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论道

天下一家,有啥说啥,农机就大。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胡伟论道>>默认>>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收藏

胡伟

(天津市农业机械局,天津市,300192)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作为我国目前的第二大农作物,无论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还是满足日益增长的饲料需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仅为2.6%,成为玉米生产,甚至整个粮食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我国玉米收获机蕴藏着巨大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但是,玉米收获机械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差等因素,严重地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应用和机械化收获市场的启动。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适逢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在一定区域,玉米收获存在一定时间差,并有紧迫的农时要求。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一要加快技术突破力度,实现不对行收获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转化;二要以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强技术推动;三要借鉴小麦等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经验,政府、推广部门和企业主动地去启动机收市场,引导、组织农民进行跨区域机收,加速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

关键词:玉米,收获,机械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节本增效和抗灾减灾能力,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又是工业和饲料的重要原料。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玉米种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8%。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400多万hm2,年总产量12000多万t。玉米是我国第二大农作物,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生产水平非常低,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乃至整个粮食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作者简介:胡伟(1963-),男,汉族,重庆江津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农机管理与发展研究,天津市南开区科研东路8号B1座3楼,300192,E-mail:h17w@163.com

杨敏丽(1966-),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副教授,博士,博导,从事农机化发展研究,北京市清华东路,100083,E-mail:qyang@cau.edu.cn

1我国玉米种植现状

1.1 我国玉米种植概况

我国是一年四季都有玉米生长的国家。北起黑龙江省的黑河,南到海南省,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有吉林、山东、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等。

12我国玉米种植的分布

我国玉米生产分为6大种植区。

北方春播玉米区。以东北3省、内蒙古和宁夏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650多万hm2,占全国的36%左右;总产量2700多万t,占全国的40%左右。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以山东和河南为主,种植面积大约600多万hm2,约占全国的32%;总产量约2200万t,占全国34%左右。

西南山地玉米区。以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22%,总产量占18%。

南方丘陵玉米区。以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和江西为主。种植面积为全国的6%,总产量不足5%。

西北灌溉玉米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一部分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5%,总产量约占3%。

青藏高原玉米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由于海拔高,种植面积及总产量都不足全国的1%。

2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攻重点。近几年,机械化收获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小麦、水稻的机收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小麦收获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的鼓舞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南方的水稻机械化和北方的玉米机械化。工作重点是水稻的机械栽植与收获,玉米的机械收获。

随着我国小麦收获机械化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水稻收获机械化进入快速生长期,玉米收获机械化也正在孕育着新的突破。近年来,玉米收获机械的开发生产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农业机械科研、生产等单位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使我国玉米收获机的技术开发和生产制造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果我们把小麦生产机械化视为三大作物机械化的第一战役,那么,在小麦生产机械化战役已经取得重大胜利并继续前进的基础上,应当不失时机地组织好我国三大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第二大战役,即,南方主攻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及经营产业化;北方玉米主产区主攻玉米生产过程机械化与经营产业化。由此可见,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将会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工业、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新的增长点。

2.1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历程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第一次是1960-1967年。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制起始于1960年,先后持续了6年,“文革”期间被迫中断;第二次是1971-1978年,197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以后,玉米收获机械化再次掀起高潮,经历了从引进、使用、仿制、改进国外样机到基础理论研究和进行设计的过程。第三次即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严格的讲,前两次其实称不上是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高潮,而是两次攻关高潮。主要是引进、试验、研究、试制。第一次以引进前苏联的技术为主,硕果是定型了一个机型,即黑龙江赵光机械厂生产的牵引式玉米收获机。第二次由于我国农村连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玉米收获机在当时失去发展可依托的需求市场,结果是无功而终,没有创下新的机型。80年代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营农场兴办家庭农场,因玉米生产规模过小,一度使玉米生产机械化进入低潮。当时,全国只有一家企业能批量生产一种型号的玉米收获机。第三次从1995年始,受小麦联合收获机发展的影响,全国各地再次开始掀起玉米收获机开发的热潮,从引进前苏联6行玉米收获机到自主开发,先后开发出了自走式、悬挂式和玉米割台等型式的一批机型,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的成果。这三次高潮,经历了从引进、试用、仿制、改进国外样机到自己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自行设计的过程,为我国玉米收获机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和制造的基础。其中,前两次高潮中,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而第三次高潮则以实用机型的开发为主,基础研究基本停顿。

