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饶河农场版块>>
对饶河农场科技发展的回顾 |
|
发布时间:2008-11-8 9:31:15 饶河农场刘斌
|
1987年6月下旬,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的小麦地,自西向东先后发生粘虫灾害。 7月2日饶河场21队、9队小麦地,每平方米幼虫已超过30头。这表明,这场灾害已降临到饶河农场。 3日午饭后,农机总工程师刘德智带领农机科长孙春林工程师和副科长王崇志助理工程师,到红旗岭农场学习考察宽幅灭虫喷雾机。下午六点回到农场,立即安排修造厂连夜赶制一台样机的配件。 孙、王二位亲临现场绘制图纸,检测和验收加工好的配件。修造厂李学志厂长组织各车间骨干力量,会战一夜,于4日清晨,加工完改装喷雾机所需配件。 当日上午,总工程师组织技术人员在九队二号地,将自制的配件,改装到悬挂喷雾机上,使喷幅由8米增加到24米。经数次调试,整机试喷成功。午饭后,饶河农场化学灭虫作业拉开序幕。同时安排修造厂当天昼夜再加工7套配件。 7月5日下午,农场在九队召开各生产队长,机务副队长和农业技术员参加的灭虫现场会。场长王尔丰现场动员灭虫工作;农业、农机部门,就农药调配、机具改装调试等技术问题,做了讲解;与会人员观看了喷雾灭虫作业(如照片所示)。会后,七个生产队到修造厂各运回一套改装喷雾机配件。按场长要求,修造厂再赶制5套配件,以备急用。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由于机具准备充足及时;由于农艺措施精确无误;更由于一线农机工人熟练的操作,高标准的实施。全场到7月10日,共投入10台改装的喷务机,控制住虫灾的发展和漫延。当年12万余亩小麦,亩产150余公斤。 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30年中,我们亲身体验到,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项目,逐年增多,不仅促进了农业产品的优质、高产和低成本,而且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21年前,老一代科技人员,及时引进新技术,改装机具,战胜虫灾的胜利,就是运用新科技的一个缩影。 30年来,农业生产多次发生质的飞跃,每前进一步,都是引进新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978年以前,整地作业沿用“浅翻耙捞”模式,小马拉小车。耕层浅薄,底层坚硬,土块不碎,地表不平。1980年改装四连杆深松机构,由于动力不配套,深松不足25公分。1984年“世行”贷款,从美国引进“翻耙松”,“种管收”配套的现代化机具,可以承担6万亩旱田粮豆生产的各项作业。在新机具、新技术引导下,国产悬挂深松机、重型液压耙、旋耕机、宽幅平地机等先后引进农场;与之相匹配的拖拉机,由牵引式进展到液压悬挂为主体;国产和进口的80马力、90马力、100马力的链轨拖拉机及150马力、200马力以上的胶轮拖拉机,纷纷加入农业生产行列。一改常态,整地作业飞跃到免翻深松,旋耕耙槎,宽幅平地,秋施肥秋起垅等科技含量很高的作业层次,使土壤松动到35公分以下,上部营养层细碎平坦,底肥充足,为播种、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传统的“平播”一直束缚产量的增长。1986年我场一次引进22台龙江Ⅱ型垅作机,开创了红管局垅作大豆的先例。一机多用,垅体深松,侧深施肥,双翼起垅,垅上撒播,覆土镇压一条龙作业。当年播种近四万亩,占大豆播面的39.2%,引起红兴隆管局的高度关注,多次组织各农场生产口的技术人员来我场考查鉴平。龙江Ⅱ型的运用,不是飞跃,只是过一道门槛。由于播种粗放,垅型不规范、班效不高,只运用两年。但它为农场大面积推广垅作大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垅作大豆得到广大种田户的认可和接受。 1988年从852农场引进12台精播垅作机,称得上是播种作业的一次飞跃,一机六垅,除垅体深松起垅覆土镇压外,增加元盘起垅,尼龙窝眼定量下种,垅上双条精播,分三层侧深施肥(种肥、追肥和底肥)与东方红75配套,班效可达300亩,秋后产量明显增加。该机型组装附件,也能播种麦类作物。 中耕管理,由垅沟除草进展到“旋转锄”灭苗眼草和全面推广苗带精量喷药灭草,为遏制杂草生长上了两个台阶。 收获是农业生产的决战。1980年以后,自走式收割机取代牵引式;机型由65型、90型更新到120型、E512型和1065、1075。经多年投资,到1988年和1990年分别完成自走式收割机的茎杆粉碎装置和半链轨的改装项目,使其增加新的功能。这两年,还对多台E512和东风120的承种盘摆幅及滚筒转动贯量进行改装,均收到减少跑粮和提高功效的好成果。 豆收损失严重,是农机工作多年未解决的一大难题。1984年和1986年豆收分别引进1台挠性割刀和2台E512挠性割台,试比结果,割槎降到5公分以下,收获损失明显减少。1987年豆收,全场配置挠刀54台、挠台14台;占投入豆收总量的79%,收割面积,占机械直收总面积的92.2%;经秋收质量检查组对其中15台挠刀和8台挠台进行综合损失调查,其结果:配置挠台的平均损失28.92粒/m?;配置挠刀的平均损失32.95粒/m?,损失率降到5%以下。称得上是大豆收割的一次革命。 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旱田改水田。随之水田生产流程的不断创新,水田机械也随之更新换代,农场粮豆总产连年巨增。 诚然,在诸多飞跃过程中,科研的成果、工厂的产品是基础,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但它必竟是潜在的,静止的能量。若转化成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动态的生产力,还须经历认识和实践两个过程。而且每一过程的转化,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事农业生产应用技术的各类科技人员(包括技术工人),是实现这两个过程的中坚力量。是他(她)们不断引进试验,推广运用新机具、新技术,将潜在的科技和静止的机具,通过理性认识和熟练操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是他(她)们在转化过程中,多次征服技术上的困惑,先知先觉解读其内在规律;身先士卒组装调试;跟踪服务传教后人;直到规范操作全面运用。是他(她)们运用自身的潜能,对原有的机具和技术,进行改装和延伸,使其更具有活力;直到现在,他(她)们的能量仍在散发余热,回报社会。 智者奋斗,志在粮仓;智者暮年,技艺不减。 回头看,垦区农业生产科学发展,粮豆总产稳步增长,从事应用技术这个群体的贡献,功不可没。 作者:刘德智,农机总工程师,1957年王岗机校中专毕业,高级工程师。1996年退休。 孙春林,农机科长,1965年北京农机院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1995年退休。 王崇志,农机科副科长,1960年大专毕业,工程师。1998年退休。 李学志,修造厂厂长,机修工人出身,1993年退休。 本文所述事例,均有文字为据,照片是作者现场拍摄。 |
发表于 @ 2008年11月09日 15:4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