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刚好50岁的朱树德毕业于八一农垦大学,本科学历。1988年入党。2005年3月,走上八五二分公司第二管理区主任的岗位。
朱树德是老铁道兵的后代,土生土长在北大荒,面对管理区的现状,他感到自己肩上胆子的分量。他想:“既然党和人民赋予我这份责任,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为生我养我的这块黑土地、为培育我成长的父老乡亲办点实事”。
他上任的第一个春播生产就赶上了多年未遇的春涝,低温等严重自然灾害,春播期间接连降雨半个多月,总降雨量近90毫米。面对严峻的春播生产形势,他与班子及生产指挥部成员认真研究抗涝抢播战役的打法,并提出了春播任务不减、作业标准不降、完成农时不变的要求。春播中,与老天争时间,钻老天的空子,他还从周边地区联系播种机帮助管理区抗涝抢播。春播期间,他每天深入一线科学指挥,常常是天不亮就下地查看土壤墒情,到每个基层单位的作业地号看一看抢播情况,天黑才回来。春播**紧张时期,他发高烧,可是没在家休息一天,白天在生产一线指挥,晚上回来打点滴,始终和干部职工群众一道抗春涝、抢春播,不到20天,5万亩大田作物播种、7万亩水稻插秧全面完成,夺取了管理区抗涝抢播工作的全胜。这一年,在分公司组织的农业生产各阶段检查评比中,该管理区跨入了前三名的行列。当年,他被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评为“北大荒股份之星”,同年,又获得红兴隆分局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朱树德所在的第二管理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单位,拥有水田面积7万亩,是八五二分公司水田面积**大的管理区,水稻种植依靠蛤蚂通水库天然水灌溉。朱树德从1975年毕业后就从事农业技术管理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对于抓农业,他是得心应手。为提升管理区水稻生产水平,将先进的栽培技术运用到水稻生产各环境中,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上任三年来他积极抓好科技示范带、科技园区建设,建立了“万亩带、千亩田、百亩方”,辐射带动了管理区稻农依靠科学种田。他还积极引进水稻大棚暖床改造、超早育秧、钵育摆栽技术、秋摆盘技术。这几年,管理区水稻生产抓住了农时,生产标准大大提高了,水稻单产年年递增,每年秋收前,管理区近800栋水稻育秧大棚全部完成秋摆盘工作。2007年,管理区7万亩水稻平均单产600公斤,仅水稻一项每年就可创产值近7千万元。管理区第一作业站水稻户陈泽龙采用钵育摆栽技术种植的108亩水稻,经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专家实地测产,平均亩产达890公斤,创出了八五二分公司水稻攻关田单产历史**高记录。几年来,管理区的水稻田成为八五二分公司科技成果展示田、农户观摩学习的样板田。投资近60万元,管理区还在第一作业站标准化水稻育秧生产基地建起了一个国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化智能温湿系统监控站,监测系统可在室内对集中育秧场的每一栋大棚的需水力、气温、气湿等进行监控,使一站近百栋水稻育秧大棚实现了全自动化育秧管理。
2007年秋收后,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摆在了朱树德和第二管理区党政班子面前。当时水稻市场价格低、销售难。由于这一年生资涨幅较高,按当时每市斤0.7元左右的水稻价格销售,大部分农户都得赔钱。农户又面临着两节、还贷及来年的生产准备。当时,该管理区7万亩水稻所产4.2万多吨粮食全部压在晒场。为尽快将水稻销售出去,让农户的粮食尽可能的卖上高价,朱树德与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并与班子成员多方联系水稻销售渠道,与销售单位、售粮大户费尽口舌为农户销售的水稻提等、提价,使农户的水稻以每市斤0.75元以上的价格陆续销售出去,为农户增加了收入、减少了经济损失。当年,他还把分公司奖励管理区秋收生产先进单位的5000元奖金全部在春节期间慰问了贫困户。
第二管理区是水、旱两作单位,有5万亩旱田耕地面积。人们都知道,种地就得向科技、向管理要效益。接任管理区主任以来,他和班子成员细心研究、科学谋划和指挥,将成功的科技措施大力度推广应用到种植全过程,积极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垄间覆膜技术、大豆根瘤菌技术、南瓜覆膜、深施肥技术。并下大力气抓好土地黑色越冬工作。在他担任管理区主任的三年中,管理区耕地100%实现黑色越冬,垄作作物全部秋起大垄。2007年,管理区高产攻关玉米单产超过了800公斤,大豆单产超过了500斤大关。三年来,管理区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作物连续三年产量递增,单产超历史,实现了企业增收、农户增效。
从2005年至2007年,在朱树德担任管理区主任的三年多时间里,第二管理区人均收入从8000余元上升到1.25万元,社会总产值由1.3亿元提高到2.5亿元。2007年,他荣获红兴隆分局 “十佳公仆”、北大荒股份之星劳动模范标兵、总局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朱树德,一个北大荒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企业之星,深深地根植于这块黑土地,不做流星做恒星,为家乡的繁荣、企业的发展、百姓的安居乐业默默奉献着,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民为民的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