2.2我国玉米收获机应用及机械化水平现状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新的发展热潮从1995年起,经过农业机械科研、生产等单位的努力,整体水平和技术状况有显著提高。目前,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从绝对数量上看,与小麦、水稻相比是微不足道,但从玉米收获机自身发展来看,玉米收获机械化还是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玉米收获机械的开发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以天津富康4YW-Q型全幅玉米收获机等为代表的新型玉米收获机,在不对行收获等技术难点上取得突破,一批新产品问世,并开始投入市场,市场已出现热销的苗头;另一方面,北方各省、市、自治区都进一步加强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力度,在局部地区,机械化收获已经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迹象,特别是山东省,全省玉米收获机以达2880台,机收水平达到5.8%,已开始步入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的快车道。

23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开发状况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已应用的4YW-2型机和从前苏联引进的KCKY-6型玉米收获机外,我国又先后研制开发出了悬挂式单行玉米收获机、多行玉米收获机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先后有60多家企业开发出60多种型号的玉米收获机,年产量约2000余台。

我国目前开发研制的玉米收获机可以分为4种类型:悬挂式(又称为背负式)、自走式、牵引式和玉米割台。

2.3.1 悬挂式机型

悬挂式玉米收获机又可分为单行机和多行机。悬挂方式有前悬挂、侧悬挂和后悬挂。它是以拖拉机为行走和收获作业动力,在拖拉机上悬挂配置收获作业部件的一种玉米收获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机型。收获作业部分一般由摘穗机构、输送机构、果穗箱和秸秆粉碎装置(或粉碎捡拾回收装置)组成。

悬挂式(背负式)单行机。先后开发生产的企业有10余家。有郑州农具厂、天津武清玉米收获机厂、河北张家口探矿机械厂、辽宁彰武农业机械厂等。它配套8.88-22.2kW(12-30马力)四轮拖拉机,具有摘穗、集穗、秸秆粉碎还田等功能(郑州农具厂还开发出秸秆粉碎回收的机型)。悬挂式单行机型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配套动力来源广泛,价格较低(1万元/台左右),适应中小地块作业,不存在行距适应性问题。其劣势是相对于大中型机型,生产率较低,同时,机器作业时,拖拉机重复压地较严重。

悬挂式多行机。现已开发出2行机型、3行机型和不对行机型。先后开发生产2行机型的企业有山东玉丰公司、山东大丰集团、河南惠方集团、石家庄农业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先后开发生产3行机型的企业有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农哈哈公司等。目前开发生产这类机型的企业有20多家。其配套动力为50型、55型、60型、654型等拖拉机。其功能为摘穗、集穗、秸秆粉碎还田。售价,2行机型约2.5万元/台,3行机约3-4万元/台。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单行机。这类机型大部分(2行机)都需要人工辅助开道,实行对行作业。

2.3.2自走式机型

先后有10余家企业进行开发生产,产品有2行机型、3行机型和4行机型3种。主要开发生产企业有北京市机械设备厂、河北赵县农业机械修造厂、河北邱县机械厂、石家庄农业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赵光机械厂、山东大丰集团、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新联集团等。销售价格:3行机型12-15万元/台,4行机型18万元/台以上。

2.3.3玉米割台 

玉米割台又称玉米摘穗台。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玉米割台与联合收割机配套作业时,通常没有脱粒功能。只有石家庄天人集团公司研制的TR1688型玉米联合收割台具有脱粒功能。

玉米割台的开发可以很好地与我国目前拥有量很多中型自走式麦稻联合收割机相配套,扩展了这些联合收割机的功能。先后有5、6家企业开发生产玉米割台,包括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新联集团、约翰迪尔佳联公司、舞阳惠方集团、天津江都机械公司等。可完成摘穗、集穗、秸秆粉碎还田等功能。销售价2万元/台左右。

2.3.4牵引式机型 

牵引式机型只有黑龙江赵光机械厂和吉林农丰乐公司等少数企业开发生产。该机型以轮式或履带式拖拉机牵引作业,为偏置拖拉式。可一次完成摘穗、剥皮、秸秆粉碎作业。但由于机组配置较长,转弯及行走不便,需要开割道,因此,主要在大型农场应用,目前开发生产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24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进步状况

2003年河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了多种玉米收获机进行可靠性考核试验,从作业实际情况观察,作业质量总体有显著提高。一是参试机具**突出的特点是4YB-3/4型、4YW-Q型等悬挂式玉米联合收获机,4YZ3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采用独特的拨禾(扶禾)装置,基本实现了不对行作业,初步解决了适应我国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的重大难题。二是适应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收获幅宽与机具宽度设计合理,通过能力大大提高,在本次考核中地头和工艺道的作业基本由机具自己完成。三是近年来随着秸秆粉碎机具作业质量的提高,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后,就可进行后续播种作业,不必再进行二次秸秆粉碎作业。四是收获后的果穗含杂率明显下降。多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主要技术性能、适应能力、可靠性及经济性等指标均达到或接近设计指标。

