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胡伟论道>>默认>>
当前高等教育农机化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刘玉乐
(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与国际的接轨,农业机械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领域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如何应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目标,高等农业教育农机化专业面临着学科地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和模式等方面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以改革来迎接挑战。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挑战对策
前言
20世纪农业机械化在全球得到了大力发展,为人类解放生产力、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5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农机化教育亦得到了大力发展,在许多高校设立了农业机械化或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统一规范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生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机科技人才。
21世纪我国农业将全面进入以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新中国农业发展50多年的辉煌成就为基础,一个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局面已初现端倪。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担负着及其重要的任务。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农业机械化在内涵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机械化必须始终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就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面临着新的任务,农机化专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面向知识经济和贸易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农机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机化高层次人才。
1农业机械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农业基本上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农业,面对着人口增加、需求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为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民奔小康,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手段,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才能得以实施。同时,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如化肥、农药、良种和灌溉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是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都离不开农业机械。
2农业机械化专业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还较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效益较低、成本高,面临着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机械化面临着如何适应这种战略性调整的问题。要适应发展我国农业的全面机械化,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化高新技术及其装备,农业机械化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科地位
目前,即使在美国,大学中的农业工程系也有改为其他名称的。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对农业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减少,而是生源明显不足。为了从城市吸引那些通常与传统农业没有联系的地区的学生,需要一个有吸引力的名称,如生物系统工程、生物与农业工程等。实际上,这种名称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农业工程学科的交叉渗透而使其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学术杂志的名称上亦有所体现,例如欧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农业工程研究杂志”从2002年起更名为“生物系统工程”。但无论名称怎样改,农业工程的宗旨不会改变。
同样,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政府和公众所接受,但由于传统和习惯,农机化的学科地位在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确立。
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多设有农业工程学科,但由于近年来,招生和就业一直困扰着整个农业工程学科界,因此各高等农业院校在多年办学的基础上,以农业工程这一工科专业为生长点,不断拓宽学科领域,生长出众多的工程学科,如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属于工学门类的学科,虽然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学科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院校的名称不完全符合。因此,高等院校改变农业工程的院、系名称,以“工程技术”、“机电工程”等取而代之,似乎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农业工程学科重要性认识的模糊,对我国农机化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当然,这是涉及面较大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2.2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
在我国,各高校农机化专业一直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己任,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机化专业人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农业工程的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许多高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轻专业、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的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只有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合格人才,高等院校才有生存的价值和生命力。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农机化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狠下工夫,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化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在农机部门工作,他们在农机管理、培训、推广等工作岗位上,相对非专业人员具有明显优势,为各地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新型农机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他们又普遍感到知识的不足与滞后。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
⑴学生在学校虽然学到了一定的农机理论知识,但实际机械操作、维修等技术水平较低,动手能力差,遇到实际问题难以及时解决。
⑵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农机化发展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农机化发展的步伐,教材内容落伍,导致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面对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束手无策。
⑶因课程设置的原因,学生对农业生产过程缺乏了解,农机应用与农艺脱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的管理与应用。
⑷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做得不够。因基层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广,适应力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拥有创新型的人才。农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这要求农机教育必须在内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2.3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教育界提出对人才的培养要由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步转变,由注重专才教育逐步向通才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教育逐步向创造教育转变,这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农机化教育也不例外。从当前来说,人才培养尚未有一定的模式。我们要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智能为核心、以专业为基础、以技能为主线的新教育模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键要突出专业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条件,建设好校内实验室和专业实习基地。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实验室和农业生产一线,锻炼实践技能,拓宽视野,增长才干,达到提高学生的全面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应对挑战的措施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选用,不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而是让人才在市场中竞争、流动。如何使培养出的新型实用人才在社会工作中具备竞争优势,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已成为高等院校农机化专业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教育上要做到:
3.1确立人才市场化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的配置同其他资源一样,越来越通过市场来配置。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理念,确立人才市场化观念。凡是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就是高校应该培养的人才;高校应该围绕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知识结构,而不应该拘泥于已有的传统和观念。当然,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3.2调整农机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学校的产品是专业,学校要真正地发展,专业就要办出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概念已发生改变,但目前设置的农机化专业仍以种植机械为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就应以广义农业为服务对象。广义农业机械化已从过去侧重的种植业和田间作业机械化横向
发展到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机械化,纵向扩展到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后农副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及销售的机械化,这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工科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使农机化专业的毕业生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在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应适当增加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和设施农业等相关课程。
3.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新型农机技术和机具的不断出现,现行教材总体上与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学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组织教师编写有关的实用技术教材,赋予老教材新的信息,合理增删教材,增加应用性课程,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增强教改活力,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使其更贴近社会,跟上当今科技发展的步伐。
3.4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集理论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一体,在专业教学中打破理论、实验、实习的界限,把其合为一体,做到讲、练、做同时进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还可通过派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等,来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
4结束语
高等教育农机化专业面临着挑战,但更应看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机械化步入了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轨道。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必须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农机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这就为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农机教育的未来将与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及贸易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科技创新、教学体制创新及行业需求都将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成为农机教育的主要任务,以适应农业科技和产业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从而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志.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学报,2001,32(1)
2.蒋亦元.21世纪农业机械发展方向之愚见.农业机械学报,2000,31(1)
3.陈秉聪.农业机械工程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学报,2000,31(1)
4.佟金.现代科技与农机教育.农业机械学报,2003,34(3)
5.胡道林.改革中等农机教育,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国农机化,2000,2
刘玉乐
男,1972年生,讲师,天津农学院机电工程系
邮编:300384 Emal: Liuyle @ sohu .com
通信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公路22号
发表于 @ 2006年04月13日 09:2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