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东方农机>>农机补贴>>
农机2007:购机补贴资金再加砝码 |
本站编辑:deng 发布时间:2007-7-13 9:44:49 |
来源:《农机市场》
■记者
王跃生
/
文
编者按:2004年中央对农机购机补贴的额度只有7000万元;2005年激增至3亿元;2006年又增加了3个亿,达到了6亿元;2007年农机补贴资金将进一步增加。
不难看出,中央对“三农”的重视尤其是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强,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政策的倾斜层面,更重要的是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得农机市场回暖在短期内效果明显。也正是在中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拉动下,农机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07年,国家对农机的宏观调控着眼点在何处?农机市场呈现给人们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画面?本刊专访了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张天佐。
或许因为中央的扶持力度增加的缘故,宏观调控在为农机行业制造了机遇的同时,行业的规范程度更高,农机产品的发展导向更为明确,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农机市场》:近几年,农机市场给农机人和农民带来了许多惊喜,中国的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今后的市场还会延续这样的发展态势吗?
张天佐:目前我国农机化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发展环境优化、支持力度增加,发展质量提高,水平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机工业产销两旺,连续三年产值保持20%以上的增长,产销率达到了98%。第二,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高。至2006年底,预计农机总动力达7.2亿千瓦,增幅5%。高性能、大马力、复式作业的田间作业机械和配套农具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联合收割机、大中拖的销售量以30%的速度增长。
插秧机的销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第三,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机耕、机播、机收的总面积预计达到23.2亿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51.4%、32.6%、25.6%。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其中,小麦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收获、栽植水平实现了新跨越,玉米机械化收获取得突破性进展。第四,农机经营效益不断增加。经营额2005年达2600亿,2006年超过2800亿,农机经营总户达3500多万。农机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纵向比,近几年我国农机化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的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将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又进一步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还不足40%,有些环节的机械化才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很大。可以预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引导下,今后一段时期农机市场仍将继续保持购销两旺的发展态势。
《农机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好的局面和态势?
张天佐:如此好的态势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一是需求驱动。不论是国家还是农民、企业、农机户在发展农机化的同时都获得了效益。发展农机化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可以扩大农机需求,为企业产品提供市场、带来利润;可以为农民减轻劳动强度,带来节本增效的效益;可以为农机户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开辟更广阔的作业市场。有了效益就产生需求,效益是农机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技术支撑。农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能够提供适应农业生产要求和农业经营体制、质量较为可靠的农机产品。农机市场连续三年供需两旺,农机生产企业效益得到明显改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农机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农机生产企业不断壮大,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三是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强化了农机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确了发展农机化的原则、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措施,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四是政策推动。在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 的支农惠农政策指导下,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三农”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五是机制带动。经过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通过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机大规模作业,促进农机的共同利用,有效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提高了农机利用率,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保证了购机者持续的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农机户购机营机的积极性,农民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带动了农机化的发展。
《农机市场》:目前农机市场的表现,令人欢欣鼓舞之外,是否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农机行业发展的问题?
张天佐:当前农机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满足、不到位、不配套等三个方面。
不满足。农民对国家财政购机补贴的资金额度还不满足。虽然近几年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规模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但2006年全国只有三分之一的县市享受到国家财政补贴,实施区域内也只能满足农民20%左右的需求;二是农民对农业机械质量和品种不满足。一些产品可靠性不高,能用、爱坏,影响效率和效益。成熟的甘蔗、棉花、马铃薯、油菜生产机械少,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价格高等。
不到位。《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规定的燃油补贴、机耕道建设、税收信贷优惠扶持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2006年柴油的两次提价,每吨的价格增加了700多元,据测算,仅此一项就导致农民生产粮食多支出80多亿元,农机作业成本增长了10%左右。
不配套。农机维修网点、机耕道、场库棚等农机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艺的多样性和农机作业的规模化要求矛盾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一定程度的增加农机作业成本,影响农机作业的市场,影响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影响中国农机化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农机市场》:有人认为,部分产品如收割机、大中拖等出现火爆现象是宏观调控效果显现,对此您怎么评价?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调控下,中国的农机行业破天荒地遇到如此大好形势,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取向如何?
