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拖拉机市场>>
新农村建设下的拖拉机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农机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拖拉机作为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在国家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提高机械化水平方面,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机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拖拉机市场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拖拉机产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环境
从发展环境看,我国拖拉机产业在政策扶持、市场增长、用户需求增加的形势下,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产业位势不断提高,聚集效应不断呈现,行业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产业位势不断提升。上半年,尽管出现市场调整,我国拖拉机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取得较大幅度增长。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稳步提升。拖拉机工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33.8亿元,同比增长4%,仍具有稳健的发展趋势。二是产品销售收入大幅提升。拖拉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9.7亿元,同比增长10.7%,超过2003年全年收入。大中型拖拉机仍然是产品销售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持着一定的增幅。三是利润总额小幅回调。尽管主要拖拉机生产企业,产销两旺盈利能力明显提高,但一些中小型企业盈利能力降低,跟不上主流企业的发展步伐。上半年实现利润8.7亿元,同比降幅约1个百分点左右,60%左右的企业实现盈利。上半年,拖拉机行业主流企业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渠道建设,为产业健康发展打好了基础。
其次,聚焦效应明显加快。我国拖拉机产业越来越呈现出产业聚集、寡头垄断、优势聚集的现象,竞争日趋激烈。一是市场竞争激烈。由于主要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生产企业结合今年行业环境和营销环境的变化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竞争显得更为激烈。大中轮拖市场受市场调整、油价攀升等因素的影响,各主要农机企业纷纷增加公关力度,争夺有限的项目车市场份额。小轮拖企业用品质战替代传统的价格战,市场争夺进入到白热化状态。二是优势聚集加快。今年上半年,从销量上看,大中拖企业中国一拖、福田雷沃、江苏悦达、一拖公司、宁波奔野、东风农机五家企业占据市场总产量的66.9%,其中中国一拖实现销量2.1万余台,继续保持行业第**的位势;小拖市场份额主要被山东时风、一拖公司、北汽福田所占领,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从销售区域看,大中拖目标市场新疆、黑龙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份的市场份额较大。从销售利润上看,拖拉机行业实现利润8.7亿元。其中,山东时风、常发集团、福田雷沃、中国一拖、迪尔天拖5家企业实现的利润,占据行业利润的90%以上。三是产业格局调整步伐加快。行业内大规模的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并购、整合重组方兴未艾;境外资本、民营资本介入的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多元化投资显著特点。拖拉机产业在汽车、工机、柴油机行业巨头及新兴企业相继进入的同时,跨国公司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和赛迈道依茨四大农机巨头齐聚中国,这些企业将和国内著名农机企业一起,加快并购、重组工作,未来的产业格局调整将逐步加快。
再者,用户购机意愿强烈。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四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的2936元增长到2006年的3587元,连续三年增长达到6%以上,用户对购买拖拉机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预计农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对我国拖拉机市场保持稳健快速的拉动效应将明显趋强。一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在“四减免、四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长13.3%。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746元,同比增长19.3%;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884元,同比增长17.3%;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人均304元,同比增长10.6%。二是转移性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人均103元,增长21.9%。为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落实到农民身上,国家已下发通知并要求于8月31日前发放到农民手中。三是消费意识增强。农村市场明显回暖,农民收入提高,带动了农民购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热情。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拖拉机作为农业机械的主要动力,由于具有较高的使用与盈利能力,农民对购买大中型拖拉机的积极性较高,为未来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拖拉机产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作为农业机械化标志的拖拉机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拖拉机产业在惠农政策的引导下热点纷呈,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惠农政策推进效应明显。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从2004年起到现在已经实施三年了,从中央投入的资金规模由2004年的7000万元、2005年的3亿元、2006年的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亿元,加上追补的8亿元,2007年补贴达到20亿元,补贴资金连年翻番,这种不断巩固、加强的的政策支持,是自建国以来**有力的重要阶段。由于各项政策能够真正体现在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上,激发了用户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实施范围由2004年的16个省的66个粮食大县,增加到全国的1716个县(场),覆盖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200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19亿千瓦,增幅为5%,截至2006年底,全国农业机耕、机播、机收程度分别为51.4%、32.6%、25.6%,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正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政策的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和地方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大中型拖拉机作为主要耕作动力,连续四年高速发展,2006年首次突破20万台大关,2007年上半年,预计大中拖社会保有量达到170万台以上。
其次,节能产品主导趋势呈现。随着油价的持续攀高,用户在使用中的收益有所减少,节能型拖拉机普遍受到用户的欢迎,节能改造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从政策面上看,节能产业是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也是“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从市场上看,我国一些企业通过对拖拉机的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进行技术升级,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措施降低油耗,逐步将成熟的节能型产品推向市场。同时,通过培训使用户掌握合理使用发动机功率、选择轮胎和轮胎气压等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油耗。部分地区的用户出于适用效率和减少油耗考虑,将大中拖作为小拖升级换代的优选。从产品走势上看,由于节能型拖拉机,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获取较大收益,满足了用户经营的需求。节能型拖拉机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产品的发展方向,继而成为我国拖拉机产业继续成长的动力。
