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均清:无锡
联合收割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朱金光:山东福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编者按:
3000 多万hm
2的水稻种植面积, 只有不到30% 的机械化程度, 仅有10 万余台的水稻收割机的社会保有量……收割机生产企业在面临如此肥美的佳肴时, 想不流口水都难。没有哪一家企业会错失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不多的机遇, 巨大的社会需求量刺激着每个企业的神经, 吸引着每个企业的眼球。
如果说, 企业只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话, 进入收割机制造行业的低门槛并不能阻挡任何想进来的企业。
问题在于, 企业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其他,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 企业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还要对销售商负责, 对用户负责, 对社会负责,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个高风险同样也是一个相对利润较高的行业, 竞争对手不可能少。怎么参与竞争? 靠什么样的产品竞争? 利用什么手段去竞争? 竞争所得的市场怎么去维护?
水稻收割机发展了几十年后的今天, 全喂入和半喂入究竟谁更适合市场需求? 目前全喂入虽是主流, 但半喂入却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推广, 今后又会否发生变化? 全和半的制造商们奋力拼抢市场, 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呈现给大家又是何种格局? 请您走进本期“第一访谈”。
《农机市场》:从性价比、作业效果、秸秆利用以及对跨区作业的适应性等几个方面综合判断, 全喂入和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哪种更适合中国水稻收获的需求?
华均清: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次我在夏收期间对市场进行调查,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一块田地里, 半喂入都在地里收割, 全喂入却在旁边停着。后来了解到, 当地刚下过雨, 不仅田地中作业环境恶劣,而且水稻倒伏情况比较严重。从这点看, 半喂入由于其操作灵活更加适合水稻收获, 尤其是对倒伏的适应性更强, 全喂入则根本无法解决水稻倒伏的问题。
以前曾经有专家呼吁, 在农民的购买力不高的情况下, 为何不推广几万元的全喂入而推广几十万元的半喂入? 实际上全喂入和半喂入的特点性能差别十分明显。割台结构的不同, 直接关系到作业效果比如脱粒的清洁度、对水稻的品质影响、秸杆的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一亩地40元左右的秸秆回收、相对较高的作业效率决定着全喂入和半喂入的不同作业收益。半喂入在某些地方120元/亩, 而全喂入只有60 元左右。
谢葆青:半喂入是日本**先研制出来的, 发展了40 年, 社会保有量高达120 万台左右, 如今仍然是半喂入和全喂入并存, 只不过全喂入的量很小而已。在中国, 全喂入和半喂入也将会长期并存。
水稻的收获实际上对收割机的要求不是很高, 全喂入也适合, 只是两种机型在相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差别。半喂入机型的引进解决了一些全喂入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水稻的倒伏、秸杆的利用等。
农民购买什么样的产品,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机型, 关键要看你产品的层次和品种。高性能、高效率、高价格、高收益、高品质的产品不可能被市场唾弃,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经济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的产品也一定会得到市场的青睐。
全喂入和半喂入都具有自己的优势, 相比之下, 半喂入由于其技术含量更高, 所以性能和效率比全喂入略胜一筹, 因而在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要优越于全喂入。
朱金光: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相对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来说, 作业效果较好, 籽粒干净, 能够保留秸秆;作业效率也较高, 其缺点是收获幅宽有较大的限制。从远景上分析,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将会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但就目前来讲,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高昂的价格, 中国农民较低的收入和承受能力, 国产机的工艺条件将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随着近几年性能和可靠性的大幅度提高, 加上可稻、麦兼收, 价格低, 效率高, 适合中国广大农村现实的优点,目前仍是中国市场的主流, 而且将来很长的一段时期仍将占据主要地位。
《农机市场》:水稻种植因地域、气候等因素而异, 而收割机为满足不同作业条件的要求, 是否有必要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发展?
