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百家讲坛>>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问答百例(四) |
|
发布时间:2008-12-15 10:51:50 农机资源网
|
71、怎样合理追施分蘖肥及栽后化学除草? 答:机插秧由于采用中小苗移栽,插后初期吸肥能力不如手插秧,为此,分蘖肥施用应采取“少吃多餐”的原则进行。如江苏省,一般在移栽后5~7天施一次返青分蘖起始肥,并结合使用小苗除草剂(如53%抛秧星、50%速除、50%抛栽宁、36%水旱灵等)进行化除。方法是每亩用尿素5~7公斤,与稻田小苗除草剂一起匀拌湿润适量细土,堆闷3~5小时后在傍晚田内上水5~7厘米后撒施。施后田间水层保持5~7天,以提高化除效果。同时开好平水缺,以防雨水淹没秧心,造成药僵甚至药害。对栽前已进行药剂封杀灭草的田块,不可再用除草剂,以防连续使用而产生要害;栽后10~12天亩用尿素7~9公斤再施一次肥,以满足机插稻分足蘖的需要;栽后18天左右视苗情施一次平衡肥,一般每亩施尿素3~4 公斤或45%氮、磷、钾复合肥9 ~12 公斤。其它地区的具体施肥时间和数量可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而定。 72、简述机插本田僵苗现象及其原因。 答:僵苗是机插水稻分蘖期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生长状态,主要表现为分蘖生长缓慢、稻丛族立、叶片僵缩、生长停滞、根系生长受阻等现象。导致僵苗的原因比较复杂,类型繁多,主要分为肥僵型、水僵型和药僵型三种。前两种主要是由于用肥过多或秧苗长期处于淹水状态造成的,而药僵苗是在除草过程中,因除草剂用量过多、用药时机不当或喷洒除草剂后没能及时上水护苗造成的。 73、出现僵苗现象怎么补救? 答:机插本田僵苗的补救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肥、水、药等管理调控措施,分别对待。如肥僵苗应采取先灌水洗肥,后排水露田,促进新根生长;水僵苗直接排水露田透气,提高根系活力;药僵苗换水排毒2~3次后,追施速效氮肥。在采取相应的水、肥调控的同时,每亩僵苗田用“惠满丰”15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可促使秧苗快速转化。 74、拔节长穗期的栽培目标是什么? 答:拔节长穗期是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时期,也是促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栽培目标是在保蘖增穗的基础上,通过搁田控氮,改善根际环境,促进颖花分化,防止颖花退化,以达到壮秆大穗的目的。 75、解释水稻搁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术语,搁田目的是什么? 答:“苗到不等时”是指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俗称够苗)时,即开始脱水搁田;“时到不等苗”则是指无论田间总茎蘖数多少,到了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即应开始搁田。搁田的目的是,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减少植株体内不必要的营养消耗,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根系活力,为壮秆大穗提供足够的物质积累。 76、机插稻为什么要提倡分次搁田?怎样搁田? 答:由于机插水稻分蘖节位低,分蘖势强,分蘖期长,够苗期往往来得早,同时由于茎蘖较小,对土壤水分敏感,因此机插稻应特别强调分次轻搁,否则会造成有效分蘖大量死亡,成穗数不足,**终导致产量下降。