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百家讲坛>>
骑在铁牛背上的农业 宋丹辉 黄春英 |
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之所以连攀高峰,其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就是农业机械化。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一直是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其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已达30%以上。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使黑龙江省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黑龙江省农业也因此被誉为骑在铁牛背上的农业。
30
年“铁牛”增加了11倍
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突飞猛进。目前,全省农村农机总动力达到了2309万千瓦,主要农业机械原值161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6.5倍和16.9倍。大中型
拖拉机、配套农具、联合收获机等主要农机装备同比增长10.9倍、2.6倍、20.5倍,保有量分别达到33.2万台、38万台、2.05万台。
改革开放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初期,强烈的致富冲动使农民几乎来不及改善自己的衣食条件,就急切的把积累投入于农业机械化。在这段时期,黑龙江省所有的农业机械都由集体经营变成农民自主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释放。农机总动力、小型拖拉机和小型农具快速发展。到1990年,全省小型拖拉机达到34.37万台,完成计划的172%,平均每12个农户就有一台小型拖拉机。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全省耕、种、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1.5%、52.5%、13.8%。粮食生产由此得到了发展,改革初期,全省粮食总产为295.5亿斤, 1990年已发展到350亿斤。
从1990年到2000年这10年中,黑龙江省进入了农业机械更新的高峰期,大型农业机械数量逐年增长,形成了以大机整地、小机播种的作业分工。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战略目标。2000年全省农村农业机械总值达到92.15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318.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达到5.68万台,大中型配套农具达到11.39万台套。粮食总产则由1990年的350亿斤猛增到2000年的510亿斤。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国家各项农机扶持政策的落实,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保有量快速增长。2003年黑龙江省由省政府投入开始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购机补贴政策,2008年黑龙江省投入资金组建现代农业试点,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黑龙江省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共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216个,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11个;全省大马力拖拉机保有量迅速增加,农村80马力以上拖拉机已达到1.73万台。这都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粮食增产,全省粮食总产再上新台阶,由2000年的510亿斤提高到2008年的800多亿斤。
农机补贴 黑龙江省全国首开先河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由于土地分散,链轨拖拉机数量萎缩,无机村不断增多,农机失修率上升,拼机械、"一茬烂"等现象比较普遍。为此,从1990年开始,黑龙江省在全国首开先河,实行了大型拖拉机更新补贴政策,以政府投资引导鼓励农民更新大型农业机械,每年由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多的时候每年投入3000万元,作为大型农业机械更新资金,对农村集体机耕队进行投入。这项政策调动了各级政府、集体和农户对农机化基础建设的投入,全省当年更新了链轨拖拉机1795台、大中型配套农具8715台、
联合收割机379台。使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走出了低谷,迎来了春天。
1996年,为适应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需要,黑龙江省建立了以农民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的农机装备建设资金的筹措办法。集体和农民筹措资金的办法主要有大型农业机械折旧提存、集体积累和收入、群众自愿入股筹资等。当年通过这些办法共筹资23900万元,占当年总投资的86.9%。
另据统计,从2003到2007年的5年中,黑龙江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总额达到13亿元,其中国家和省(市、县、乡)级财政投入5.6亿元,占43.2%,农民和村集体自筹7.38亿元,占56.8%;农机作业合作社共投入资金8.31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3.89亿元,占46.8%;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3.9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7.7%。
此外,2007和2008年,省政府连续两年分别拿出7500万元对深松整地进行了补贴,有力推进了全省深松整地工作的开展。今年全省完成深松整地550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确保了黑龙江省农业抗灾夺丰收和可持续发展。
从此不再"犁后喘"
69岁的哈尔滨大用农机作业合作社经理金绍荣是位"老农机",谈起30年来田野中农机具的变迁,他十分感慨。他告诉记者,1978年以前,农民种地靠"三弯",就是弯钩犁、锄头和镰刀,那时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后,小型拖拉机数量大量增加,但配套农具却严重不足,所以农民只好用拖拉机牵引旧农具,人扶着犁跟在后面跑,这种现象被农民戏称为"犁后喘"。现在,种地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那些先进的大农机都是全自动的,操作者只要坐在驾驶室里按动电钮就行了。
黑龙江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春旱发生频率达80%,全省具有灌溉能力的耕地不足20%。因此加强深松整地,建立土壤水库,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回顾黑龙江省多年来整地的历程,大致经过了牛马犁、"小四轮"和大农机三个阶段。随着农机马力的加大,整地的深度也由10厘米、20厘米,发展到如今的40厘米。