华均清:南方的土壤结构比北方更为复杂, 土壤的黏度大, 地块高低不平, 多丘陵, 对水稻收割机的通过性、灵活性、操作性的要求相对要高。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看, 大马力的适应性更强。
每年的收获季节, 对购买了收割机的农民来说, 实际上是一个“抢钱”的季节。跨区作业解决了部分地区收割机短缺、机收率不高的问题,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用户要向收割机要效益, 必然看重收割机的作业效率, 所以小马力收割机越来越不被用户看好, 而大马力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35 马力到48 马力, 再到现在的60 马力, 小马力的淘汰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导。南方地区的地块越来越小, 大马力没有用, 所以跨区作业我是反对的。水稻不像小麦, 收获期很短,需要跨区作业。不跨区, 马力大是没有用的。因此, 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 推广不同机型, 达到合理的利用, 减少资源的浪费。
谢葆青:水稻收割机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10~90 马力区间的多种型号的产品。马力的大小以获取利益的多少来决定。问题的关键在于跨区作业。从实际的作业综合效果看, 大马力机型更适合跨区作业。
现在的市场反馈是, 农民对大马力机型的认可和喜好是因为大马力机型在跨区作业中能够为用户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 下一步的发展将是大马力为主要机型。这一点各个厂家看的都很清楚。
但是, 大马力机型因为体积和自重较大, 运输不太方便, 这也是影响履带自走式收割机跨区作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推行水稻跨区作业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朱金光: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各地水稻的品种、种植环境、种植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别。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为了满足不同区域用户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水稻收割机必须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发展。比如, 在稻麦轮作区, 小麦与水稻兼收机型或水稻与油菜兼收机型已经出现; 在坡地及地块较小的地区, 对小型收割机的需求可能较大; 对于湿烂田、高产的杂交稻田将会有轻型的专用水稻收割机出现;因此大型生产企业也必须采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经营战略来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目前福田重工全喂入水稻收割机针对不同市场、不同用户依托自身产品开发的优势, 向市场投放了四大系列56 个不同品种的机型, 有效地满足了南方和北方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农机市场》:在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机尚未大面积推广使用前, 水稻机收以全喂入为主。而今, 全喂入收割机的技术革新已弥补比之于半喂入收割机的作业效果不理想的缺陷, 甚至接近半喂入收割机的作业效果。这会形成对半喂入收割机新的冲击吗?
华均清:有一定道理。这几年虽然半喂入的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与全喂入相比, 在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 以后谁取代谁很难说。原来以全喂入为主, 而现在以半喂入为主。在经济发达地区, 主要是以半喂入为主, 比如在上海, 几乎看不到全喂入机型。
这并不代表全喂入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 农民的购买力还不是很高, 半喂入虽然功能比较完善和先进, 技术含量也高, 但是其成本高价格也高, 对于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全喂入机型, 在一定阶段内仍然是农民的致富工具之一。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终的优势肯定还是属于半喂入。
谢葆青:全喂入以很低的价格占有绝对的市场地位, 怎么可能会对半喂入没有冲击呢? 至少在当前的阶段内, 这个冲击还是存在的, 也是具有一定力量的。
但是半喂入毕竟同全喂入有着很大的不同, 否则也不会有10~20万元左右的价格差距。首先, 全喂入在某些方面是跟半喂入的作业效果差不多, 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 对水稻脱粒后的品质半喂入明显优于全喂入。
其次, 全和半的**显著也是**重要的区别是作业后对秸秆的处理。全喂入将秸秆揉碎, 使秸秆的用途大大减少。而半喂入的秸秆是完整的, 对秸秆的利用没有任何影响。
第三, 全喂入收割机技术是一种过度性技术, 不是高端技术, 也不是高端产品。受技术条件限制, 其可靠性、智能化和功能都与半喂入有一定的差距。洋马在日系产品中可靠性较高, 技术升级已经达到很高的方向, 比如采用空调系统, 方向盘等, 智能化也是走在前面的, 但是价格比较高。
因此, 全喂入机型作为市场的一种补充, 目前的大量推广我感到高兴。有调查显示, 全喂入购买后资金积累达到10 万元左右, 进行产品更新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购买半喂入。现在, 有很多生产全喂入的企业也在研究开发半喂入, 这说明了什么? 是在为半喂入的发展铺路。跨越了先推全喂入这个阶段, 再推半喂入就变得容易一些。半喂入的总量增加对水稻收割机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那么, 很明显半喂入肯定是今后市场发展的主流产品。
朱金光:虽然全喂入有其自身的弱点, 例如不能保留秸秆、收割倒伏严重的水稻效率较低等, 但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价格优势更符合中国农民的现实购买力, 在中国收入水平较低的广大地区, 全喂入水稻机更具有竞争优势。此外, 从全球市场看, 全喂入水稻机的市场要比半喂
入收割机市场大得多, 从产品技术角度, 两种机型会长期并存。因此,如果全喂入水稻收割机能够继续提高其作业性能、可靠性及区域适应性, 毫无疑问将会对半喂入收割机市场形成强大的冲击。
《农机市场》:目前, 半喂入水稻收割机市场形成了洋品牌与国产品牌分庭抗礼格局, 从技术构成和技术优势、市场占有率以及价格竞争态势看, 各有优劣势, 伴随市场竞争的逐步白热化, 国产品牌与洋品牌的对抗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和结果?
