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新动向——兼论农机补贴与农机市场的互励互补
本站编辑:001 发布时间:2006-10-3 11:56:45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申佩怀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
一、“三农”问题的凸显催生了政府补贴力度的加大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它作为农业科学发展的物化成果,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以及作为支农工业体系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技术保障,其明显的效益就是替代了劳动,替代了资金,替代了土地,且提高了单产,所以才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但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应用首先要看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农民是农机消费的主体,在农机化资金总投入中占到84%左右,而国家仅占10%左右,集体占5%左右。只有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机才有销路。但自1997年之后,农民增收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农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由1996年的9%下降到2000年的2.1%,后两年尽管有所恢复,仍是徘徊在4%左右,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们黑龙江作为产粮大省,由于粮价低谷贱伤农,再加上遭受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下滑,200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刚过250亿公斤,减产40多亿公斤。
近两年注定是我国农业发展值得浓墨重彩的一年。政策环境利好是农业和农机市场持续增长的政治基础。国家相继出台的含金量很高的两个中央一号文件,使进入小康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三农”问题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政策明确提出了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为农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放开粮价、“三补一减”、《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与实施等富农、利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恢复性增长,也带动了农机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
农机行业是一个与“三农”息息相关、兴衰与共的行业,目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已广泛被社会所认同。而补贴政策的陆续到位则是农机市场升温的推动剂。且不说2004年中央财政总共投入2000亿元扶持“三农”发展,即在农机方面,《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明确的把农机补贴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中央财政拿出7000万元对购买农机进行补助,各地政府投放资金4、1亿元,带动了农民投入20亿元。今年中央财政对购买农机补贴则进一步加大投入到3亿元;全国地方各级财政在一季度即落实农机购机补贴8亿元左右,投入总量比去年翻了一番,**低可带动农民投入80亿元。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二、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市场的互动作用
1、引导性与牵动性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立竿见影,2004年,中央财政与地方政府投入农机购置补贴,以及带动农民投入的比率为1:5.9:28.6,尽管中央财政所投入的7000万元为数并不大,但它给农民一个政策导向在于农机化发展开始走向依法促进的轨道。
同时,这7000万元牵动了地方政府投入4个多亿,在农民中产生了轰动和带动效应,共补贴购置各种农机具10多万台(套)。要知道,带动农民所投入的这20个亿,是在连续7年其收入增长缓慢之后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是说,一系列利好政策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我们从中亦可窥视出农民对农业机械,特别是对大中型
拖拉机和配套农具的渴望与需求。按照上述中央牵动的比率推算,今年带动农民投入可共补贴购置**低在40万台(套)以上。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更是农机需求强省。2004年,中央财政投入我省的农机购置补贴是300万元,省政府投入购机补贴5000万元,全省农机产品总销售额约50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23、6%,其中销出大中型拖拉机2.1万台,比上年增长35%;大中型配套农具3万台套,比上年增长25%,其中大型
联合收割机突飞猛进,销3000台,为上年的4倍多。今年中央财政投入我省的购机补贴1500万元,牵动省投1.5亿元,农民自筹1亿元,至9月末已投入2.5亿元,其中省投占60%,农民投入占40%,完成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农机作业合作社项目、扶贫办和农发办农机补贴项目8个批次,共为全省8个市77个县(市、区)的农民补贴购置新型农业装备394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32台,收割机295台,配套农具1994台,其它128台。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机商品总销售额约30多个亿,增长幅度达20%,其中大中型轮式拖拉机销20582台,同比增长51.6%;大中型配套农具销2.5万套,同比增长20%,其中大型联合收割机销3600台,为上年同期的1.8倍。另外,我省垦区投资4亿元,其中国家补贴6800万元,购置国内外各种农机具2500多台(件),继续组织实施102个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项目。