对肥力水平较高、长势较好的田块,可适当提早至总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70~90%时开始搁田;一般田块的开始搁田期即可遵循“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经3~4次反复后,便可达到土壤沉实硬板,站人留脚印(不陷脚),叶色褪淡显黄;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根系活力,抑制茎杆基部节间伸长和无效分蘖的目的。 77、追施穗肥的作用何在? 答:在水稻幼穗发育期追施的肥料称为穗肥。穗肥既有利于巩固穗数,又有利于攻取大穗。但要防止叶面积过度增长,以形成配置良好的冠层结构;既可扩“库”,形成较多的总颖花数,又能强“源”畅“流”,形成较高的粒叶比,以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穗肥一般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 78、如何看苗追施促花肥? 答:促花肥主要是促进稻穗枝梗和颖花的分化,增加每穗颖花数量。一般在穗分化始期,即叶龄余数3.5叶左右施用。具体施用时间及用量要因苗情而定,若叶色正常褪淡,可亩施尿素8~12公斤,若叶色较深不褪淡,可推迟并减少施肥量;若叶色较淡的,可提前3~5天施用促花肥,并适当增加用量;若叶色较深也可不施。 79、怎样确定保花肥的追施适期?如何施用? 答:保花肥一般在出穗前18~20天,即叶龄余数1.5~1.2叶时施用,具体施用期应通过剥查10个以上单茎的叶龄余数确定。当50%的有效茎蘖叶龄余数不超过1.2时为追施保花肥的适期。用量一般为每亩7.5公斤尿素,对叶色浅,群体生长量小的可多施,但每亩不宜超过10公斤;相反,则少施或不施。 80、开花结实期的栽培目标是什么? 答:开花结实期是决定饱粒数的关键时期。栽培的关键目标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以促进籽粒灌浆,达到以根养叶,以叶饱籽的目的。 81、开花结实期田间管理要点是什么? 答:水稻出穗后一般不需再施肥,如叶色明显落黄,可每亩用尿素1公斤或活力素100克,加水50 公斤,进行叶面喷施,以延缓叶片衰老。在水浆管理上,自出穗至其后的20~25天,稻株需水量较大,应以保持浅水层为主,即灌一次浅水后,自然耗干至脚印塘尚有水即再上浅水层。在出穗25天后,根系逐渐衰老,稻株对土壤还原性的适应能力减弱,宜采用间隙灌溉法,即灌一次浅水后,自然落干2~4天再上水(脚印塘无水),且落干期应逐渐加长,灌水量逐渐减少,直至成熟,以达到延缓根系衰老,提高稻株抗逆性、结实率与千粒重的目的。 82、机插稻前期常发性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治? 答:机插稻由于移栽时苗小体嫩,前期生长缓慢,易遭受稻蓟马、稻蟓甲危害。稻蓟马可用乐果、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防治,亩用40%乐果乳油100毫升加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稻蟓甲的防治用菊脂类农药,亩用2.5%敌杀死或20%速灭杀丁乳剂20~30 毫升,加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此外,应特别注意防治灰飞虱,以控制稻条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防治方法是亩用吡虫啉(有效成份)2克,兑水80~100公斤喷粗雾,可同时兼治稻蓟马。 83、分蘖至拔节孕穗期常发性的病虫有哪些?怎样防治? 答:分蘖至拔节孕穗期常发性的病虫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等。虫害的防治:具体药防时间应根据当地病虫测报情况进行,对螟虫的防治一般每亩用40%三唑磷100 ml或5%锐劲特50毫升兑水50~60 公斤喷施,并可兼治纵卷叶螟,若加阿维菌素混喷,防效更好。防治稻飞虱一般每亩用50%扑虱灵40 克或吡虫啉1.5 ~2.0 克(有效成份)兑水80 ~100 公斤,喷粗雾于植株中下部即可。对纹枯病在大田分蘖末期,当穴发病率达到5%或孕穗期穴发病率达10%时就应防治,一般亩用井冈霉素水剂100 ~150毫升或12.5%纹霉清水剂100 ~200 毫升加水60 ~80公斤喷施于植株中下部,而后视病情再次用药。 84、抽穗结实期常发病虫有哪些?