再者,科技含量支撑产业发展。拖拉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新技术的支持。作为农业和农机生产大国,拖拉机产销量稳具世界第一,加大科技含量,提升制造水平,是当前拖拉机产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我国拖拉机制造企业要结合用户需求、优化产业链条、满足农艺要求,用高性价比的产品服务三农、满足用户。一是加大技术投入,根据农艺需要,加大拖拉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拖拉机产品的配套范围,拓展实用领域,满足用户耕种收的需要。二是瞄准国际行业走向,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需要的大中拖,以提高技术水平为重点,以产品成套为目标,加大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等先进技术在产品上的应用,推动农业装备向大型化、广度化、成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实现农业装备的技术升级、结构优化。三是加大研发投入,尽快形成技术创新。政府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拖拉机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市场、产品、用户并重互动的格局,加强技术创新,尽快开发出先进适用的高附加值拖拉机产品。同时,我国拖拉机企业应利用世界农机科技资源与智力支持平台,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担当起振兴我国农机工业的重任。
三、抓住拖拉机产业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提出的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当前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总抓手。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政策导向、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将有规律的进行转移,为此,我国拖拉机企业应抓住发展机遇,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位势,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第一、抓住惠农政策的机遇。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难点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我国的目前的情况看,耕种收综合水平和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高于40%,处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初级阶段。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预计只有当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中级阶段(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40%-70%、劳动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在20%-40%)后期,国家才会逐步取消补贴。由此可以看出,补贴政策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存在并不断加强。目前,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在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激励、调控和支持下,我国农业和农村将不断开创出又好又快的局面,拖拉机产业得到稳健、持续、健康的发展。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机补贴金额将有重点、有侧重的根据实际情况稳步增加,政策扶持的效应将不断展现。在政策扶持、市场看好的大好形势下,我国拖拉机企业应抓住发展机遇,与政策、市场、用户保持同步,实现拖拉机产业的发展。
第二、抓住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遇。我国有70%左右的农机产品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30%左右的产品达到国际八十年代以后的水平。由于技术“短板”我国农机企业还没有一家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拖拉机知名企业或者中国制造世界知名品牌。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机产品特别是拖拉机产品主要是制造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仍然依靠进口引进,这一方面说明拖拉机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另一方面说明仍有较大的自主创新空间。一是要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的体制平台,以体制创新为基础,推进拖拉机产业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步伐。二是要在缩短技术差距上做文章。我国拖拉机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和高端产品技术对外依赖度较大的矛盾长期存在,尽管拖拉机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但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有着20多年的差距。拖拉机企业要摆脱自然生存的状态,借助外力发展。通过加大和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合作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合资合作步伐,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管理方式,提高能力素质,加强同世界先进零部件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弥补自身的差距。三是要在先进实用产品上谋作为。结合区域耕作特点,立足目标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状况,围绕农艺和耕种收实际,加大技术投入,以适用性强、可靠性高的产品赢得市场和用户,实现多方共赢。
第三、抓住结构调整的机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一年的农忙季节一般在四个月左右,而现在充其量农民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全年的农业生产,尤其在耕整地的环节,农民基本实现了农机化。但是由于我国各省份由于地域特点、耕作习惯、购买能力的不同,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三农”工作的转移,拖拉机产业应抓住这种变化,以结构调整顺应市场变化。一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随着跨区作业、复式作业等方面的推动,大中马力盈利性高的优势明显展示出来,在这种因素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购机的时候,将大中型拖拉机作为购买的优选产品。拖拉机制造企业应将拖拉机产品进行功率上延,增加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以适应用户耕种收的需要。二是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大中型企业应分析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地域特点,选择目标市场,做好市场细分,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突出产品的差异化,把握市场变化趋势,赢得发展机遇。由于一些传统农业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产业布局、改善耕作模式,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外向型农业,对农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耕种收平均水平看,一些地区农作物耕种收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机补助的重点将向这些薄弱地区转移,这些省份或地区市场需求将明显增加。三是加快资源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德首要任务,而拖拉机产品则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德主要动力和基础。拖拉机制造企业应围绕现代农业建设,聚合企业组织结构、人才结合、资源结构优势,做到资源结构调整与市场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并重互动,使产品结构调整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一致,发挥资源的聚集效应,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用户需求较大的先进适用性产品。
单位: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执笔:王超安
发表于 @ 2007年11月18日 15:47: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