据我们农机流通协会调查分析,今年我省农机商品销售的增长速度大约会在20-30%之间,总销额将突破60亿元。再从农业行情分析,今年大体上是一个丰收年,明年我省还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对购机的补贴估计会接近两个亿,再加上农民自筹配套资金,仅政府集中采购这一块就大约有三个亿,再加上农民增收所带来的购买农机积极性,明年的农机销售仍然会持续上扬。保守地讲,增长速度大概不会低于1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仍会形成一个较强的消费群体,销量不会少于2万台;大中型农机具依然继续成为热点,其销量当会在3万台上下。
勿庸置疑,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国家一项支农政策,投入不多,但引导和牵动作用却十分明显。故而,建议国家一是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特别是购买大中型农机具政策性补贴的力度,这是一项事半功倍、甚至是几十倍的壮基之举;二是选择具有一定资信等级和新型物流业态规模的农机流通企业,将其纳入固定的农机补贴机具的供应体系,以确保这一壮基和利农之举的可靠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机化发展速度,促进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互励性与互补性
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进行政策性补贴,不仅牵动农民加大购机投入,并且还会促进农机流通格局产生变革。
政府实行购机补贴政策这一为农的“造福工程”,既牵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际利益,又关联着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和政府形象,它已突破了农机市场企业购销行为的一般档次,升华为靠质量、靠服务、靠信誉夺标,并含有树企业形象和政府形象的双重功能。这就决定了生产购销企业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统揽标旗,永占高点,必须在产品和服务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含金量。
例如,我们黑龙江结合本省土地面积大等特点,省政府在农机扶贫和购机补贴中,加大投入并带动农民筹资,集中采购大中型农机具定点投放,着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我们省公司充分释放农机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即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引导生产、促进销售的市场优势,在政府集中采购中确保农民利益升值、企业效益升值、政府形象升值。
一是从源头上做好售前服务,即事先组织农机科研、鉴定、推广、流通等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科学论证,筛选出在产品质量、技术性能、生产能力等指标既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又适合地方生产特点的推荐机型,而且价格合理。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精神中,由省农机局、农机推广总站、农机鉴定站和我们省公司联合举办,有省财政、发改委、农委、扶贫办、农业开发办、政府采购中心、农机研究院等10余个单位,以及50多家名优产品生产企业等100多人参加的“大型农机具节能检测暨演示会议”,通过适应性试验选拔出适合我省土壤情况的机型品种,由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列入我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和《购机补贴产品目录》,为用户营造一个放心选购的空间,并从高效与节能两方面为政府集中采购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二是从周到上做好售中服务,即每次在政府集中采购中,我们都为用户举办农机装备配套对接会,现场既有业务导购,还有农机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帮助农民选购可心的农机具,并免费加油加水或吊装,赠送坐垫等小物件,物流配送车辆当即送货上门。如在7月14日,作为黑龙江省乡乡都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整体推进试点的绥化市,组织千余名农民拥进我们农机大市场,喜气洋洋地参加配套对接会。是日,我们农机大市场共销出大型拖拉机574台、联合收获机械99台、配套农机具1109台,总销售额1亿多元,为绥化市新建的122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提供了优质装备;三是从满意上做好售后服务,即对购机农民,特别是对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机手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至今已达三四千人次。购机者除自备运力外,大市场配送公司一律送货上门,至今已为政府集中采购送货约8000吨,即便是“五一”和“十一”放长假也不例外。事后,大市场按购货档案定期进行用户回访,测评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所以,在省农机大市场“购物放心、使用舒心、售后服务不操心”形成了呼声。自政府开展集中采购以来,我们靠东北三省**大的为农服务载体——农机大市场,靠不断创新升级的服务手段,在省政府农机产品采购中频频中标。
由此可见,购机补贴既激活了市场销量,又创新了物流业态的升级;而市场则以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为农民提供了满意周到的选择余地,更加激发其购买农机的热情。
三、我省在农机购置补贴中的创新运作
今年我省在“一免三补”中是工作力度**大的一年,省和国家总计投入约60亿元,除了“一免两补”和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之外,农机购置补贴1.65亿元,带动农民自筹现已投入1亿元,其两项合计至年底可达到3亿元,补贴机型以73.5kw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为主,少量为58.8-66.2kw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