怎样防治? 答:由于机插水稻出穗期偏迟,极易遭受三代三化螟的危害,若抽穗前后遇连续阴雨天,更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特别是沿海稻区更应注意防治。防治三化螟可每亩用40%三唑磷100 毫升兑水50~60 公斤喷施;防治稻瘟病,一般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40%富士1号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即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85、同为机插、同等栽培条件下为什么产量相差较大? 答:江苏省盐城某地有黄、田两家相邻两块机插秧田,品种相同,且同期落谷、机插,但黄家产量较田家高140公斤/亩。经调查,两家的机插品种为武育粳3号,2003年5月18日落谷,6月6日机插。栽前秧苗素质及机插质量均较好,且栽插密度基本一致,均未施基肥。造成其产量差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大田肥水管理的不同。 黄家在肥水运筹上主要是针对机插稻生长发育特点进行的,做到了适时、适量施用分蘖肥和穗肥,并及时进行了适度搁田,群、个体间得到了协调发展,产量较高。而田家因肥料施用时机有些欠妥,致使其虽然穗数有一定优势,但穗型小,实粒数少。此外田家在封行后即采取保水5天,脱水10天的水分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质量群体的建成,致使产量不高。 86、水稻插秧机为什么一定要插规格化的秧苗? 答:常规拔洗秧苗,秧苗粗细、长短差别较大,插秧机栽插时勾秧、伤秧多,漏插率高,达不到栽插质量的要求。育成规格化、整齐划一的带土盘秧,插秧机可针对这种秧苗精心设计,从而得到较好的栽插质量。因此,规格化秧苗是保持栽插质量的前提,常规拔洗苗不适合机器插秧。 87、插秧机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插秧机的设计是采用对秧块进行均匀切块的原理来实现分秧与插秧,达到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栽插的目的。只要盘苗上秧苗分布均匀,秧针切下的定量面积土块上的秧苗,即每穴秧苗的数量是较为均匀的,由于秧针主要是分离秧块,不是针对有生命的秧苗,伤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插秧机工作时,秧针插入带土秧块后抓取定量秧块,并下移,当移至设定的栽插深度时,插秧机构中的插植叉将秧苗从秧针上顶出,插入土中,完成一个栽插过程。同时,通过浮板和液压系统,控制浮板与秧针的相对位置,从而保持基本一致的插秧深度。 88、插秧机的栽插密度是如何调节的? 答:插秧机通过改变株距来调节栽插密度。PF455S插秧机株距调节可通过单触点操作手柄选择70、80、90三个档位。调整时,先起动发动机,而后边低速旋转插植臂边调节株距。 89、插秧机栽插的每穴株数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影响机插每穴株数的因素主要有秧块的播种量、播种均匀度、秧块的含水率及插秧机秧针的取秧量等。 90、如何调节每穴株数? 答:插秧机是通过调节纵向取秧量及横向送秧量来调节秧针取秧面积,从而改变每穴株数。如手扶步行式PF455S插秧机的纵向取秧量调节范围在8―17毫米,共10个档位,每调整一档变化1毫米,手柄向左调,取秧量增多,向右调,取秧量减少。“标准”位置时取苗量为11毫米,需要用取苗卡规来调整。横向送秧调节装置设在插植部支架上的圆盘上,标有“26、24、20”三个位置,分别表示秧箱移动10.8 毫米、11.7 毫米和14毫米。横向与纵向的匹配调整可形成30种不同的小秧块面积,**小取秧面积为0.86平方厘米,**大为2.38平方厘米。一般情况下先固定横向送秧的档位,后用手柄改变纵向取秧量。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针对秧苗密度调整取秧量,以保证每穴合理的苗数。 91、插秧机的主离合器接上后,机器不行走,怎么办? 