华均清:现在的半喂入市场是日本
久保田和洋马的天下, 这两个老虎是我们养大的, 虽然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技术, 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 但是老虎养大了是要吃人的。今天洋品牌与外资企业给国产品牌和民族工业造成的巨大压力已经使我们感受到了极强的威胁, 而且今后我们还要在这种压力和威胁中生存和发展。
在20 年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国内企业在很多方面都输给了洋品牌。一是贷款输掉。本土企业因为实力的不够, 产品本身又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得不到银行的贷款。企业自身的资金又比较匮乏, 添设备、上规模、搞研发、拓市场、建网络, 哪一项不需要资金。二是销售输掉。三是生产输掉。第四个输掉的是, 比方说你要搞什么产品, 久保田他有很多品种系列, 你福田能有几种? 无锡联合能有几种? 我们的企业产品链条的延伸缺少动力。当别人推出新的产品时, 难以应付。
所以, 输掉了这么多, 你还能拿什么与人家抗争, **后你只好将市场拱手相让。现在老虎已经出来, 你要再搞一个大象很难的。
谢葆青:这个现象其实涉及到很深的社会背景。中国的半喂入收割机**早是引进的日本产品, 由于中国企业自身基础技术研究领域的积累不够, 才造成了今天的市场格局。
洋马是中外合资企业, 所以我们不想按照洋品牌和民族品牌来划分, 而是分为大陆系、日系和韩系。
市场给每个企业的机遇是一样的。从民族感情和民族发展的角度讲, 发展民族工业的必要性毋庸质疑。某一个领域如果本土企业没有实力、没有条件、没有能力,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 只有通过引进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来带动民族工业在此领域的发展。作为进口品牌, 也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洋马在进入中国这么多年, 真正盈利是在2005 年, 亏损了很长一段时间。
企业之间的竞争, 实际上是企业综合实力上的较量。作为进口品牌来讲, 也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比如在外观上、在技术的升级上。要发展民族工业, 在于企业自己怎么做, 而不是洋马和久保田怎么做。
朱金光:洋品牌的优势在于成熟的制造技术保证了的可靠性, 而国内品牌的优势在于较高的性价比, 国内品牌也一直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赢得市场。但从目前的格局来看, 国外品牌还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 虽然国内品牌上升势头明显,但市场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购买半喂入联合水稻机大都是用来投资的, 他们**看重的还是机器性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国外品牌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产品国产化率逐步提高, 其产品的价格将有所下降, 市场竞争力会进一步增强, 所以国内品牌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面对产品技术和可靠性上的差距, 以福田重工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正在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提高制造工艺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可靠性。从长远发展来看, 随着福田重工等国产品牌的成长, 未来必将形成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平分天下的格局,国产品牌甚至可能超越国外品牌,占领市场主导地位。
《农机市场》:近几年, 水稻收割机之所以发展速度过缓, 实际上原因很多, 您认为哪些是制约或束缚了水稻收割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华均清:根据国家发展的规划目标, 2010 年我国的水稻的机械化率要达到50%, 现在是30%。20 个百分点的空间, 对于水稻收获机械的发展绝对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再看这两年, 市场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水稻收割机进入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阶段。全喂入和半喂入每年的总销量都有几万台。
根据近几年水稻收割机的发展情况看, 发展过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国家推广力度的大小对水稻收割机市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民购买力不高, 国家补助一部分, 就能提高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反过来带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规模扩大, 成本下降, 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 又能降低农民购机的门槛, 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第二, 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不高一直是制约半喂入水稻收割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几年, 企业间的技术竞争和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 已经使半喂入的技术革新和进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基本上满足了用户的要求。今后, 市场的竞争还会促进技术的进步。第三,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 农民角色的转变和购买力不断增强, 必将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水稻半喂入的发展步伐也必定加快。
