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百家讲坛>>
沧桑巨变 跨越发展—记农村三十年改革发展之路 |
刚从地里收完玉米,河南滑县城关镇贾固村村民李计堂来到村里的科技文化大院,观看秋冬种的宣传片。今年他家里的玉米亩产达到了700公斤,兴奋的他对记者说:近三年来,通过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家里的粮食收成一年一个新台阶,生活和居住条件也有很大改善。30年前,家里住的是土坯茅草房,现在已经住进了三层小楼;自来水引到灶台 上,养殖小区在村旁,乡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里一座座小楼和砖瓦房错落有致。 外人难以想象,过去,这里曾经是一个又脏又乱的村庄。现在已经是“家家住洋房,种地机器帮忙,宽带通到家里,自来水流到厨房”的新图景。可以说,发生在贾固村的变化仅仅是我国成千上万个村庄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三农”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思路和内涵,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哺育到反哺,探索新思路 我国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之所以有了如今突飞猛进的发展,依然要从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思路转变说起。从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撑城市,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转变,书写了一部农村改革变迁史。 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7年,农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已降低到15%左右,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我国已经转变到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新阶段——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强大支撑。 以工促农,实质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自此,农村综合改革开始阔步向前。 2006年的第一天,9亿中国农民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等4税在当年被完全取消,共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民心所向,农业税的取消让广大农民切实体会到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温暖。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支农工作的理念有了新变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明确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农村。2006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超过3397亿元,中央投资安排农村建设资金约530亿元,其中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313.8亿元。同时,财政支农方式有了变化,着力用活粮食风险基金,制定实施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幅度提高。 在此基础上,国家增加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到2007年达600多亿元。一减一补,全国农民得到大约2000亿元好处。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又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调整和改善了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分配格局。 建设新农村,旧貌换新颜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辉”,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菖梧村就是这样一滴水。 改革开放前的菖梧村,村里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公路运输农产品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现在从村里通过的潮枫公路连接320国道,一到农产品上市的季节,就会有大量的客商来收购,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农产品销路和运输的问题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特色产业,带动了农民的致富增收。 有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仍会有7亿左右,2020年还会有5亿左右。因此,城乡互动,城市支持农村,要继续增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实力的基础,**终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场,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加强城乡产业联系和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各地正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其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截至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为171608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立城乡公平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我国现阶段正在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这四个方面的统筹,农村改变了原来穷困落后的面貌,一个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农民得实惠,迅速奔小康 说起农民三十年生活的变化,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农民贾其荣口中不离这样几个词语:温饱问题、增产增收、发家致富、奔小康……老贾说,30年前,要粮票、油票、豆腐票,现在都没有了,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了,不用拿票了。改革开放前,老贾一年纯收入只是100元多一点,现在他可是在连年翻番,已经是以前的几十倍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2003―2007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达1.6万亿元,2008年“四补贴”达到1028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提高**低收购价水平;对粮食、生猪和油料生产大县进行奖励,对农业保险保费进行补贴,并对鲜活农产品运输予以费用减免。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渐恢复并日益活跃。近几年随着城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重大战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作。2004―2007年,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就培训农村劳动力1230万人,其中85%以上实现了转移就业。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服务,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清理力度,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解决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子女上学难、劳动条件差等突出问题,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07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 农业部统计显示,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197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增加4000多元。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信息来源:2008年10月06日 光明日报 李慧) |
发表于 @ 2008年10月06日 09:5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