不对行收获技术实现突破,不对行玉米收获机开始应用。不对行收获技术就是采取主动喂入方式,着力解决种植行距杂乱的玉米收获时植株的喂入问题。一是通过将拨禾链沿扶禾器向前侧方延伸,在两扶禾器间形成V形喂入口,玉米植株进入两扶禾器尖中间后,收获机前进过程中,玉米秸秆首先与拨禾链接触,在拨禾链的拨齿的强制作用下向后运动,而不是向前倾倒,从而完成不对行喂入。二是采用喂入拨禾链加拨禾轮组合式喂入机构,适宜较宽行距玉米的收获,拨禾链向侧、后方拨送,拨禾轮扶持秸秆并向后方拨送,防止向前推倒秸秆,两者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不对行收获。三是带螺旋叶片的导入锥式喂入机构,这种喂入方式较适宜窄行距玉米的收获。这些技术使玉米收获机的作业效率由不足纯小时工作效率的50%提高到80%以上,同时使机具的适应性大大增强,为玉米联合收获机实现跨区作业、增加机手的经济收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不对行问题的型式有富康公司的主动喂入加扶禾秆式,有河北农哈哈公司的拨禾轮式,还有山西信联集团则推出短辊多行导入锥式等。早前还有河北石家庄农业机械厂的割台移动式调行玉米收获机。有专家将目前不对行型式归纳为拨禾式、多行式和寻行式三种方式。另有一些对行收获的机型为解决行距适应性问题,分别采取了延伸喂入拨禾链和加大喂入喇叭口等措施,这些措施对提高玉米收获机行距适应性也有所帮助。2003年1月,天津富康公司的4YW—Q型全幅玉米联合收获机通过科研鉴定。该机采用强制拨禾喂入和加置扶禾杆配合的摘穗机构,实现了在收获机割台割幅范围内任意种植行距的玉米收获,无须人工开辅助作业道,可从田间任意位置进入作业,解决了目前我国玉米收获必须对行的技术难题,适应性大大提高;在玉米不对行摘穗机构方面具有独创性,成功的实现了当前玉米收获机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机型同时也是国内**家正式通过鉴定的不对行机型。

穗茎兼收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进展。以往的玉米收获机都是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紧缺问题日益突出,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日益显现,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再度引起重视,用户迫切要求将秸秆回收利用。北京金乐公司、河北石家庄农业机械公司、天津富康公司、河北农哈哈公司等在玉米收获机传统的秸秆粉碎还田装置的基础上,开发出秸秆粉碎捡拾回收机,并配置在悬挂式玉米收获机上,经过试验示范,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受到用户的欢迎,2003年样机问世,2004年开始有小批量进入市场应用。

3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玉米收获还基本上由人工完成,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很少,而且多为中小型玉米收获机,2004年全国机收水平为2.6%。玉米收获机生产率和可靠性较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31基础理论研究滞后,阻碍了技术进步

我国的玉米收获机开发,目前表面上呈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除少数单位对工作部件进行过基础研究外,大多数只是进行整机研制,众多机型在收获工艺和结构参数上大同小异、重复制造,并且机型还不完善。目前,玉米收获机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一种“能工巧匠”型技术改进状况。为解决对行问题、动力消耗等问题,想出了不少的方案、结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然也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却很少有人能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由于体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原因,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生产企业,都不愿意投入较大的力量从事基础研究,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急于进行实用开发,往往采用的捷径就是照抄他人的产品,抢先进入市场,把很多应该由科研、开发单位进行的产品试验、中试等工作,不负责任的推给了玉米收获机的用户。我国玉米收获机产品作业效果长期不稳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技术理论不明,产品不能定型。应该说,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已经阻滞了玉米收获机关键技术的突破,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技术的进步,拖了玉米收获机发展的后腿,致使技术开发后劲不足。

32产品质量差,制约产品发展

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外形不够美观,机型结构不完善,零部件可靠性差,性能指标不高,这是多年来一直制约着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农业机械企业创新水平提高的因素。目前,我国玉米收获机普遍存在产品质量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产品稳定性差、可靠性差,事故频繁,作业质量低。