为**大限度发挥出补贴购机的功效,自2003年起,我省在农机扶贫中一改过去“撒芝麻盐”式的投入方式,由政府捆绑补贴资金,并带动农民投入,集中采购,定点投放实施重点村,进行开发式扶贫,当年并在克山、海伦、呼兰、富锦4个县(市)18个村推行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即每个社省级投资100万元,全部用于大型农机装备购置,省投资金按试点村耕地面积平均分配到户,作为给农民的入股资金,同时农民按实有耕地每亩出资5元以上入股,试点村自筹场库棚建设资金,本着资金集中投放、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服务。2004年省级又筹措5000万元资金,对新组建的50个农机作业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到2004年底,省政府累计投入6800万元,在9个市29个县(市、区)组建了68个合作社。今年上半年又在10个市30个县(市、区)再次组建了64个,并把绥化市作为乡乡都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整体推进的试点,下半年在该市再增建126个,其中仅绥化市项目共落实资金1.3亿元,其中省级投入5600万元,农民自筹7400万元,使绥化市10个县(市、区)的农机作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66个。
我省在创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中,在投入方式上引入竞争机制,即投标试点村在满足组建基本条件和建设总体投资不变的前提下,以提高自筹资金额度抵减国家投资作为重要的评标标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扩大了组建数量,加快了组建步伐,合作社建设投资出现了多元化,除国家投入的引导资金外,还涌现出了农户、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及社会投资人多渠道、多种投资并存的格局。至今总投资2、72亿元,其中省投1、72亿元,农民自筹1亿元,已在12个市45个县(市、区)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258个,共装备大型农机具386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96台、联合收割机309台、配套农具2460台。
经过2年的实践验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创建的农机作业合作社,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4年底统计,一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增产。68个农机作业合作社种植大豆面积81万亩,平均单产320斤,比周边村屯地块单产高50斤。合作社所在的68个村,主要农作物平均单产提高10%以上,总计增产粮食8000万斤。二是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全省农机作业合作社所在村主要农作物为大豆,增产增收约合9600万元;在作业服务区的161万亩耕地中,总计节本增效1.1亿元,平均户均增加收入2654元,人均增加收入663元。三是大力推进标准化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全省68个合作社51%的耕地连片耕作,**大连片面积1万亩,**小的地块在300亩以上,有力地促进了优质大豆产业带的形成。在整地上采用100-120马力拖拉机及配套整地机械作业,达到了“深、平、细、净、齐”的标准,深松深度都在30厘米以上,这是小型机械无法实现的;在播种上采用八行气吸式播种机精密播种,效率高、抢农时,保证了出苗整齐、密度一致;在收获上使用大豆低割装置联合收获,割茬低、脱净率高、半豆率很低,使农产品品质提高了一个等级,增加了市场竞争力。农机作业合作合作社的组建,在农业田间生产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两个方面实现了双赢。四是大型农业机械规模作业,促进了土地合理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如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农机作业合作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租赁的形式将1.3万亩耕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将全村85%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投入到畜牧养殖、木材加工及外出务工等行业。另外,合作社的组建还促进了农村其它产业的发展,部分合作社所在村的二、三产业日益形成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出现了养猪专业村、养牛专业村,克山县北联镇黎明村成为全省半豆集散中心,50%的农民常年从事半豆经营业务。据统计,全省68个合作社实现了3万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近2万人外出务工,有1.09万人从事二、三产业,这些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了1.5亿元,平均年人均增收5000元。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是我省农村合作组织的又一创新,它转变了过去集体机耕队吃“大锅饭”的弊端,吸引和鼓励农机大户和社会各方加入到作业公司中来,创新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带动了农村经济新的变革。
政府实行购机补贴、集中采购和定点投放,还有效地推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进程。目前,我省共有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7767个,其中乡村两级集体农机队2038个,包括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组建的股份制农机作业公司254个;个体农机大户5296个,其中固定资产在1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856个;农机协会和其他农机服务组织433个。农业机械年均作业量达6亿标准亩,为农机经营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07.7万kw,各种农用拖拉机79.44万台,其中大中拖9.94万台,小轮拖69.5万台;大中拖配套农具20.1万台(套),小轮拖配套农具76.3万台(套)。全省机耕、机播、机收程度分别达到90%、74%和31.2%,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5.7%。农机标准化生产已由过去的个别县试点,发展为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普及,标准化作业面积已达3000万亩。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如果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第三次土地改革的话,那么,我省在农机购置补贴中的创新运作,则在引导农民通过机械化和经营合作化提质增效增收,走集体富裕奔小康之路中,赋予了更具有创意和变革、更具有其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内涵。
发表于 @ 2007年10月08日 19:2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