张天佐:部分产品如收割机、大中拖等出现火爆现象这是事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机购机补贴政策调控引导的结果。在国家购机补贴资金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将补贴的重点放在收割机、
拖拉机、插秧机等一些农业生产急需的关键设备上,刺激和引导了这些机具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国家的引导要尊重经济规律。大中马力拖拉机与小马力拖拉机相比,效率高、作业质量好、单位能耗低、农民愿意用,购机者效益好。这几年跨区作业的发展,提高了收割机的效益,农民对收获机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据了解一些企业销售的产品享受补贴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多数还是农民全价购买。可见出现火爆现象的**终原因是市场需求,这个市场因补贴政策的实施而启动和加速。
我个人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水稻收割机会持续增长。2005年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刚超过37%,与小麦机收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小麦收割机主要是更新换代,市场的需求已经达到相对平衡,不会出现太大的起伏和波动。
截止2006年年底,2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社会保有量约160万台,20马力以下的小型拖拉机超过1600万台。从未来的发展看,大拖拉机的增长趋势会保持下去,但增速应该趋缓。而小马力拖拉机因为作业效率低,耗油量高,今后的市场会越来越小。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大中型拖拉机的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企业紧锣密鼓地准备上马生产大中型拖拉机。我希望这些企业要充分的研究市场,否则要付出代价。美国上世纪40年代生产拖拉机的企业有30~50家,到上世纪末只剩三家。我认为经过高速扩张、激烈竞争,我国的拖拉机生产企业数量一定会减下来。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职责,这几年我们积极发挥购机补贴这一政策的调控作用,用补贴增量调整农机存量的结构,用集中招标方式调控产品价格,用选择补贴对象的方式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用选择补贴机具种类方式促进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用调整补贴实施范围方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用实施补贴目录方式扶优扶强企业。这几年农机购置补贴方案大的原则没有变,但每年都有小的调整。我们调整的目的是推进结构调整、保证农机使用效益,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农机市场》:根据调查,有不少企业的产品在申请目录时抬高价格,认为申请费用过高所致。企业申请一种产品进入目录究竟要花多少钱?费用过高都体现在哪些环节?企业在申请补贴目录和农民申请购买补贴产品的透明度目前仍然不够,政府在今后的政策实施过程中会逐步增加透明度吗?
张天佐:首先,农机和财政部门一直在努力做到购机补贴的政策、程序公开、公正、公平、透明。比如,购机补贴方案实施前公开、补贴目录选型条件公开、机具价格公开、补贴机具名单公开、受益对象公示,接受社会、农民的监督。农机与财政两部门既分工实施又互相监督。
进入补贴目录,要由企业自愿申请,任何人不能强迫。在评定和选择时,要经过由生产、流通、鉴定、推广、农机管理部门、研究机构等有关专家的严格审核,然后按照评定规则排出先后,择优录取,确定是否具备进入目录的资格。这也是透明的、公开的。目录产品的确定,是先制订规则,后确定结果,不是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一些人认为透明度不够,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一些人接受、认知相关农机补贴信息的渠道过窄、不通畅,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透彻和准确。特别是农民看报、上网的条件不具备。相关的政策用什么样的方法、程序,面对不同的群体,选择适宜的媒体、媒介,向社会进行发布和宣传,需要研究和探讨。
企业申请进入购机补贴目录的费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要具备进入目录的资格,必须先要通过农机鉴定机构的鉴定,鉴定的费用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收取,是公开的。第二,购买申请进入购机补贴目录的标书。企业申请进入补贴目录,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投标,而一份标书只有 200元,这也是公开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费用。我们严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利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而强迫企业交赞助费、广告费和一些评比达标活动等,如有此类事情希望企业举报,我们将严厉查处。也有的反映农机部门收取推广费、“三包”服务费等问题,我们一贯的原则是农机行政单位不能收取,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农机推广和经营等单位,如果企业自愿选择你作为经销和“三包”服务单位,必须与生产企业签订合同,切实履行责任,收取与社会上其他经销和“三包”服务单位相同的费用。不得利用职权收取额外利益,也不得只收取费用,不履行相应的责任。
关于补贴目录产品的价格。我们规定农民购买补贴机具的价格不能高于同一阶段时的市场价格,如果发现企业销售补贴产品的价格高于市场价,就会取消该企业的目录资格。实际操作上存在农民交款时间和提货时间不同,结算的时期不同,价格也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会探索和借鉴一些比较好的方法,在2007年的方案中进一步完善。
《农机市场》:企业希望有更多的产品进入目录,农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享受补贴。但从现行政策设置的门槛来看,尚不能够满足企业和农民的需求,明年或者今后这个门槛是否会降低?
