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百家讲坛>>
30年发展 农机科研硕果累累(二) 范云兵 范云涛 |
1986—1999年是我国农业机械科技发展的市场导向阶段。1987年,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等四部委《关于当前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报告》,给农业机械化指明了方向。在这期间,全国农机科研体制实行“稳住一头、开放一头”的体制改革方针,进行了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加速科研与经济一体化,取得了由生存到发展的巨大成就。农机科研也开发了一批以收获机械技术为代表的重要技术,使我国机收水平由1986年的3.4%提高到1999年的16.3%,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背负式小麦收割机开创先河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10余年的发展,我国小麦收割机械的发展趋势趋于明了、产品结构逐渐成熟。兴盛一时的半机械化小麦收割技术逐渐被
联合收割机所取代。而我国率先兴起的是具有独创性的小麦背负式联合收割机。
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不自带动力而是与
拖拉机配套使用,能有效提高拖拉机的利用率,且价格低廉,一般1-2年可收回成本,特别适合当时我国农民购买力低下的状况。正是因为这些优点,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成为当时推广**快、需求量**大的农业机械之一。从80年代中期第**台桂林-2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下线,到90年代末,我国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年产能力已达到1.5万台,保有量约4.5万台,与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数量基本持平。在此期间,我国小麦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的产品型号也不断丰富,能生产与18—65马力拖拉机配套的系列产品。
这一时期小麦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的代表机型除桂林-2外,还有上海向明机械厂的上海-Ⅱ,山西万荣晋华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的4LQ-2.0,保定庆丰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4LG-140等。
自走式小麦收割机主导跨区作业
上世纪80年代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的主体是从国外引进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但90年代中期小麦纵轴流脱粒分离技术取得突破后,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中小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成为主导机型。而这其中,新疆-2成了主导机型中的佼佼者,并以跨区作业方式推动了小麦生产全面机械化,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新疆联合收割机厂(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前身)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1986年共同研制新疆-2,1993年投产,1996—1997年在跨区作业过程中发展到顶峰。新疆-2联合收割机,采用双滚筒结构的切流轴流组合式脱粒分离装置,积木式部件设计,割幅2-3米,喂入量每秒2-3公斤,转弯半径3米,脱粒性能优于国外产品,体积小、重量轻,特别适宜我国单产高、作物收获时比较潮湿、难脱粒的状况,既可在大面积地块收割,也可在几分地的小地块中作业,又非常适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联合收割机作业频繁转移、频繁卸粮的特点,而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1/3-1/4。1998年产量达到1.3万台,保有量突破5万台,约占全国联合收割机总量的1/3。
机具配套水平提高
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
旋耕机使过去的先犁后耙两次单项作业变成旋耕一次完成,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旋耕机的基础上,我国90年代研究开发了集施肥、播种、深松、起垄、灭茬、秸秆粉碎还田的复式作业机具。1990年完成了配套于4、10、15马力等
手扶拖拉机的37种新产品,基本满足了国产手扶拖拉机合理配套的要求,是我国首次完成的手拖配套系列产品。经过部件试验、整机性能和生产试验,这些产品主要性能指标满足农艺要求,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1997年完成了旋耕、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旋耕、深松、起垄联合作业机、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旋耕机等13种新产品,机具主要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90年代初水平。
经过市场导向阶段10多年的开发,地膜覆盖机械化也从单项技术发展成为综合配套技术,初步形成了以地膜覆盖播种机械化技术为中心,以良种精选、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细整地、地膜覆盖、精少播种、废膜回收机械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产机械化组合配套体系。地膜覆盖播种机将膜床平整、开沟播种、种肥分施、镇压整形、地膜覆盖、滴灌、喷药作业组合,保证了播种铺膜的质量。(信息来源:2008年12月3日 中国农机化导报)
|
发表于 @ 2008年12月04日 10:2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