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农机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兵团农机化>>——农三师>>

沙海新城——农三师伽师总场改建场50周年纪略收藏

沙海新城——农三师伽师总场改建场50周年纪略

作者 王华 杨建国

透过中国版图,在连绵起伏的天山脚下,发源于特拉普齐亚峰的克孜河,像大地母亲的乳汁,滋润着地处塔克拉玛干西北边缘,喀什噶尔克孜河下游的绿洲—兵团军垦小镇伽师总场。这里拥有77万亩土地面积,40万亩耕地面积;这里汉族、维吾尔族等6个民族,1.3万余职工群众亲如一家……

从1958年到2008年,这50年,是伽师总场人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50年;这50年,是伽师总场人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的50年;这50年,是伽师总场人战胜困难、奋力拼博的50年。

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半个世纪的苦乐相伴。几代军垦人,用青春和热血绘就了一幅幅人进沙退、荒漠变良田、戈壁变绿洲的恢弘画卷,演绎了一曲曲团结、稳定与和谐的动人乐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透过时光的隧道,我们仿佛看到了50年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调集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疏附、伽师县农民斗志昂扬、浩浩荡荡地开赴阿其克时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时,他们喝的是涝坝苦水,啃的是苞谷馕拌咸菜,睡的是红柳丛,住的是地窝子,忍饥饿,抗严寒,斗酷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沧桑巨变。如今的伽师总场人已将贫困、落后和闭塞从记忆中抹去,昔日的“苦水滩”上,流淌出了欢快的歌。

经济发展:稳中攀升缔造辉煌

50年来,伽师总场的经济发展就像是握在手中的温度计蹭蹭地往上爬。

场党委书记、场长鲁维龙告诉说,建场初期,由于主管单位的频繁更换、“十年浩劫”等客观原因,伽师总场的发展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甚至出现过累计亏损3000多万元的情况。

穷则变,变则通。不甘落后的伽师总场人挺起不屈的脊梁,奋起直追:1983年,他们结束了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1996年,他们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团场”的帽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年,场党委提出 “优棉调粮、壮大牧业、扩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民营”的发展思路,为农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们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紧紧“咬”住棉花经济这块“大骨头”,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各项技术,积极实施“两高一优一低”丰产攻关活动,提单产、增总产,土地全部实行长期固定承包。不断加大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按照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和六项精准农业工作要求,不断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农具推广和应用,不断提升农机化装备和服务水平。

鲁维龙说:“对于主导产业棉花,我们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在农业技术和栽培模式上进行大胆探索,在主攻单产上狠下工夫。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伽师总场已经连续五年荣获兵团‘两优一高一低’先进单位称号。”

目前,伽师总场实现了全程施肥、高密度植棉、超宽膜播种、精量半精量播种、种子胞衣“五个100%”和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供种统一的“四化一供”目标。

2003年,伽师总场GDP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7年,棉花精量播种面积90%,新增设施灌面积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5%,棉田自动化管理面积2500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91 万元,职均收入19728元,人均收入7229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72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01 %、3.01%、5.6%和64.1%。三次产业比由1996年的68:12.7:19.3调整为2007年的61.3:13.8:28.9。

谈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场党委副书记、政委阿不都克里木·阿不都热依木说:“为了打破‘一花独放’、‘一统天下’的格局,在保证棉花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我们积极发展壮大林果业和畜牧业,紧紧‘咬’住畜牧、林果等自营经济这块‘肥肉’不放,想方设法增加职工收入,实现团场与职工双赢。”

2005年,伽师总场开始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每户职工家庭有一片棉花地、一片果园、一片饲草地、一群牛羊、一舍家禽)和“1234”战略(一白—棉花,两枣—沙枣和红枣,三红—肉、石榴和枸杞,四绿—生态林、饲草业、伽师瓜和蔬菜)。言必信,行必果。当年,在二五闸口的红柳滩上成功试种1000亩大芸,目前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2007年,在四连棉花地里套种150亩架子瓜和杏树,在十四连成功嫁接红枣,并育苗20余万株……

翻过一张张日历,伽师总场人是值得欣慰的:职均和人均收入都走在了全师前列,昔日的贫困农场,正以雄起之势向全师农业大团迈进。

社会事业:百花齐放春满园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伽师总场这座绿洲新城就是如此。

1999年兵团危旧房改造工程实施以前,到处是低矮的土块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场党委把加大危旧住房改造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1999年至今,完成危旧房改造1026户,重建抗震房653户;2007年,投资659万元,新建了动植物检验楼、商住楼、职工住房等。如今,在伽师总场这片热土上,一栋栋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职工家庭装修一家比一家美观、舒适。

