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颁奖仪式在哈尔滨隆重举行。山东金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下称金亿公司)董事长马金英荣膺该称号。
“这是对我们董事长人生、人格、人品的一种肯定”,金亿公司有着二十多年厂龄的老职工、营销公司副总经理王言学对记者说,“在农机行业,马董事长绝对不虚此名”。
品味经营的酸甜苦辣
在这个企业工作了40年,做了13年主要领导的马金英体味到无尽苦辣酸甜。
总结这么多年经营企业的滋味,马金英谦虚地说:“**大的成功是保住了这个老国有农机企业,**大的不成功是感觉企业发展太慢。”
马金英称,在她1994年接任当时的国企高密农机厂后,企业经历了两次蜕变,第一次是别人在任时企业濒临倒闭,她上任后把企业救活;而第二次是自己任上企业陷入困境,随后又亲手把企业搞活。对于曾经在2000年在企业管理上所走的弯路,马金英如今提及改制前的一波两折仍然显得极为沉痛,她深刻地剖析自己的教训:没有严密关注价值链健康及成本控制和资金积累。改制之后的马金英在成本控制和企业盈利能力方面更为注重。2004年,金亿公司在企业内成功导入ERP系统,如今已经建立了通畅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体系。“每天的财务报表、产销情况等在微机上就一览无余”,马金英说。风雨之后,记者问及是什么让马金英战胜过去那么多困难。马金英称,靠的是诚信的力量与永不言败的精神。改制之后的极度困难时期,马金英一边保持了企业的强力生存与发展,一边还掉了企业所欠的4000万元欠款,获得了银行、供应商和经销商等合作伙伴的尊重与大力支持。
“活到老、学到老”在马金英的身上得到良好的印证。在2004年成功聘任总经理之后,马金英及时地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总裁班学习,并在毕业时成为学业**优的学员。“不参与日常经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出去充电了”,马金英说。2006年,58岁的她又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卓越领导人培训班。
作为企业决策层的核心,不断充电的背后,隐藏着马金英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忧虑。企业成功改制以来,马金英考虑得**多的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包括人才的引进和制度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等,“以此保证企业的基业长青,即使到了她功成隐退的那一天,企业也能保持健康、良性发展甚至比我在时发展更好。我在思索如何将企业的优秀成份变成一种精神、理念和文化根植于企业,像西方一些优秀企业那样,以此保障这种企业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打造百年老店。”对于金亿公司所在地高密,**令马金英头痛的是企业所处县级市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管理团队在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方面尚显不够。
马金英称“光有雄心、事业心是不够的,要能干,还要善干”。做金亿这艘航船的舵手,马金英正在带领春雨的1000多名员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成功的企业领导
2006年,对马金英掌舵的金亿公司来说无疑是大丰收的一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联合收割机产销量首次突破2000台,销售收入突破1.6亿元,创造了金亿公司的历史**好水平,产销均实现了50%的增长目标;品牌战略成绩显著。春雨牌系列联合收割机一举荣获“****”、“2006年度中国**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同时,具有26年历史的“春雨”商标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人才战略步伐加快。一年内先后从国内知名企业选聘各类高级管理、技术人才8名,这些优秀人才的加盟为金亿公司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改造金亿公司原有老国企环境下形成的禁锢、守旧和安于现状的不良习惯、作风,起到了巨大作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2006年一年内先后申报国家专利技术9项,新研制开发出高性能水稻收割机、“-3”型小麦联合收割机、高性能花生收获机等新产品,并对原有各型号
玉米收获机进行了多项改进,又研制推出了4YZ-3、4YZ -4自走式
玉米联合收获机,全部通过了省农机鉴定站的推广鉴定;市场营销获得了突破性拓展。全年新增销售网点44家,市场营销队伍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充实、提高和加强,春雨产品“质量好、服务优”已在业内形成良好口碑。
在马金英的领导下,金亿公司已经在“农机产品多元化”的道路上形成了清晰而明朗的产业格局:主导产品自走式麦稻联合收割机在今年行业整体销售大幅下滑的形势下仍取得好成绩,截止今年7月31日,金亿公司已经销售了自走式麦稻收割机1800台;另一主导产品玉米收获机正在乘山东省优先补贴重点推广的东风,今年达到1200台;同时,公司正在向新的领域即水稻收割机领域延伸,预计明年实现大批量生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亿公司“夏收小麦、秋收玉米”的多功能自走式联合收获机,获得市场的热烈追捧,产品美誉度大幅提升。
而就在2002年,改制以前的金亿公司前身—高密农机厂还欠有4000多万元的债务。在马金英的带领下,三年之后的2005年金亿即成功实现扭亏,当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126%。随着企业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马金英显得更加自信。
仅仅事业成功是不够的
快下班了,忙碌了一天的马金英站起身,打了一个“惬意”的哈欠,便迅速收拾好东西,往高密市的一所小学疾疾而行――她正去学校接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孙女。
“单纯事业成功不算成功的女人,照顾家庭是一个女人的天职。”这是马金英的信奉的格言。马金英的老伴在1990年就因病去世。在马金英的人生词典里,“坚韧”与“坚强”因而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马金英爱人去世时,三个孩子中老大上高中,老二、老三上初中,其中老三才12岁。从此马金英就充当了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1992年,彼时的金亿公司前身高密农机厂形势开始呈现不好态势,而马金英大孩子恰好这一年考上大学,压力显得更大。而1994年马金英在厂长的位置上还未坐热,1995年其父亲就患上癌症,直到1997年父亲去世。此间1996年,马金英丈夫去世之后仍和她一起生活的婆婆瘫痪在床,马金英一边忙于千头万绪的企业工作,一边用女人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当时可谓祸不单行的家庭。
1999年马金英的二儿媳生了一对双胞胎。二儿媳工作忙,马金英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这对孪生姐妹的生活。记者问为什么不请保姆,马金英笑称,自己这个“保姆”也许比其他任何人作保姆都更为合适。
有人看到马金英整天风风火火,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做企业,不禁问她“你准备在企业支撑多久?”马金英笑答:“要支撑到不需要我支撑的时候”。
“培养孩子、对员工,我首要的要求都是‘德’”,马金英说。她深感满意的是自己的这种品质得到了很好的继承,“现在儿媳、孩子对自己的孝顺程度比我对长辈做得更好”。
“此外,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孩子们对自己严格要求。”目前,令马金英感到欣慰的是,三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大儿子在加拿大定居,二儿子在山东省电视台,女儿则已经是清华大学的教师。
在企业里成为一位好领导,在家里做一位好母亲、一位好儿媳与好女儿――在马金英的身上,这几个角色构成了一个并行不悖的和谐身影。
朱礼好/文
发表于 @ 2007年10月31日 09:04: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