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试用
插秧机可朔至民国五十六年由农复会引进上述环流牌农研号手推式插秧机,在台北区农改场进行田间试验及示范。初期试验结果,机插者虽然穗数较少,但因 单位面积株数增加,穗重亦大,故产量较手插者高出许多,且工作效率也大为提高。初步成绩颇令人满意与兴奋。为此,农复会除补助各地农业试验改良场所加强示 范推广外,同时鼓励当时中国农机公司从事仿造,虽然这种仿造行为总是有失颜面。不过同一时期,台湾省农会看到商机,也一马当先,项目进口一百多台到国内推 销,并到各地示范表演,有一举拿下插秧机的市场。这种手推式插秧机每株插槙的秧苗数较少,且为浅植,故插完后歪歪斜斜,好像长不活的样子。这种情况看在一 些笃实的农民眼里实在不是兹味。例如,新竹关西一位李姓农友竟然把机插后的水田又重新整平再改用传统手插;其它农民则因有人代插而乐得清闲。但等到秋收验 收成果时,机插田区反而明显地较手插区丰收,这位笃实农家只能心里自感懊恼。不过,大部份的农民了解机插的好处后,倒是不折不扣地率先接受插秧机了。
也许技术不足,国内仿造的此型插秧机外型笨重,操作不易,未能大量推广;但进口的单行手推式插秧机因需育成条播秧片,费时费工,加上手推费力,也没办法立即 推广,反而很快地被撒播式育苗的两行式动力插秧机取代。手推式插秧机如同美利牌耕耘机一般,昙花一现,扮演了插秧机械化过程中悲情的角色。中农公司未能顺 利产销插秧机,导致财务困难,只好解散;台湾省农会进口的那批插秧机也经过相当久的时间才勉强消化(不一定售完),从此再也不敢插手农机事业。
虽然如此,经过第一波插秧机的示范与推广,反而换起农民对动力插秧机的热情与期望,使得日本的多种厂牌引进台湾,五年内就达到一千五百多台。当年日本制两行 动力式插秧机确实好用,只是其价格高昂,有如一部汽车,颇令农民吃不消。农政官员为鼓励国内厂商制造,只好另制补贴农民购置的政策。
起初,业界反应冷淡,大部份采取观望,尤其台日合作的农机大厂更冷嘲热讽,认为插秧机结构太精密复杂,台湾绝无法自制。为鼓励国产插秧机提早应市,只好采用 对国产品补贴农民购置的方式吸引厂商。六十三年,裕农农机公司谢元烈董事长首先发难,他在台中设厂,针对日本的机型仿制,生产两行式动力插秧机。第一批二 十台,不久销售一空。
为配合国产插秧机的推出,政府的配合措施也未嫌晚,凡是购置国产农机的农民均能获得高达百分之五十的补助及贷款。政府这一出手,进口插秧机立即大幅削价竞销,农机价格立降,农民终成赢家。插秧机的应用因而更为普及。六十四年起许多农机厂相继投入市场,有如耕耘机市场的 翻版。当时之主要国产插秧机厂商除裕农外,计有﹕新台湾、中升、大地菱、中原、力达、永大、新力、九福、松龄等纷纷加入生产行列。进口插秧机则有﹕久保 田、井关、三菱、野马等四厂牌,国产与进口品牌混战一场。到六十五年时,两行式国产插秧机一口气达四千多台,而进口品则几乎停摆了。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 代初期为国产插秧机成长的钻石时段,每年生产量仍达五、六千台之谱。
可惜好景不长,农民购置插秧机一如耕耘机般,大家都从事代插作业来增加收入。因此,大型化是****发展途径。于是乎插秧机由两行式扩大为四行、六行甚至农民欢 迎日本进口的七行以上的乘坐式插秧机。此时国产品已无法跟上时代需求,逐渐被淘汰出局。目前仅剩裕农牌四行式与六行式步行插秧机,年产不过五、六百台,奄 奄一息了。不幸地,国产插秧机工业也步耕耘机工业的轨迹走入夕阳产业,所有大型插秧机又归入日本货的版图,令人扼腕。不过,由台湾推行插秧机械化的观点而 论,一切顺利,甚至由于水稻育苗中心的成功配套措施,使得台湾有效利用插秧机几乎可称举世无双呢!
发表于 @ 2008年11月23日 00:3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