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兵团农机化>>——农十师>>
站在和哈萨克斯坦一河之隔的农十师一八六团六连诺亚堡民兵哨所的门前向北方眺望,远处褐里库木沙漠呈现出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仿佛是一片海市蜃楼一般。眼前,长长的铁丝网顺着边防公路一直和和远方的沙漠一起相连接。长长的铁丝网和白色的如飘带的一样的边防公路相伴相随。铁丝网以内属于我国的这片土地叫别尔克吾争议地区,这是一块争议,面积有91.36平方公里,就是因为有兵团农十师一八六团的几代军垦人驻守这里,造成了事实上的永驻,这片土地**终划回了共和国的版图。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岁月的沉淀下,这些鲜为人知的人物、事情,现在回忆起来是那样的鲜活、可爱、纯朴……
1962年4月8日 ,我国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边境地区十多个县的数成名边民,在国外敌对势力的煸动、诱骗下抛弃了家园赶着牛羊潮水般涌过外界线,一时间家园荒芜了,城镇萧疏了,地方政府陷入了瘫痪状态。据统计,当时塔城地区遭受的损失**为严重,塔城、额敏、裕民三县越境人员超过了人口总数的50%。
边境无小事,事事连中央。“伊塔事件”震动了中央**高层。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同志立即兵团政委张仲瀚,命令兵团立即组织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分赴边境第一线稳定边境秩序,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即“代耕、代牧、代管。”
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兵团立即从乌鲁木齐直属单位、石河子垦区、五家渠垦区、奎屯垦区、北屯垦区紧急抽调810名干部、16750名职工,组成了“三代”工作组,迅速奔赴边境地区。
北屯垦区的28团(现在的181团)的许多从天南海北来的退伍军人们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也就是从这一时刻起,许多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和国土、界碑、铁丝网、哨楼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40多年来,在这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因守边、建边、护边可歌可泣的故事……
守边
1962年,“伊塔事件”后,为适应边防斗争形势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吉木乃边境划为边境禁区。 4月30日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张仲瀚及工作组在农十师师长张立长、副师长邬佳才陪同下来到巴里巴盖召开紧急会议。会上确定了农十师28团立即组建两个武装民兵值班连待命。 5月6日 ,赴吉木乃边境执行任务的001武装民兵值班连成立,成员以28团2营8连为主,人员暂住巴里巴盖待命。 5月13日 至15日,001武装值班连分两批进驻吉木乃县和边境禁区执行任务,白玉书任连长,张福柱任政治指导员。 6月18日 ,按照上级通知,值班连开始沿边境线进行生产。 7月15日 ,以001值班连的144名战士为主的值班连成立了农场。从此,正式001值班连的战士们每天一边巡逻一边开荒种地,他们的命运便和这块热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冷战时期,苏联多次派遣直升机和坦克强占北沙窝别尔克乌草场,在186团团部等地扒开边界铁丝网,并将军车越界停靠,夜晚用车灯、探照灯、信号弹不断照射边界。枪炮声此起彼伏。以戍边为己任的186团广大职工与民兵在捍卫领土主权斗争中英勇顽强,昼夜巡逻在达尔汗——别尔克乌141公里的边防线上,配合驻军给侵略者多次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伊塔事件”的几个月里,兵团“三代”工作队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代管庄稼79万亩,收拢代牧牲畜32.7万头(只),当年如数移交给当地政府和群众。
1962且11月,“三代”工作结束,但是新的命令又下来了,中央要求兵团沿中苏边界建立国营团场,以此为屏障全力巩固祖国的战略要地,捍卫领土完整。
为了捍卫国土的完整、国家的尊严,一八六团**早的缔**者----001值班连的一百余名从此便把青春、热血、生命全部交付给了边境,他们成产真正意义上的戍边人。
1962年的一八六团,当时只有几户牧民和解放军的一个边防连队驻守这里,除此之外,真是亘古荒原。就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以豪迈的气概开垦种田,屯垦戍边。
护边
在诺亚堡民兵哨所前有一处面积有9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这里曾是中苏争议**大的地方,也是争议面积**大的地方。
诺亚堡地段地理位置非常显要,由于是争议区,双方都没有架设护边铁丝网,出入无屏障、无阻隔。自从001民兵武装值班连队奉命组建的那天起,一百多名民兵战士就承担起边境别尔克乌争议区护边守防、巡逻值勤、潜伏御敌和“三代”(代管、代耕、代牧)任务。因为守边,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几代戍边军垦人以血肉之躯演绎出了一幕幕戍边卫国的动人故事,他们当中,有忠于职责永不离开一八六团的白玉书、有一家三代戍边卫戍国的刘贯修、有孤胆英雄智擒特务的文秀兰、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点射敌人飞机的李国……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