从乌鲁木齐往西1300公里处,一条黑色的“飘带”垂直314国道,向南延伸,直通伽师总场场部。走在这条宽阔的马路上,感受到的是舒展,是希望。然而,建场初期,这里曾是一片茫茫戈壁,职工群众出行全靠马车、驴车和双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1994年,伽师总场投资660万元,修建了场部至314国道全长17公里的柏油路;2001年,投资980万元,改造扩修17公里路面;2006年,投资1100多万元,对33.4公里通连公路进行硬化。目前,辖区内柏油路通达里程134公里,12个农业连队的通达率100%,10多辆客运车每天在喀什、巴楚、伽师县和各农业连队往还穿梭。

水是生命之源。多年来,水质恶劣的问题一直困绕着伽师总场的发展和稳定。1958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职工因为喝了这里的水,常见病和地方病非常流行,汉族妇女基本不能生育。1975年, 2500名汉族职工集体搬迁到轮台县野云沟农场、和静县乌拉斯台农场、巴音廓楞蒙古自治州等地的那一幕至今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脑海。

2 003年,场党委再次把改水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分析本地的环境和周围的水源情况。投资547万元,购进3套进口净化水设备,铺设270公里自来水管道,把处理过的纯净水输送到千家万户,并且达到了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现在,职工在家里一拧开水笼头,清甜甘爽的纯净水就会哗啦啦地流出来,既方便又安全卫生。

“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这句顺口溜是人们对电的称赞。

十一连的职工不会忘记,2003年9月,场党委与伽师县十乡积极协商,架通了从十乡到十一连的高压线全线,结束了各族职工群众45年点煤油灯的历史。从此,各族职工也开始使用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DVD、空调等家用电器。

近年来,场党委以解决职工群众看电视难为切入点,整体推进广播电视“连连通”工程,筹措资金整修和新架电缆线路57公里,连通用户2000余户,通达率90%以上。同时,增加电视节目频道。现在,职工随时都可以收看到42个高清晰画面的电视频道,聆听党的声音。

近年来,伽师总场严格落实兵团“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农资集中采供、产品订单收购”为主要内容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兵师税费改革政策,明确了职工负担“只降不升”的硬性规定,建立了职工减负长效机制。2006年,清理干部集资入股购买挖掘机1台,清理干部家属多种地1080亩;承包职工减负230万元,每个承包职工减负增收1726元,承包棉花亩均减负10.28%,职均减负16.25%;类似于“五项统筹金”661万元全部返还给群众。2007年,百年难遇的干旱袭击总场,万顷良田受害,为了增加职工群众利益,场党委拿出千多万元资金进行补贴,职工减负后轻装上阵奔小康。

文卫事业:繁花似锦 如日中天

跳动的长辫子,旋转的艾得莱斯绸裙,优美舒缓的舞姿,悦耳的歌声,地动山摇似的音乐,是伽师总场人对快乐和祝福**好的诠释。

在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军垦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闪现出一道亮丽的光芒,那就是具有民族独特风格、以家族形式出现的“布拉丁家族”歌舞弹奏。“布拉丁家族”歌舞演奏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风格和技巧独树一帜,已被列入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歌唱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缓轻柔;其舞蹈粗狂又不失柔美;其弹奏似高山流水,节奏变幻无穷,令人赞叹不已。

聪慧的伽师总场人收集整理出版的《伽师总场志》、《伽师总场组织史、大事记》、《希望的田野—阿其克》及《兵团伽师总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研究》4本书,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文化财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伽师总场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场分管领导纪委书记、副政委孙保山如是说。

回想1959年,三分场创办了第一所小学,学生17人,教师只有1人。校舍十分简陋,没有课桌,没有讲桌……

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原则,伽师总场历届党委高度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团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累计投资4800多万元,其中硬件投入1600多万元,教学仪器投入16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民汉语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多功能综合实验大楼和一座学生食堂,重建了3个教学点,绿化硬化校园操场7000平方米,还为学校配套了3万多册图书、400多台电脑,连通了远程教育网,按标准配套了实验仪器、图书、教学器材、彩电、DVD机、计算机等,每年接送学生的交通费用达25万多元。近年来,兵团和农三师远程教学现场会、全国“普实”观摩会相继在这里召开。

如今,这所民汉合一的学校,不仅拥有1所中学、3个教学点、1所幼儿园、172名教职工、2217名在校学生、59个教学班,而且小学入学率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9.02%和98.41%,同时也是全师“双语”教学实验学校。

伽师总场的环境条件非常恶劣,建场初期,传染病和地方病十分流行。1958年至1975年,各分场医务所设备依然十分简陋,只有听诊器、体温计和血压计。因为医院缺医少药,加上医疗技术水平偏低,以前,职工群众生病都要到喀什、阿克苏等地看病。

2005年元月,农三师医院伽师总场分院成立后,添置和更新了电解质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生命体征监护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分院积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场投资50.27万元,修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并在12个农业连队设立了甲级卫生室,实现了“小病不出连,大病不出场”的目标。

