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人物>>
终身不退休的徐一戎 |
|
发布时间:2008-11-24 14:29:32
|
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劳动者之歌”专题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家徐一戎的先进事迹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和播出的许多别的科学家不同,画面中没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也没有夜晚的灯前伏案,引人注目的只是绿油油的稻田和徐一戎跟稻农一样晒得黑红的脸。 “几天不下地我就想稻子” 说起徐一戎,南方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对于黑龙江省的广大稻农来说,这个名字可说是无人不晓。徐一戎是黑龙江省垦区的“终身不退休研究员”、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方水稻协会理事。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徐”的他几十年来教过的学生和培训过的水稻种植能手有五六万人,主持技术推广的水稻面积累计已达一亿多亩,创新增产值达到九十亿元。人们都说,没有徐一戎,就没有北大荒的水稻。也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吃东北大米,当你端起饭碗时,你就应该知道这碗米饭和他有关系! 从东北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毕业后的五十余年里,徐一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稻田中度过的:记录每一个实验数据,指导农民种水稻……而徐老对水稻的感情甚至可能比一些稻农更为深厚:“几天不下地就想这个稻子,到底长啥样了?我是离不开稻田的,我的主要工作地点在此,我的爱也在此。”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这一点———日前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上,参会名单里明明有徐一戎的名字,但是记者在会场上却没有看到他的身影———北方的水稻前遭干旱、后遇多雨,问题很多,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熟悉他的人都说,这个时候他怎么可能离开他热爱的稻田? “稻田就是我的‘战场’” 徐一戎1924年出生在辽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戎”的名字是父亲给起的,意思是一个兵,但命中注定他的“战场”不是硝烟弥漫的沙场,而是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考大学时,他因为体重的问题,没有考上工科,只好委屈地学了农学,当时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毕业后,他先是研究了一段时间烟草和啤酒,后来组织上让他研究水稻学,他没想到,自己就从此就喜欢上了水稻,甚至“可能到我结束的时候都离不开了。” 1957年,徐一戎被打为“右派”,一夜之间,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全没了,他刚刚结婚两年多的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也离开了他。可这一切都没能使他低头,他的身影依然活跃在稻田中。其间,他完成了黑龙江省18个劳改农场的建场设计规划和土地资源规划,进行了300万亩荒原的土壤、水文地质调查。他广泛地搜集国内外的农业技术资料,积累了关于水稻的大量知识,佳木斯市图书馆成了他除床榻外呆得时间**长的地方。 “文革”期间,他白天受批判,晚上偷偷翻译外文资料,一有机会就钻进试验地去研究。1969年,他被“遣返”老家插队落户,他****的要求是去一个种水稻的地方,因为“我从那时起已离不开水稻了”。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落里,他吃着各家各户的派饭,也第一次感到了自身的价值———这里的农民种地、选种、打药等技术上的事都常去找他。村里找他,乡里找他,县里找他,找他指导种田,找他讲课,他所在村水稻的产量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切让他有了更大的动力……“我其实就是一位有知识的稻农。” 1972年,落实政策回到科研所的徐一戎如鱼得水,活跃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的他成果不断,在国内寒地水稻栽培领域开创了数个“首次”:首次创造了直播亩产千斤的记录;首次提出计划栽培防御低温冷害理论;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他因此被称为“中国寒地水稻之父”。