,畅通服务通道,让农户逐渐接受并习惯了农机服务,破解了“谁来干农机、农机为谁干”等问题。
“地”的方面。以前是“以机适地”:根据地形来选择适用的农机具,但受重庆丘陵山区地形限制,适用好用耐用的农机具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了效率也较低。如今换个思路,变成“以地适机”。这几年,我们积极争取国土、水利等部门支持,按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对土地进行整治,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方便高性能、大中型农机具在土地上自由进出,大大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农机、农地、农艺如何配套融合、什么样的地才适合农机作业”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机”的方面。一是要有机适用,二是要先进好用。我们一直坚持引进先进适用的机型进行推广,经过近10年的努力,农机具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性能方面,梁平都处在全市领先水平。“选用什么样的农机、农机具是否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等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制”的方面。这几年,我在县农村改革办公室牵头国家多部委下达的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等多项改革。结合重庆市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我们选择了梁平柚和水稻两个产业进行试点,重点探索服务对象选择机制、服务组织遴选机制、政府购买方式、农业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撰写了《发展农机代耕服务的思考》论文发表在《农业机械》杂志上,论文着重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由来、意义、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我执笔的“四改促四变、破解种地难”“创新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小支点撬动社会大服务”等5个改革案例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实践案例集》第一至三辑(共90个)。农机社会化服务如何开展、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有机衔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在梁平也有了清晰的解决路径。
或许由于在建设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农村改革等方面有一定的成绩,我被聘为重庆市农机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2016年末梁平撤县设区)。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18年12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机迎来了新的重大的发展机遇期、黄金期。今后,我们将在倾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过程中进行农村改革试点试验,再用农村改革的成果经验来指导农机“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助力乡村振兴、“三农”发展。
农机的春天来了、改革也永远在路上。确认过眼神,这辈子,我也注定离不开农机,绕不开改革了。
梁平插秧机手田间实训(吴正远摄)
梁平水稻机收场面(吴正远摄)
梁平推广小型玉米收割机(吴正远摄)
文章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微信公众号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