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及市场动态研讨会讨论综述
一
第十四届全国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及市场动态研讨会2007年11月6-9日在浙江 宁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全国联合收获机械信息网主办,天津市农业机械与农业工程学会承办,合力集团•宁波合昊液压泵业有限公司协办。
来自北京、天津、山东、广东、浙江、江苏、河南、黑龙江等省市的近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代表单位涵盖了农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主管、生产企业、鉴定推广、新闻媒体。其中,企业有玉米、水稻、小麦收获机械生产单位和传动、液压等配套件生产单位。
会议由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胡伟主持。
浙江省宁波市农机局胡国常副局长、宁波市象山县政府陈忠全副县长、合力集团•宁波合昊液压泵业有限公司施元直董事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做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要求及新趋势”主题报告。
其他代表分别就以下专题作了大会发言。
胡 伟(天津市农机局副局长):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研究
尚书旗(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花生收获机械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燕明德(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现代农装规划部部长):中国农机院收获机械产品现状及发展
王艳红(农业机械杂志副主编):我国棉花、甘蔗收获机械产品现状及发展
李 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所):甘蔗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
曹明霖(合力集团•宁波合昊液压泵业有限公司总工):合力HST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
会议代表还就我国水稻、
玉米收获机在不同地区适应性;我国联合收获机变速箱、液压技术的进步;玉米、水稻联合收获机新产品开发;行业合作;国家补贴政策应用;产品标准化;农机农艺如何结合;联合收获机技术改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部分代表就项目合作、技术合作、产品推广等达成意向。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到宁波合昊液压泵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考察。
二
白人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一、农业机械化要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量、速、质、效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量的增长分析。今后发展要求农业用更少的人生产出数量更多、品质更优、价值更高的农产品,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生产要素,必须增机减人、育人、转人,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转化率。因此,农业机械装备量及作业量都将大幅度增加。
从农机作业量分析,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1.22亿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1.57亿公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才刚跨过40%的门槛,刚从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距2020年达到65%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更具体地说,目前全国机耕水平还不到60%;机械种植水平还不到35%,第一大作物水稻机械化种植还不到10%;机收水平还不到30%,第二大作物玉米机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玉米机收水平刚过5%。农机作业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从农机装备量分析,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7.26亿千瓦,距2020年达到9.5亿千瓦的要求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玉米联合收获机2006年全国才1.5万台,山东就占了2/3还多,多数省、市、自治区目前还是空白。所以,农机作业量和农机装备量实现较大增长,已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发展速度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发展速度年平均提高0.7个百分点。到2020年,要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意味着今后十几年发展速度要比前几十年快得多,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要提高1.9个百分点左右,这个要求是高的,难度也是很大的。
从发展质量和效益分析,今后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农业机械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要求。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趋势
发展进程加快。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已跨入了中级阶段,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技术经济条件已基本具备,预期在本世纪20年代我国可以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发展质量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趋势不仅表现在进程加快,更重要的是发展质量提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机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机作业领域向广度、深度拓展,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手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区域发展协调。区域协调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建立理论体系。农机战线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概括,但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理论还滞后于实践。时代呼唤建立中国特色农机化理论体系。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界大力支持农机化发展理论体系建设。