退休后,他创新并推广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和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两项技术,现在黑龙江全垦区都在应用,已实现连续6年“两超千”,即水稻面积千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千斤以上。 和别的科研人员比,农业科研工作者非常不容易,大多数时间都要泡在农田中。而做北方的农业科研人员就更加不易,因为北方生产周期短,一年种一季庄稼,补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科研人员要求很高,工作中不能有任何闪失。 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春天,徐一戎在冷水中一站就是一天,腿上的皮肤被风吹得裂了口子;夏天,任凭毒辣的阳光曝晒皮肤,任凭蚊蝇叮咬,可他仍离不开稻田。 徐一戎嘴边常说的话是:“我其实就是一位有知识的稻农。”在农民面前,他从没有专家架子。无论他到那里,他所住的房间里都常常挤满了向他求教的农民。有时,在街上、在饭馆里,突然就有认出他的农民走上前来向他请教问题,而徐一戎从来都是热情接待,认真解答,直到农民满意。对这类服务,他完全是义务的,有时还要掏腰包招待农民用餐。徐一戎十分关心农民的利益,平时在下面察看稻田时,每当看到地里的稻苗长势不好,他心里就不舒服。对于技术人员没有尽职而造成的问题,他更是极为气愤。据说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农场的技术人员由于没有按要求操作,致使秧苗没有长出来,当即建议农场把这个技术员免了职。他说:“这是农民的活命苗,怎么如此不负责任呢?”“想让我多活几年,就让我去稻田” 1989年,徐一戎到了退休的年龄。他说:“我当时想,让我什么都不干了,我也要自己承包一块水稻田,自己种,我离不开稻田。”但还没等这个愿望实现,他就被反聘了,虽然反聘工资只有每月50元,可他根本不在乎,他要的只是能在稻田里工作。1997年,黑龙江垦总局党委决定,徐一戎为永不退休的水稻专家,他又成了在职人员。这个消息让他兴奋得整夜未眠,第二天老人就下了稻田,干得更起劲了。 这几年,许多人都担心徐一戎年龄大了,常下稻田身体受不了,对此,徐一戎十分着急,他甚至对这些人说:“我可以跟你们签字画押,如身体在下田时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完全由我自己负责。你们要是真想让我多活几年,就多让我到稻田里去遛遛吧。” 这些年,有很多地方都争着高薪聘请他,年薪至少都在5万元以上。一次,一个农场开出了年薪17万元的高价,并承诺给他买一套高档住宅,可徐一戎却不为所动。他说他之所以能在耄耋之年再次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都是因为单位给了他这个机会,不能让一些世俗的东西玷污它,与世无争、保持好的心态对身体才好。他说:“我这个人不会打牌,不会打门球,就喜欢下稻田。走一走,看一看,吸吸新鲜空气,这对我是**好的锻炼,效果是一样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样的养老方式**适合我。”谈起“水稻”滔滔不绝 82岁的徐一戎**喜欢的就是有人和他讲水稻,记者以一个非专业人员的身份和他谈了起来。 记者:如何选购大米? 徐一戎:首先要看颗粒是否完整,米粒有透明感、略有清香味的大米为上品。现在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把大米加工得光滑、干净不好,其实那对大米的口感是有好处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生产商的加工设备是**流的。大米蒸煮前对大米的浸泡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浸泡三十分钟为好。 记者:大米产量翻番对大米品质有影响吗?和多用化肥关系大吗? 徐一戎:这主要是种植手段的提高,和用化肥的关系不是很大。举例来说,现在都是旱地育苗,就是把**好的生长时间留给了稻苗,所以产量提高了,而且多种肥料的合理运用也会使大米的口感更好。 记者:东北的大米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关系大吗? 徐一戎:北方的大米和南方的大米从专业角度来讲是两个不同的稻系,袁隆平先生的技术并不适合北方,我们有我们的一套低温培育办法。现在北方的大米很受欢迎,我们不仅已经在全国打开市场,还出口到美国、韩国和日本,大受欢迎。有人说广种水稻浪费水资源,现在来说这是事实。但我们也在努力,以前一亩地需用水一千方(立方米),我们现在实验田的用水量在三百多方,而且运转成本低、稻农受益大,完全可行。加上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寒地水稻的前景很好,我们有信心。 采访前,记者总是想“终身不退休”是个什么概念,是永远干下去,永远工作在稻田中?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电话那边停顿了一下,然后传来了爽朗的笑声:“我会一直在稻田中干下去,直到……哈哈。”相信这一刻,徐一戎的心已经飞到了青翠欲滴、弥漫着湿润清香的稻田之中…… |
发表于 @ 2008年11月25日 10:2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