答:插秧机的主离合器合上后,机器不行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是主离合器拉线过松导致皮带打滑,或者是由于张紧皮带过度磨损松脱所致。应停机检查,调整拉线张紧度或更换皮带;(2)是株距换档手柄没有接上档位。应检查后重新挂档。 92、手扶步行式PF455S插秧机液压钢丝调整的要求是什么? 答:液压钢丝调整时有三个位置,分别为“上升”、“固定”、“下降”。调整过程中,液压手柄在“上升”位置时,液压泵阀应紧靠在“上升”的位置,即后边10毫米凸台;手柄在“固定”位置时,液压泵阀对应在两个10毫米凸台中间位置;在“下降”位置时,液压泵阀应对应在“下降”位置,即紧靠前边10毫米凸台。通常以“上升”、“下降”位置作为调整标准。如钢丝过紧则导致下降缓慢,且停机后有时会自动下降;如钢丝过松则导致难以上升或上升缓慢,且机身自动下降。 93、步行式PF455S插秧机转向离合器手柄调整的要求是什么? 答:转向离合器手柄间隙标准为0-1毫米,手柄起作用的握力在1.8公斤以内。为达到标准留隙,调整时应边拧紧转向离合器钢丝的调节螺栓,边进行调整。调整完毕后一定要拧紧锁母。 94、插秧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秧针、插植叉? 答:插秧机在长期作业时,秧针和插植叉会有弯曲或磨损现象。秧针和插植叉的间隙变大时栽插姿势恶化,有卡苗等现象,应随时检查,如有弯曲或磨损现象,应及时校正或者更换。 95、在调节插秧机纵取苗量调节杆时应注意什么? 答:以步行式插秧机PF455S为例,当纵向取苗量调节手柄放置在“标准”位置时,四个秧针对准取苗卡规,即从下数第二道线。当纵向取苗量调节手柄拨向“少”时,苗箱导轨相对秧针上升;纵向取苗量调节手柄拨向“多”时,苗箱下降,注意苗箱下降后,在**大取苗深度时秧针与苗箱不得碰擦。当有碰擦时,应松开孔板的两个螺钉,孔板移动到秧针与苗箱有>1毫米的间隙。 96、试述取苗卡规调整插秧机栽插部分的方法? 答:在插秧机的4个插植臂中,某个插植臂的穴株数出现多或者少的现象时,按下列要领用取苗卡规调节取苗量:(1)将插秧离合器手柄、主离合器手柄均拨到“断开”位置,将液压操作手柄拨到“下降”位置,然后熄灭发动机;(2)在导轨的取苗部位对准取苗卡规;(3)将变速杆拨至“中立”位置,插秧离合器手柄、主离合器手柄均拨到“连接”位置,然后缓慢地将反冲式起动器拉动到秧针前端,轻轻地对准取苗卡规为止;(4)调节中央部位2个插植臂时,松开紧固在插植臂摇动曲柄上的M10螺母后,在长孔内调节到相同的位置,调节后紧固螺母M10。左右外侧的插植臂是取苗基准,因此不能任意调节。 97、以步行式插秧机PF455S为例,试述插秧机苗移送支架上的3个销钉孔与纵向取苗量的调节关系? 答:3个销钉孔与纵向取苗量的调节关系见下表: 取苗量 纵取苗量调节杆 销钉孔 苗移送量 少 ①区间 1位置 8毫米 中 ②区间 2位置 11毫米 多 ③区间 3位置 17毫米 98、插秧机栽插深度的要求是什么? 答:插秧机的栽插深度按农艺生产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为“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插秧深度可通过改变插深调节手柄的位置来实现适宜的栽插深度。此外,部分插秧机还可通过换装浮板后部安装板孔位来调节。 99、插秧机工作时有没有安全装置?如何判断?采取什么措施? 答:插秧机上装有安全离合器,是插植部分受到过分力而切断动力的装置,从而保护机件不受损坏。发出“卡”、“卡”的声音,那就说明安全离合器在动作。这时应采取如下措施:(1)迅速切断主离合器手柄;(2)然后熄灭发动机;(3)确认取苗口与秧针间、插植臂与浮板间是否夹着石子,如果有及时清除;(4)秧针变形时,校直或者及时更换;(5)如秧门口没有卡滞现象,则要进一步在插植部查明故障原因;(6)通过拉动反冲式起动器,确认秧针是否旋转自如,排除故障后才能重新启动。 100、如发现秧针经常打断,而机器没有任何反应时,如何处理? 答:发现插秧机秧针经常打断,而机器没有任何反应,这说明安全离合器没有作用。应打开安全离合器罩,检查安全离合器不起作用的原因,予以排除。 |
发表于 @ 2008年12月15日 13:36: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