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严格“五清、五改、五通”工作,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生活质量;坚持以治理脏、乱、差、美化、净化、亮化环境为突破口,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为切入点,按照“林渠路配套,院落纵横成直线”的统一规划要求,投资修建了集会议室、办公室、电教室、活动室为一体的连队综合活动室8个,配置了水泥篮球场和健身器材等。三连作为总场文明生态连队示范点申报了农三师图木舒克市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单位……

团结稳定:铸造屯垦戍边铜墙铁壁

团结就是力量,稳定压倒一切。没有团结和稳定,如同不搭桥到不了彼岸,更谈不上改革和发展。

历届场党委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制定《民族团结公约》,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各级领导分头抓”的格局。在统一分工中,党委一班人做到相互信赖、相互支持。从加强“场连两级联创”建设入手,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构筑反分裂斗争的坚强堡垒;狠抓思想政治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党员干部扶贫帮困制度,实行民族团结教育到户、技术措施服务到户、生产计划落实到户和生活关心到户的“四到户”服务,建立贫困职工档案、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和帮扶贫困网络系统,成立扶贫帮困基金会,出台《伽师总场扶贫帮困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等,2005年至2007年,扶贫帮困基金会吸收资金8万余元, 256户贫困户受益。

为了加快构建平安、和谐团场建设步伐,伽师总场扎实开展以“构建平安家庭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制定出台《伽师总场维稳工作制度》等15项规章制度,建立基层单位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档案信息库,大力开展平安团场、平安连队、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平安清真寺、平安科室等创建活动。目前,已命名平安连队和单位19个、平安科室12个、平安清真寺15所。

抵御自然灾害:迎难而上重塑辉煌

伽师总场属地震多发地带,1996年至2007年就发生过5000余次地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就达7次。

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伽师总场震感强烈。全场受灾人口6971人,约占总人口的63%,949户房屋倒塌,桥梁、涵闸和公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2382万元。地震发生后,场党委与基层领导签订责任书,要求所有危房一律贴上封条,不准人住,学生统一在室外上课。抗震救灾中,各级党组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满腔热情关心帮助职工群众抗灾自救,为他们排忧解难。场救灾工作组、抢险突击队为受灾户抢救财物760多件,搭建帐篷760余顶。同时,震灾过后,场党委确定了653户重灾重建户,为每户无偿划拨宅基地0.57公顷,投资1047万元,重建砖木结构住房378户,木框架结构住房275户,使653户受灾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抗震房。

近年来,一向洪水肆虐的克孜河却惜水如油。特别是2007年,伽师总场遭遇了50年不遇的旱灾,造成7万亩棉花受灾,2万多亩棉花绝产,经济损失5520.24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2813.48万元。场党委不等不靠,筹资600万元,打机井206眼;投资100万元,对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及时出台相关减免政策和措施,不但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而且确保了社会稳定和谐。

绘蓝图:挥毫勾勒小康前景

五十年风雨同舟,五十年峥嵘岁月;五十年沧桑巨变,五十年春华秋实。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向着灿烂的明天,伽师总场人集思广益绘就了又一幅气势磅礴的发展蓝图。

新一届场党委领导班子将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举旗帜、把握未来、稳棉强畜、重林扩园、兴办工业、富民强场”为目标;发展优质棉基地,优质伽师瓜基地,优质葡萄基地,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实现农业生产机械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工业化,推进总场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加快小城镇化和文明生态连队建设为抓手,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继续推进实施“五个一工程”,预计到2010年,籽棉突破3500万公斤;2010年饲草地面积1万亩,2015年达到2万亩;2010年,牲畜存栏4万头(只),2015年8万头(只); 2010年家禽15万只,其中鸡10万只,鸽子5万只;落实以红枣、大沙枣为主的果园面积1万亩;启动蔬菜示范基地,到2010年,蔬菜自给自足,到2015年蔬菜满足本场职工外,实现商品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1万亩大芸,1万亩伽师瓜。“十一·五”末,完成生产总值22195万元,年均增速为14%;职均收入24494元,年均增速为8%。

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场长鲁维龙和政委阿不都克里木·阿不都热依木两位主要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那就是确立“稳棉、扩园、增畜、兴瓜”的农业产业结构思路,将籽棉单产300公斤以下的1万亩棉田退出来,以种植饲草养畜、建造生态经济林、特色伽师瓜为主,努力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粮棉生产,推进畜牧业发展,建造生态防护经济林果基地,促进粮食、经济作物、林畜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站在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伽师总场人又扬起疾进,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发表于 @ 2008年10月27日 18:55:00 |点击数()

旧一篇:农五师八十一团新型机械治理残膜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一篇:兵团今年农业丰收已成定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