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车,前景毋庸怀疑
刘成强对“农用车还有没有前途”之类的提问显得不屑一顾。
他认为没有必要回答这一问题。刘成强是国内**大的农机企业和农用车生产企业山东
时风集团的总经理,目前兼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一职。
而事实也再次印证了他的观点。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农用运输车分会的数据统计,2006年更名低速汽车之后的农用车经历了2004年因政策地震之后的动荡,开始再次进入平稳发展期,全国低速汽车总销量达209.61万辆,其中三轮汽车总销量为163.67万辆;低速货车总销量为45.94万辆,三轮汽车比上年同期增长11.07%,低速货车比上年同期增长9.51%,农用车总产量则比2005年增长10.73%。
按经济学上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一般来说产业发展所处阶段可由产业销售额及销售额增长率两项主要表征指标来判别,在形成期,产业的销售额较小并缓慢增长;在成长期的前期,产业的销售额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很快,到后期,产业销售额增长率出现略微下降;进入成熟期,产业销售额缓慢增长至基本稳定,但销量增长率有所降低;经过一段时期后,产业进入衰退期,在衰退前期产业销售额迅速减少,销售额增长率为负值,在衰退后期,由于产业销售额已降到较低水平,从而使销售额降低率有所减少,可理解为销量增长率略有回升。从农用车近几年的发展形势看,可以看到,以山东时风和五征集团为代表,市场竞争已经进入成熟的垄断竞争阶段,农用车的发展仍处于成熟发展时期,并且这个时期肯定还会延续很长时间,市场年需求量仍不少于200万台。
影响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状况特征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需求(需求数量、需求偏好、需求结构等)、生产技术(技术水平、技术稳定性)、市场竞争状况(行业内竞争激烈程度与竞争方式、替代品数量与竞争强度)等。从这些因素看,可以说,还没有一种替代产品的出现而取消农用车的地位。中国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农民收入的不均性、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农用车的使用功能等都决定了农用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有相当长的发展空间。而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更加重视,农村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农用车还有相当大的用武之地。记者在春节期间发现在皖南地区由于村村通的实现,农用车已经成为一种更为常见的交通工具。而从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看,农用车需求呈现由东部至中部再至西部的上升曲线,东部仍然大量需求,中部需求正处于高潮,西部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市场潜力日益加大。加上随着生产技术日精益化和人性化、产品结构多样化,农用车的产品生产周期远未达尽头。
与此同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越来多地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更多国内企业的主动行为。农用车尽管是一个深具中国特色的运输车品种,但是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的相似性,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中东地区等也需要这个车种。再从世界角度看,中国农机产品的产业集群形成的成本优势相当长的时间都会非常大,中国的农村市场不仅让外国人争不去,世界上大部分农村市场亦即30亿农民的购买力也集中于中国。国内不少企业的农用车、
拖拉机、单缸发动机等农机产品都大批量出口就是明证。
在 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对于农用车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要求不超越时代发展,农用车恰恰可以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和治污成本方面大有可为。农用车就是农民用的车,现阶段大部分农民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决定了他还不能更好地购买价格更高的其他车种,农用车投资低、运输能力强、使用方便快捷、产出效益高,农民买得起、用得起。花一万块钱购买农用车就可以运三吨五吨甚或10吨,为什么非要花15万去购买运量更大却消耗更多资源的卡车去运三吨五吨或10吨,产生的效果却完全一样呢?而从环保角度看,一二十万的卡车和一两万的车子排放的废气,孰多孰少不言自明。
有鉴于国家管理部门一度对农用车进行限制之后又逐渐实施的放松政策,深有感触的刘成强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农用车不是鸦片,是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给农民带来很大好处的一个运输工具,完全应该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社会发展的角度鼓励支持。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它,限制它完全错误。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来时风的时候对农用车的发展和时风的发展都充分肯定,都指示不要把农用车变成汽车,因为农民买不起。”
农用车满足了不同用户、不同市场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典型实践,没有必要怀疑农用车的发展前途。
发表于 @ 2007年03月28日 20:5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