张天佐:农民肯定是希望享受到更多的购机补贴,我们也在争取有关政策,以便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实惠,这一点和农民的希望一致。国家财力会越来越强,支持力度也会越来越大。
在目前的国情下,不可能所有的农民都能够享受到农机购机补贴。一方面没有必要每家都买农机,这样不经济;另一方面经营农机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赚钱,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大户、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上,才能**大程度的发挥作用。我们通过支持这些组织和大户,有助于推进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具体到一个地方,享受补贴的农民或组织的条件、门槛是一个相对的。与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差距程度相关,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条件和门槛会逐渐降低,或者说享受补贴的几率增大。
至于企业进入补贴目录的门槛,不但不会降低,相反随着竞争的加剧,门槛会逐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坏、同等质量条件下价格的高低事关农民的利益、事关政策的效能,企业进入补贴目录这个关,我们一定要把好。这也是宏观调控农机科技进步、生产企业技术升级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为农民提供周到及时地服务上。
《农机市场》:2007年的购机补贴政策将很快落实,具体内容与2006年相比较有无变化?青饲机械和插秧机等在2007年的补贴中居于怎样的位置?
张天佐:2007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购机补贴资金投入,资金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总的安排是“五个扩大”:一是扩大实施范围。在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实施补贴,并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系村倾斜,将国家确定的血吸虫疫区县全部纳入补贴范围。二是扩大补贴机具的种类。补贴机具种类由上年的六大类19种,增加到七大类24种。对丘陵山区和血防区农民购买
手扶拖拉机、水田耕整机等中小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在干旱缺水地区,有选择地开始进行节水灌溉机具及设备补贴。三是扩大补贴试点范围。积极稳妥地扩大
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补贴试点,启动花生收获机械补贴试点。四是扩大县均投入规模,并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县倾斜。五是适当扩大单机补贴额度,并适当提高血防区农机补贴的比例。
青饲机械已补了几年,这次列入2007年通用目录选型,目的是强化对这种机械的支持力度,突出引导作用。
水稻机械种植农民期盼多年,目前机械过关、育秧方式简便成本低,是近几年南方农机化的热点。目前我国机械种植水平才有10%左右,空间很大,而江苏、黑龙江、辽宁等地近两年均以5个以上百分点增长,未来一段时间,插秧机会有大的发展,农民会有大的需求,也是水稻产区补贴的重点。
《农机市场》:小麦收割机的购机补贴已经取消,这对小麦联合收割机制造企业有何影响?国家取消对某种农机的补贴依据什么样的标准?企业应如何面对补贴的取消?
张天佐:由于小麦收割机社会总保有量已经趋于合理,2006年小麦机收水平已经超过80%,小麦作业市场趋于稳定、企业产品成熟,在绝大部分地区通过市场机制能够促进小麦机械化发展,多数省份已经不再对农民购买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补贴,在这种情况下2007年中央资金不再对农民购买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补贴。但是,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一些省仍可用地方资金进行补贴。
从2007年开始,取消中央财政资金对轮式全喂入小麦联合收割机的补贴的预警信息是2006年7月发布的,目的是让有关企业提前做出调整,让农民更理性的选择。这种提前发布预警信息的做法是我们宏观引导和调控的一种尝试,是工作方法的一种创新。这项政策顺应了市场规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馈,得到了相关企业的认同。2006年下半年一部分生产企业已经在进行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因此,中央资金不再对购买小麦收割机补贴,对小麦联合收割机制造企业不会有大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占领市场,赢得农民信赖是**终目的,补贴取消后关键要看谁的竞争力强。我建议,首先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其次,要提高服务能力。培训机手如何操作农业机械,企业是第一责任人。要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熟练的操作者是至关重要的。一些企业培训重视不够,作业季节会增加不少的支出。第三,还要注重产品的研发。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机化领域不断扩展,需要创新,谁满足了新兴市场,谁就把握了未来。■
|
发表于 @ 2007年08月03日 22:3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