开放共赢俱进。联系农机化实际,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逐步形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三
张蓝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如果说欧美为世界提供了轮胎自走式全喂入稻谷联合收获机,日本为世界提供了橡胶履带自走式半喂入稻谷联合收获机,那么,当前中国南方稻田使用的中型橡胶履带自走式全喂入稻谷联合收获机,可以确立为中国特色的世界第三种稻谷联合收获机。
我国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研制履带自走式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它已经构成一个适宜南方稻区的独立的中型自走式稻谷联合收获机。现在一些生产“全喂入”的企业,似乎都要研发“半喂入”。这是为什么?恐怕是出于对市场趋势的误判。误认为“全喂入”前途渺茫,**终要被“半喂入”所代替。因此要超前研发,作技术储备,保住市场份额。不至于在“半喂入”占主导后,被市场所淘汰。橡胶履带自走式全喂入稻谷联合收获机是中国农机人的创新。它是适合中国南方稻田的生产能力近似日本“半喂入”的一种独立的机型。因为诞生时间不长,可能还不够完善。但,这是中国农机人的创造。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它、怠慢它,而应珍视它、完善它、发展它。生产“全喂入”的企业,不必自惭形秽。更不必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地投入巨资去赶时髦搞“半喂入”。 有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中国企业完全应该进入“半喂入”,而且已经进入了,并已有相当成绩。中国的水稻收获机市场很大了,谁也难****承付。瞩望橡胶履带自走式全喂入稻谷联合收获机进一步完善、成熟, 继续提高性能指标,逐步增加智能化水平,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南方农民的**爱,**终形成中国有建树的民族品牌。
四
胡 伟(天津市农业机械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
在我国,玉米粮经饲兼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到2006年,全国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8%,其中,机耕水平达到59.4%,机播水平达到 58.7%,机收水平达到 4.73%。
2007年我国玉米收获机产量达到1万台。
总体上看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正呈现加快发展势头,表现出四个显著特点。第一,技术装备进步明显。第二,机收成为发展热点。第三,政策带动效应明显。第四,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市场趋于活跃。
当前,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机收瓶颈尚未完全突破,成为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主要因素。二是农艺农机不协调。各地玉米种植模式复杂,多样化的种植行距和套作模式制约了机械化发展。三是示范推动力度不够。国家和地方用于玉米收获机械试验和示范推广的投入较少。四是技术创新滞后。玉米收获、免耕播种等机械基础研发滞后,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高。
研究预测,到2010年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0%;2015年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70%,主产区解决收获机械化问题,基本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
目前推进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主要促进措施应该是:加大玉米收获机械购机补贴力度;推动玉米种植制度改革,为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示范推广工作;强化组织引导,培育玉米机械化作业市场;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玉米装备技术水平。其中,在技术创新上应该的重点是:支持玉米装备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基础研究;研发青贮收获、茎穗兼收、玉米小麦兼收等专用或多功能机具,以及玉米免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具、高效植保机具、适应山地丘陵地区的机具。加强产学研推结合,开展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研究,促进技术的熟化和成果的转化。
五
尚书旗(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目前花生收获机械按功能的完善程度分类主要有用于分段收获的花生挖掘犁、花生收获(挖掘)机、花生复收机和用于联合收获的联合花生收获机[10-12]等。
从世界范围内看,国外的花生收获机械正依照本国的种植特点,向着大型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更可靠、更安全的方向发展。花生收获(挖掘)机、捡拾摘果的联合收获机的研发与应用技术已相当完善。我国的花生收获机械正处在发展时期,目前以分段收获为主,联合收获技术还处于研制阶段,几年内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顺利进行,预计我国农机化技术在未来10年内,将呈现花生、薯类等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化技术得以重点开发和应用的发展趋势。国内市场对收获机械的整体需求较大,借鉴小麦联合收获机对外服务和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农民已看到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将是增加收入的又一个好的途径,功能完善的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呼之欲出。伴随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花生联合收获机械的研制与推广将使我国花生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迎来一个新时期。
六
王艳红(农业机械杂志副主编)
我国棉花种植面积8100多万亩,但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很低,大型高性能自走式棉花收获机械保有量不到400台,主要分布于新疆兵团各农场。2007年棉花种植面积1892万亩,其中地方1142万亩,生产建设兵团750万亩。为了促进棉花的机械化收获进程,2000年12月,新疆兵团制定的5年“机采棉试验项目”通过了专家鉴定,这标志着我国机械化采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新疆大型采棉机保有量已达到370台左右,其中兵团有315台。这315台,包括迪尔公司的210多台,凯斯公司的70多台,贵航平水的29台,新联的2台 。