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普遍规模小,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资金投入少,效益差,企业积累不足,造成技术改造和更新发展缓慢。其次,各企业分散经营,各自为战,低价竞争严重,形不成合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技改的扶持力度也较小。

目前从事玉米收获机开发、生产的企业,存在生产条件普遍较差的状况。一是部分企业不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没有专用设备,没有基本的检验手段和质量管理制度及质量保证措施,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二是生产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不按标准生产或是对标准一无所知;三是极个别企业用劣质材料生产关键部件,零件的强度、尺寸达不到标准要求。这样,产品的质量自然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33使用者技术素质低,影响玉米收获机的正常使用

在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购机以后,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往往未经调试就急于下地作业挣钱,而忽略操作技术、调整方法、维护保养和安全注意事项的学习。大部分玉米收获机操作者,未参加技术培训,在不掌握玉米收获机性能和操作技能的情况下就上机作业,他们对这类新型农业机具的构造、性能及操作技术要求缺乏全面了解,往往容易发生各种质量、性能事故。这也是造成玉米收获机作业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目前玉米收获机出现的故障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机手操作不当所至,并且,出现故障不知如何排除,从而延误了作业的良好时机。尤其是对于悬挂式玉米收获机,在收获部件与拖拉机配套后,相应的安全配套设施不全,危险部位外露,没有增加相应的后视装置,驾驶员视野不良,又由于整机重量的增加,外形尺寸的增大,造成操纵困难,在倒车和右转时容易发生碰撞,从而对驾驶员和周围辅助工作的人员造成安全事故的隐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和农业机械推广部门也忽视了对使用玉米收获机的农民的培训,造成玉米收获机作业效果差,农民投资收益不佳。

4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阶段评价及发展建议

4.1 对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阶段的评价

总体而言,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玉米收获机在技术上有了积极的进步,尤其是不对行收获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解决了传统的对行收获的束缚,大大提高了玉米收获机的适应性、实用性,为跨区作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地区性的玉米机械化跨区收获作业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现实,并积累了经验,开启了社会化机收市场的大门。

主要问题的评价。不对行收获技术的初步突破还并不能全部解决玉米机械化收获的问题。农业机械与农艺之间不协调现象依然存在,行距适应性还将继续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在玉米收获机的发展中,产品质量差,尤其是产品的可靠性,仍然是阻滞玉米收获机推广应用的主要难题。

玉米跨区作业具备了相应的条件。近两年玉米收获机技术不断成熟,结构更紧凑,性能更稳定,正在向经济、实用的方向发展。关键技术日趋完善与提高,标志着玉米收获机的发展正在与市场的需求相接轨,已具备了市场启动的必要条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着玉米机械化跨区作业的时间差和较为紧迫的农时要求,足以组织起社会化的玉米机收服务市场。

良好的发展机遇期。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央及地方近期接连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政策的实施,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跨区机收免收道桥费、扶持农业机械科技开发政策等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发展机遇期,玉米收获机同样也进入了发展的机遇期, “十一五”期间可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4.2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建议

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应将其作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对象,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从政策、资金和组织上,予以重点支持。以促进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为核心,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跨区作业为重点;通过玉米收获机械的技术水平升级和产品质量上档,促进机械化收获服务市场启动,从而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的提速。

4.2.1加大科研开发力度,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十一五”期间,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发展改革、科技、农业等部门应继续支持玉米收获机的科技创新,支持农业机械科技部门和生产企业进行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工作。

一是支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玉米收获机的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和技术攻关,加快玉米收获机的技术升级,建立玉米收获机的技术理论支撑,奠定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二是扶持整机技术开发,积极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在目前关键技术实现初步突破的基础上,强化技术的中间试验,重点支持不对行收获技术和穗茎兼收技术研究与开发,将其纳入跨越计划和成果转化计划项目,使不对行收获技术、穗茎兼收技术进一步熟化、定型,得到普遍的应用,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2.2增强示范引导力度,提升推广工作效能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是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主体。尤其是玉米主产区,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把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为一场重要的战役来进行组织。为此,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加强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应当把玉米收获机械的示范和推广工作作为当务之急进行部署。以政府投入为先导,农民和集体投资为主体,依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一是把好玉米收获机械推广选型关。我国目前处于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机具选型工作十分重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部门应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应立即组织玉米收获机的质量调查,并向社会公布其结果,向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机型;

二是制定玉米收获机推广支持《目录》,实施政府购机补贴政策。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粮食安全等方面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应给予玉米收获机械化高度的重视。应在试验选型的基础上,制定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专项《目录》,将经过实践考查,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玉米收获机纳入《目录》实施政府购机补贴政策,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将补贴额度在现有政策的基数上,提高5-10个百分点,作到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

