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十三师红星二牧场始建于1958年,是兵团早期组建成立的边境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之一。团场北与蒙古接壤,边境线总长86.8公里,草场总面积157万亩,(其中荒漠草场110万亩,能放牧使用草场47万亩)。由于自然条件极差,自然灾害严重、靠天养畜、产业单一,团场经济举步维艰。1989年在上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易地搬迁战略,1993年场部从山区搬迁骆驼圈子农业开发区。农区土地面积4.5万亩,截止20067年底全场总人口3090人,其中少数民族1442人,占总人口47%。,团场以棉花、园艺、畜牧业生产为主。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水源严重不足、自然灾害和市场因素的制约,团场的经济仍然十分困难。2006年全场国内总产值 1401万元,职均收入9158元,人均收入1900元,与全师其他兄弟团场相比仍然十分低。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牧工到2006年职均收入3100元,人均收入520元,仅占全师平均收入的23.8 %和20.3 %。
团场现有总人口3090人,其中少数民族1442人,占总人口的47%,少数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岗总数为 196 人,离退休人员总数76人,待业人员(18岁以上)193人。分别占全场职工总数的29.6%,退离休人员总数的38 %和待业人员总数的87.1 %。
牧业连是团场主要畜牧生产单位,也是团场少数民族**集中的单位。牧业连主要在距场部70公里以外的哈尔里克山地和200多公里以外的马庄山戈壁地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全连总人口526人,少数民族人口520人,占连队总人口99%,职工总数79人,民族职工77人,占连队总职工数97%,待业人员(18岁以上)193人,占总人口36.%,截止2006年底,牧业连羊只53群,牲畜存栏9940(头)只,职均占有牲畜125只,人均占有牲畜19只,牧工职均收入3100元,人均收入520元,职均和人均收入分别占全场平均水平的25%和17%。待业人员占全场待业人员的87%,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牧业连是团场目前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贫困的单位,也是目前团场存在吃水难,收看电视难、行路难、就医难基层单位,人畜混用一河水,电视广播不正常,道路无法通车,看病走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尽管这些年来,团场对改善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职工群众收入,做出了很大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团场经济规模小,基础差、底子薄、少数民族职工群比例高,困难群体大,以及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团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收入低、生活困难的问题、还远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另外、尽管我场少数民族总人口已占到全场总人口的47%,远远高于30%少数民族团场的标准。但因多种原因,我场至今仍未被上级列为少数民族团场,国家、兵团给予少数民族团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无法惠及我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靠团场自己的条件去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他们的收入就业非常困难。在此我们恳望牵头调研的各位领导能将我场的这一情况向有关领导和部门作一客观反映,建议将我场列入少数民族团场、让驻守在边境线上,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职工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国家和兵团的惠民政策,早日脱贫致富。(杨瑞华供稿)
发表于 @ 2008年10月07日 12:0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