谢葆青:2005 年, 水稻收割机产销将近3 万多台, 今年有可能达到4万台左右。从这两年水稻收割机的发展速度和情况看, 应该是**好的时期。
小麦收割机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 现在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社会保有量基本上趋于饱和状态。尽管如此, 现在的小麦收割机仍然发展速度很快, 这很奇怪。目前影响水稻的发展, 主要还是购买能力的问题。价格是影响半喂入水稻收割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之所以价格降不下来, 主要是成本降不下来。而要想降低成本, 就要提高国产化率。但是, 加大国产化又是要冒很大的风险和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质量没有保证, 可靠性也会降低。洋马的大多数配件是自己产的进口过来, 久保田是全球采购。
从发展趋势看, 随着国内工业水平的提高和改进, 洋马和久保田等日系企业包括韩系企业都会逐步提高国产化率, 价格也会在国产化的过程中逐步下降, 但是价格下降的空间究竟有多大, 这要看市场的具体情况。
朱金光:首先, 我国水稻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复杂, 与小麦相比, 水稻的成熟期较长且相对分散, 农民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水稻收获; 其次, 我国水稻主产区在南方, 南方多丘陵、高原, 地区和季节差异性大,这对水稻联合收割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前几年水稻收割机的作业性能、可靠性以及区域适应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再者, 我国农民的购买力有限, 还需要国家进行扶持, 加大补贴的力度。
《农机市场》:水稻收获机械行业从单极化到多极化的发展演变,从技术简陋到科技含量的提高, 行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直到今天, 仍然有新的竞争对手搅局, 目前不同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不同技术为主的产品究竟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怎样的格局? 今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华均清:我们现在越搞越怕。半喂入水稻收割机行业的毛利率很高, 但是很大一部分要拿出来搞服务, 真正的纯利润低。如果产销量大, 可能成本能下降一些, 那纯利润或许高一些。
问题是产销量上规模的企业很少, 除了久保田、洋马两家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之外, 其他企业的量都很少, 所以成本下降的手段很少, 空间也就很小。你没有成本优势, 就没有价格优势。产品本身的优势也不如人家, 你的竞争力在哪儿? 这是个恶性循环。
曾经有地方遭遇自然灾害, 洋马捐款建一个希望小学, 久保田的总经理则是带着支票去,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地方政府出于回报企业就会加大力度推广他们的产品。原来这个地区我们占有34%的市场,洋马9%左右, 久保田只有2%多, 现在就完全掉个了。我之所以讲这些,是说不光企业间的竞争手段多样化, 也是企业实力上的较量。
谢葆青:水稻收获机械的发展现在呈现的是一个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态势。这是第一点。第二是多品牌和多种机型长期并存。
竞争不可避免。通常, 激烈的竞争会导致价格的下降, 反过来会促进全喂入和半喂入的发展。竞争会促使产品不断进行升级, 比如马力加大、割台加宽、装置完善, 产品更加大众化, 竞争也更公平化。
从今年的市场情况看, 全喂入的竞争比半喂入的竞争更为激烈,所以, 目前对全喂入的投资处于理性状态。仅江苏省就有40 家左右的生产企业, 轮式的10 多家。不论企业的大小, 实力的雄厚, 也不论产品的可靠性高低, 质量的好坏, 有点条件就上, 形成产能的提高, 导致供过于求。
朱金光:全喂入机型作为目前水稻机的主流产品, 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 全喂入收割机市场处于正处于动荡变化之中, 在小麦机市场日益成熟的情况下, 许多小麦机生产企业开始介入水稻机市场,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福田重工虽然仍保持市场占有率第**的位置, 但与其他品牌( 如沃得、碧浪、柳林、三联等) 占有率之间并没有拉开较大的距离。随着水稻机市场的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的层次会逐渐地提高, 实力较强的企业会加大投入的力度, 提高产品的整体品质, 行业势必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市场集中度将逐渐提高。