金绍荣说,改革开放以前,农民都用五铧犁翻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仅有15马力的"小四轮"拖拉机整地,整地深度也只有10-15厘米,这使土地耕层逐年上移。又由于小四轮拖拉机反复辗压,日积月累使耕地形成一层又厚又硬的犁底层,导致地力逐年下降。现在一些先进的大马力联合整地机出现了,它一次就能完成灭茬、旋耕、深松、起垄、震压等5个工序,整地深度能达到35-40厘米,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缓解了土壤板结的问题,庄稼也长得更好了。
据了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黑龙江省的土壤耕作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省深松整地面积逐年扩大,已由2000年的2563万亩发展到今年的5500万亩,基本上翻了一番,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和抗旱、抗涝能力显著提高。
30年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得以迅猛发展,农机技术研究和推广也功不可没。据统计,近年来黑龙江省推广各类农机化新技术120多项,推广各类农机具130多万台(件),有43个农机技术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丰收计划奖,其中获省长特别奖3项。多年来,黑龙江省自行研发的深松耕法、悬挂式垄作七铧犁、平移式大型喷灌机、玉米精量播种机等成果,都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为黑龙江省的粮食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机合作推倒“场县”篱笆墙
2002年,黑龙江省农村和垦区开始本着资源共享、市场运行、互利双赢的原则,依托农场大型农业机械多、生产技术水平高、实力雄厚和地方服务市场大、劳动力充足、合作领域广阔的优势,探索实施场县共建、跨区作业。7年来,跨区作业的面积和领域逐年扩大。2002年,全省只有2个市(地)的8个县(市)和13个农场进行场县共建、跨区合作,今年,其已在全省全面展开,共完成跨区作业1771万亩。
早在2004年,嫩江县长福镇和嫩江农场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场县共建"。嫩江农场副场长贾国胜告诉记者,**初与农村合作时,因为农村的耕地多年未深松,特别硬,加上深松的面积小,农场的机车作业吃力,耗油量大,也挣不到钱,所以经常是派谁到农村"跨区作业",谁都不愿去,甚至有3名机手半路跑回农场的情况。近两年,由于农村利用大机械深松整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农场机车在农村的作业量猛增了50%。因此,今年农场平均一台农机的收入就增加了3万元,现在农机手都抢着到农村"跨区作业"。**近,嫩江县长福镇和嫩江农场这对"老朋友",又将"场县共建、跨区作业"向前推进了一步,两家又共同投资组建了3个股份制农机合作社。
据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场县共建、跨区作业开始的时候,双方合作只是在整地和收获作业的环节上。近两年,已扩展到整地、起垄、精播和收获等多项作业。合作已从大田作业扩展到新技术推广和种、管、收全程技术服务;从利用农场的剩余机械力量为农村服务,扩展到向农村传播农垦系统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大用农机化的先行者
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农机作业合作社是黑龙江省第一批组建的农机合作社,其以农业机械化为圆点,不断扩大发展半径,探索出一条“1+6”的致富之路”,即大型机械+土地转包+劳力转移+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保护性耕作+绿色食品产业。这被合作社成员生动的比喻为:一个轮子(指农机作业)踏步走,两个轮子(指土地转包)开步走,三个轮子(指产业化经营)跑步走,四个轮子(绿色食品加工销售)冲刺走。
2003年,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大用农机合作社在呼兰区沈八村成立。呼兰区是典型的杂粮产区,沈八村也不例外,地块小而分散,大农机在地里作业几乎无法“转身”。因此,合作社建社初期,大农机和小地块的矛盾十分突出,自然也谈不上经济效益。
在这种形势下,合作社决定突破单一的农机作业经营方式,实行土地规模经营。2005年,合作社和村里156户农户签订合同,转包经营农民土地1500亩。2006年发展到5130亩,今年已扩大到15000亩。目前,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已辐射到周边4个乡镇12个村。
如何在大片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钱?合作社看到了绿色食品这一商机,于是将经营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无公害玉米,并施上农家肥和生物肥。从整地、施肥、田间管理、收获、加工、销售,合作社完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程序组织生产,实行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种植。社员们说:“现在地好种,拖拉机一嘟嘟就种完了。”
沈八村有148户拥有农机,原来他们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力量单薄。合作社组建后,将全村有机户组织起来,建立协会,由合作社统一领导、统一供油、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并对他们优惠供油、免收维修费,这样就将村里分散的农机资源整合成强大的生产力,使小农机融合到了大农机里。村里的机械化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从种到收农田作业项目为17项,过去13项要由人工畜力完成,现在合作社经营的土地有15项实现了机械化。
如果合作社只在“地”里打转,让农机一年生产半年闲,合作社就只能维持生存,而无法发展壮大。为此,2005年,合作社决定将自己的发展范围再扩大一圈,利用强大的机械力量,延伸产业链条,开辟新的生产项目,发展产业化。
2005年,合作社利用周边富余的鸡粪、牛粪,配套建成有机生物复合肥厂,年生产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2.1万吨,全部用于合作社的绿色作物种植,一吨肥就节省成本500元钱;2006年,合作社配套建成粮食加工厂,将合作社种植的玉米进行深加工,外销到北京、大连等地,其效益是原粮的2.8倍;同年,合作社利用自产的林木,建成木材加工厂,发展林业生产;合作社还成立了工程队,积极参加村镇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今年合作社总收入可达1290万元,其中产业化收入1015万元,占78.7%,人均收入将达到4200元。(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 宋丹辉 记者 黄春英)
|
发表于 @ 2008年12月17日 10:4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