机采棉试验表明:与人工采收棉花相比,机采棉**大的优点是生产率高,成本低,一台采棉机平均每天可采收150亩地约3.8万公斤的籽棉,相当于600个劳动力一天的工作量,每公斤机收棉的成本比人工采收低0.187~0.193元。
2007年山东棉花种植面积1400万亩;河南1200万亩;河北950万亩;湖北610万亩;安徽600万亩。这些省份的棉花目前还主要以人工收获为主,有一部分地区也采用简单的棉花收获机,如摘棉桃机、棉秆收获机等。
从产品来说,目前国内研制的大型采棉机尚处于小批量试生产阶段,年产仅10台左右,且尚需进一步提高机器的使用可靠性。
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要求实现棉花收获机械化的主要还是新疆地区,该地区种植面积广,田块大,均为垄作,要求大型、高效自走式采棉机。其他省份以中小型产品为主。
产品技术方面应重点研究采棉部件及自动供水、自动注油等装置。采用静液压无级变速底盘和输棉装置,向自动化,电子监控装置方面发展。国产机价格便宜,是进口机价格的60%~70%,并且零配件容易解决,因此大力发展国产大型采棉机是发展趋势。
新疆兵团会逐步加大大型采棉机的推广力度,未来3年,他们要引进国外采棉机340台(国家项目)。到2010年,新疆兵团预计采棉机达到1328台,棉花机收水平达到58%。从新疆地区需求看,每年需求量200~300台,但随着国产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外机采购所占比例会有所下降。
七
李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
目前,国外应用多是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其优点是:无论植株弯曲或倒伏,均能较好地完成收获作业,且消耗动力相对较小。而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蔗农收入普遍较低,以分段式中、小型作业和甘蔗联合收获机并举的模式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单功能“小而全”机械化,由于成本高和效率低,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且农业机械大型化是我国未来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甘蔗收获机械化也将会以高效率、适应性强的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为主体,整杆式中、小型分段式收获机为辅。目前,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攻关重点是:改进与中型轮式
拖拉机配套的整秆收获机结构,提高作业性能和可靠性;开发由专用割铺机、剥叶机、小型提升装载机等组成的小型甘蔗收获机体系;发展大中型切段甘蔗联合收获机,重点是开发研究收获倒伏甘蔗的机械化技术。
八
辛永波(天津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工程师):
农作物秸秆是人类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是畜禽饲料的有效供给资源,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不仅为我国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探索出采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免耕、秸秆收获还田、秸秆青贮、秸秆颗粒饲料加工、秸秆气化、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有机肥加工、秸秆工艺品加工多种综合利用模式。近年,我国在秸秆生物质能源(发电、燃油)利用和秸秆饲料化加工研究和应用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成果,尤其在秸秆精深加工利用方面取得一批成果,并逐步进入产业化环节。
2006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均可喜成绩。全年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20 769khm2,比2005年增加1 428 khm2,增长7.38%;机械化青贮饲料达到5 981万t,比2005年增加230万t,增长4%;
秸秆粉碎还田机拥有量达到54.63万台,比2005年增加7.3万台,增长15.43%。同时,以秸秆还田为四大核心技术之一的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358 khm2,该项技术从试验示范开始转向大范围示范推广阶段。
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四个重点领域,一是大力普及农村沼气,二是积极推广农作物秆秸生物气化和固体成型燃料,三是试点发展生物液体燃料,四是稳步推进秆秸发电。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初见成效,全国已建设秸秆集中供气站539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已开展小规模试点。
生物质能的广泛利用,不仅可以丰富秸秆的利用途径,而且还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各地区不断地加大对秸秆能源化的投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发展秸秆气化、固化的基础上,秸秆发电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与此同时,秸秆焚烧现象也屡禁不止,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污染环境,同时还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易引发飞机等交通工具无法正常使用及高压输电线路故障等安全事故。据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焚烧秸秆的比较严重。
从秸秆的综合利用途径看,秸秆已经成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资源。为此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提出了要求。
2 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对秸秆加工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具体内容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中要求“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中要求“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
2006年1月18日,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提出今后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向“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十大节约型技术,推进节约型农业发展。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建立能源作物栽培和液体燃料转化示范基地,扩大生物质气化、固化成型技术示范推广,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发表于 @ 2007年12月07日 11:20: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