今年81岁的满族老人白玉书是当年带领001值班连的民兵连长。如今他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建团初期,白玉书带领的一个加强连、四个排,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杂粮就白开水,烧的是柴禾和牛粪。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他带领的一百多名战士没有一个投敌叛国的。1983年,白玉书老人离休了,但他没有离开一八六团,他说,当年自己带着一百多名战士来了,现在大多数战士都已经埋在了这里,他也不能离开这里,要和他们一样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退休在家的一八六团老军垦刘贯修现在每天都要围着团场转上几圈。他说,要在有生之年里多看看团场的变化。自从1969年10月来到一八六团以后,他在这里站岗放哨,种田放牧,一直到1994年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和1961年就从上海来支边的妻子继续住在边境连队并积极鼓励儿子、孙子参加团场的经济建设,成为“一家三代守边陲,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典型代表。2004年10月,为庆祝兵团成立50周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专门来到一八六团采访他“屯垦戍边“四十年的感人事迹。
在一八六团,还有一位有胆有识的“女中豪杰”,他就是荣立了二等功的女英雄----文秀兰。 1972年7月23日 凌晨六点,天刚麻麻亮,一只黑影在诺亚堡哨所附近的争议区躲躲闪闪、鬼鬼祟祟地东张西望,担任喂鸡班的文秀兰发现此人行踪可疑,经她有智有谋地和可疑人员周旋将他识破,原来该人是苏修特务,他此次潜入的目的是与中国境内的敌特分子取得联系后从事间谍破坏活动的。为此文秀兰本人也荣获阿勒泰军分区授予的“二等功臣”的荣誉称号。
二连职工杨兴连在边境线上斥退前苏联武装军人的事迹在一八六团传为佳话,并载入了一八六团的历史。1970年4月23日上午,正在边境线旁劳动的杨兴连突然发现三名苏联武装军人正翻越我国国境线的铁丝网,其中有一个人已经翻过铁丝网站在我国国境内,武装越界就是侵犯、就是挑衅,杨兴连立即站起身来,挥舞着铁锹向越境的苏联军人冲去,等他走到距苏军越境只有10米左右时,三名苏联武装军人已经全部翻过铁丝网,杨兴连停下脚步,大声斥责他们的挑衅行为,三名武装军人不听,继续往前走,杨兴连大怒,他双目圆瞪,用铁锹猛力敲击地面,并提高了斥责的喊声,在杨兴连的呵斥下,三名苏联武装军人站在原地没有再向前挪动一步,就这样双方僵持了近10钟,**后,越境的苏联军人被杨兴连的胆气所震慑,不得不从铁丝网下钻了回去,杨兴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王勇生前是一八六团管辖的达尔汗边防站的首任站长。在任站长期间,他带领全站民兵战士来到深山老林的边境复杂地段达尔汗边防站执勤、站岗、放哨、巡逻,在边境严防死守,密切关注边境形势变化,曾和入境敌特作过多次周旋和斗争。在边防巡逻中,他带战士多次阻截了敌特入侵,他带着边防巡逻队多次潜伏在边境线旁的草丛中,密切注视对方武装军人的动向,他克服了蚊虫叮咬、炎热酷暑、天寒地冻等困难,出色完成了潜伏任务,成为边防前哨的一把尖刀。在边境工作的20多年生崖中,他为边防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战士的爱国情怀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也可能是暴风骤雨般的强烈,为了祖国的领土、领空的完整,他们会在一瞬那间做出一种无能的反应。李国就是属于这样的一种。1965年,25岁的李国从沈阳军区50军148师转业至一八六团后分配在二连,成为一名边境团场的民兵战士,他每天都和其他民兵一起在诺亚堡哨所巡逻站岗,在边境线上开垦耕种,以实际行动默默地履行着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1970年5月26日下午,李国和往常一样在哨所上完哨后,身背着一支苏式冲锋枪和四枚手榴弹,手拿一把铁锹,随民兵排来到耕地,给地里的小苗浇水,大约在17时,正在俯下身子给渠道打坝的李国,突然听到一阵嗡嗡的轰鸣声,他抬头一看,他的正前方,沿着边境线从西向东飞来一架苏联军用直升机,转眼间已经飞到了我国境内。这时,李国来不及细想,他扔掉手中的我铁锹,快速从背上取下冲锋枪,跪姿上膛,抬枪朝着苏联飞机点射,越境苏联直升机听到枪声后急速掉转方向飞出我国境,由于当时情况比较急,8发子弹均未能打中飞机,但李国以他的果断、勇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领空不受侵。
建边
屯垦戍边事业需要代代相传,需要后继有人。付华就是这样的后继者。
付华,1964年跟随从山东公安部队转业的父亲来到一八六团,1975年参加工作,在边境线上一干就是四十年,用青春和汗水铸就成共和国永不移动的哨兵。
四十多年来,付华子继父业,在离边境线不到10米的地方一边放羊一边巡逻,每天伴着朝霞升国旗,迎着余晖降国旗。几十年来由于付华默默无闻为国戍边的感人事迹,他多次被师和团评为“优秀农机手”、“养殖能手”等荣誉称号,曾荣立过三等功。2004年底兵团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7年获得“2006年感动兵团十大人物”、“十师骄傲年度人物”,2008年又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今年又参加了兵团第六次党代会。
都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几十年来,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以屯垦戍边为己任的一八六团几代军垦人忠诚守边关,精诚干事业。由于一八六团几代军垦战士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默默无闻地驻守在争议地区,造成了事实上的永驻,1997年9月,中哈两国政府协议,重新堪界立桩,别尔克吾91.36平方公里的争议土地顺利地划回了共和国的版图,这是一八六团几代军垦人流血、流汗、流泪,用血肉之躯为国争回的土地,这也是一八六团几代军垦人对共和国**大的贡献。
不仅活着戍边,死了也要守边。在一八六团的北山坡上,有一处被称为“郭玉柱坟”的“十三连”,那里埋葬着几百名老军垦。他们埋葬时头枕着东方,面乾西边,因为东方是伟大的祖国,西方是边境线,他们就是死了也要守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注视着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的发生变化……
四十多年来,静静地围绕着中哈边境流淌的乌勒昆乌拉斯图河见证了这段历史,巍巍的国门见证了这段历史,长长的铁丝网见证了这段历史。一八六团几代军垦人用**热、**诚的心为国守边,为国戍边,在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永不移动,有生命的界碑。(李乾红)
发表于 @ 2008年10月15日 16:5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