三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示范引导力度。设立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专项课题,以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工程、推广项目的形式,建设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点、示范区、示范县,以典型引路的方式,经过推广辐射带动,逐步扩大推广面积;

四是尽快研究、制(修)定玉米收获机械产品标准和作业质量标准。通过加强标准的宣贯,改善产品生产状况,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并有利于强化技术监督力度,使玉米收获机械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要积极推行玉米收获作业标准化。

4.2.3加速市场启动步伐,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

机收服务市场的兴起是玉米收获机大量进入市场重要前提。在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上,要创新模式,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要通过服务、培训等机制,做好玉米收获社会化作业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加速市场启动步伐。

一是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建立玉米跨区作业信息平台,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要借鉴小麦、水稻收获机械化的成功经验,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全国性的调研,掌握全国各地玉米收获的时间段、面积等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绘制玉米跨区机械化收获的路线图,引领购机农民开展玉米收获社会化服务。

二是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自身组织跨区机收,主动去启动市场。生产企业要积极与政府部门、推广部门联合,转变思想,在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变被动等待市场为主动引导市场。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式,以主动组织跨区机收的方式来引领市场发展,实现变被动为主动。企业自身组织自己的产品开展跨区作业,既可以树立产品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又可以用机收的实际效益来积极引领农民购买和使用玉米收获机,推动社会化作业市场的兴起,一举多得。

三是做好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培训工作,为使用好玉米收获机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培训、推广部门要在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前期,即市场启动的初期,及早开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培训,提高机手的使用水平、技能,从而减少机器在使用中因人为的不当操作而产生的事故,提高机器的使用水平和效能,真正作到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效益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机械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年鉴2003-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概况.北京:2004

[2]产业发展计财处.发展专用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必要性及对策.2003年山东省农机化工作调研文集.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2004年3月

[3]白人朴.北方农业机械化第二大战役--主攻玉米生产机械化,中国农机化,1999(5):45

[4]胡伟.玉米联合收获机第三次发展高潮制约因素.农机试验与推广,1997(3):31

[5]胡伟.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市场发展分析.农机市场,2001(11):21

[6]董佑福.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战略. 山西省玉米收获暨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忻州:山西省农业机械学会,2003

[7]张蓝水.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审视和前瞻.山西省玉米收获暨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忻州:山西省农业机械学会,2003

[8]胡伟.我国收获机械的结构调整.农机市场,2002(6):22

[9]胡伟.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机化,1997(4):39

[10]胡伟.应加强玉米收获机的开发和推广.农机质量与监督,2001(6):31

[11]胡伟,燕明德.我国玉米联合收获机现状与发展.农机试验与推广,1999(1):11

[12]胡伟,浅论联合收获机企业发展的三大战略问题.农机市场,1998(7):17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maize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in China

Huwei1Yangminli2

Abstract: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he key standard of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par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s China’s second biggest crop, maize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increasing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 of grain, ensuring food safety as well as meeting the demand of feedstuff. The level of the mechanization of maize-harvest is very low with a percentage of only 2.6% which results in the fact that maize-harvest become the weak link of maize production chain, even the whole mechaniz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Although Chinese maize harvester has a big potential market in agricultur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factors such as low technical content and quality, applicability of row spacing, and users have a big influe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ize harvesting machine and the startup of the mechanized harvesting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maize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in China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with a goo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Based on the fact of time difference of maize harvesting and pressing farming season in certain region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method of maize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in China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respects: Firstly, quicken the pace of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key technology such as row independent; Secondly, enhance the technology extension with the support of policy, etc; Thirdly, with the experience of wheat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government, extension department and enterprises should start up the machinery harvesting market actively, then guide and organizing peasants to make the trans-regional harvest so as to quicken the pace of maize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Key words:maize,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China


发表于 @ 2006年04月10日 09:10:00 |点击数()

旧一篇:全国育种与种子工程学术研讨会|新一篇: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思考

博客信息
胡伟论道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6年03月10日
今天点击:770
本周点击:124
本月点击:699
点击总数:825192
[发私信] [加为好友]
博客公告
文章分类
默认 默认(387篇)
风论 风论(197篇)
快递短语 快递短语(59篇)
闲苑 闲苑(26篇)
采撷 采撷(21篇)
随缘 随缘(12篇)
景色无限 景色无限(7篇)
光斓 光斓(6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