相对来说, 半喂入收割机技术含量较高, 虽然随着国内各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 国产半喂入水稻机的性能也基本达到国外品牌的水平, 虽然目前国外品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格局还没有改变, 久保田、洋马、井关等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 但福田重工、太湖、科利亚、锋凌、柳林等国内品牌已经开始凭借性价比优势, 在市场上取得有一席之地。随着国外品牌本土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生产投入的加大, 国产品牌的市场地位受到日益严峻的考验。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 我们准备加大投入的力度, 尽快提高产品技术和提高制造技术水平, 争取在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上有所突破, 提高半喂入收割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水稻机市场的高成长性势必会吸引一批新的生产企业进入, 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但另一方面, 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各企业加大对产品开发的投入, 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 不断提高水稻机的产品技术水平; 同时, 各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控制, 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降低生产的成本; 另外, 各厂家售后服务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所以说, 水稻收割机的市场竞争会进一步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
《农机市场》: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已经把支持的中心从小麦转移到水稻和
玉米联合收割机, 购机补贴政策的对象调整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毫无疑问, 在促进水稻收获机械进步的同时, 企业也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对此您是怎样理解和看待的?
华均清:实事求是地讲, 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确实拉动了市场, 可以说, 没有国家的补贴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就没有半喂入水稻收割机的今天。
但是现在看, 某些方面存在操作上的问题, 今年3 月份在北京参加有关会议时, 有很多企业曾经提到过这些问题。首先, 企业参加购机补贴目录的申请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在申请的过程中, 由于费用的增加, 产品的价格有些不降反升。其次, 半喂入不能跟其他产品一样, 单台的价格很高, 同样一个农民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你不补贴他也能买的起, 而在某些经济落后地区, 你就是补贴了他也买不起。第三,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在现行的操作上实际有很大的不同, 或者进一步讲,国家出台的政策不论对于农民还是企业都是有利的, 但有些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使各方受益减小, 甚至造成企业间不公平的竞争,背离了购机补贴政策的出发点。
因此, 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加快对政策的完善, 尤其是完善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对相关部门和个人的监督, 为市场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合理、良好、宽松的竞争环境, 切实保证农民和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谢葆青:第一, 很明显, 宏观政策的调控为水稻收割机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机遇, 对生产企业来说进入了相对快速的发展期。第二,《农机化促进法》的出台和实施, 在法律的定义下促使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制订相关政策, 推动农机发展。但是作为企业, 既要面对政府, 又要面对用户, 所以对企业的要求也更高, 企业所负的社会责任也越大越重。第三, 对于农机管理和推广部门, 企业与政府之间是一个更新层次上的合作。
农民在关注农机的发展, 政府也在关注农机的发展。机遇在放大,需求也在放大。企业是在政府长期关注下和用户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在机遇到来时, 抓住机遇, 加速发展, 不断把日本新的先进的技术拿过来为中国服务, 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适应市场的价格, 向环保、节能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区域发展,扩大农机需求的种类, 提高农机的地位。
朱金光:其实, 福田重工很早就意识到我国政府会加大对水稻机械化的扶持力度, 我们也已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因为, 我国水稻和玉米的机收水平相对较低, 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而国家政策的扶持毫无疑问将促进我国水稻、玉米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政府购机补贴等政策的实施, 将极大的激发农民的购机热情, 生产企业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 作为生产企业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我们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我们应该生产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产品, 服务于广大农民朋友, 促进我国水稻和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发表于 @ 2007年02月21日 09:3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