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边陲“第一村”红旗岭农场第一管理区
2008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红旗岭农场第一管理区从清洁庭院、清洁村庄、清洁街道、绿色城堡式的家园“三清一绿”;以建集中供热现代新型住宅、改厕、改圈、改厨“一建三改”和建设高标准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粮食晾晒存储场及提升现代生活水平的热网、电网、水网、宽带网、有线电视网入手。从实处着眼,从职工群众**愿意做的事情着手,开始“三清一绿”的“形象建设”、“一建三改”的“后院革命”和“两场五网”的打造“新生活”,将过去的“远看绿茵茵,近闻臭烘烘”, 杂乱不堪的旧宅土路,人畜混居的小山村,打造成了外来人员的和当地职工群众眼里的北方边陲“第一村”,实现了职工群众人居中环境和生活质量“山鸡”变“凤凰”的涅磐。现代生态家园建设,不仅给职工群众带来了思想上的“革新”和行为上的“求变”。而且对粪土乱堆,柴草乱放,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封建迷信、赌博现象等这些农村的“痼疾”,也被“三清一绿”、“一建三改”、“两场五网”的春风荡涤得了无踪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秀美的乡村风景随处可见。
“
三清一绿”“一改三建”与“后院革命”
有人说,看农村的文明水平,一看道路,二看住房。看农民的生活质量,一看厕所,二看灶台。
步行在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管理区红旗岭农场第一管理区的乡间“小路”上,水泥路通向一户户农家小院,院里干净整洁,偶闻鸡鸣牛哞而不见其影,崭新的民居、宽敞的街道、配套的设施,红瓦、彩墙、牌楼、雕塑掩映于鲜花绿树丛中,门前的空地上,花草飘香。既保留了这里原有的乡土气息,又融入了服务功能和设施齐全的现代建设风格。崭新的红瓦白墙的居民住宅,住宅门前铺装着彩砖及铁艺围栏和蓝瓦白墙的统一标准彩钢仓房,整齐划一地掩映在绿树花丛和草坪间……。
当记者走进第一管理区孙红伟的家中时,这位普通的农妇挽着裤腿,正在修整一新、宽敞明亮的厨房里做饭,她家的厨房跟城里人家一样,看不到一根柴火、一块煤。白瓷砖砌成的灶台上摆满了新鲜的蔬菜、肉蛋。灶台上方,两个排风扇“呼呼”地吸着油烟,孙红伟一边炒菜,一边与我们攀谈起来:以前我的厨房是一个“渣窝”和“杂草堆”,不成看相,开始“三清一绿”、“一建三改”后,现在进屋亮堂堂,房前屋后一个样。到农具场开车下地走出彩砖铺的院子就上水泥路,从家到地头走的都是水泥路,腿脚和车轱辘都不用粘泥,回来打开太阳能热水器,马上就能洗上热水澡,炒菜做饭也告别了油烟,连上厕所都不用再去室外,无论冬夏在洗手间就解决了,姐妹们在一起唠起来都说自己越来越象城里人了,生活真是彻底变了样。
坐在郭来福老人家新买的真皮沙发上,穿着毛衣的80岁郭来福老人用布满青筋的双手一边象抚摸小孙子脸蛋一样热呼呼的暖气片,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用上集中供热,我靠劈柴、烧豆秸取暖在泥草房里过了20多年,靠砸煤、掏炉灰烧炉子在简陋、窄巴的砖房里又提心吊胆地过了十几年,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使了,没想到集中供热热呼呼的暖气又来了,住进了这宽敞明亮要啥有啥跟城里楼房一样的新房,再也不怕中煤气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带劲,越活越有劲!成天没事干的我们几个老哥哥们,每天在花园式的村子里东转转西看看,怎么也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了……。”
陪同的工会主席毛玉成补充说:“管理区在新建和改建旧宅的同时,为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冬季取暖问题,新建了一座稻壳供热站,即解决了居民取暖问题又清洁卫生节约能源,减少了职工生活中的劳动量。还消除了煤气中毒这一重大安全隐患。”
“两场五网”与“新生活”
在第一管理区的新农村建设中,红旗岭农场还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向基层延伸,现代标准化的农具场、晒场的建设,满足了职工群众购进的大型机械的停放和维护,为粮食倍增后增收的粮食提供了安全的堆放场所。热网、电网、水网、宽带网、有线电视网“五网”向基层覆盖,让更多的职工群众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新环境改变了人们旧的生活习惯,新环境创造了现代垦区职工的新生活。
走进第一管理区书记周小燕的家,正在电脑前利用宽带上网查看粮食市场行情和股票信息的周小燕,一边熟练地敲击着键盘一边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说:“今年管理区不仅新建标准住宅14户;维修改造原有住房83户;新建统一标准彩钢仓房13栋;宅门前统一铺装了彩砖。新建了集中供热、污水提升站各一座。新建占地1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一处。修缮了晒场库房、化验室、警卫室。还新铺通信电缆900延长米,进户电缆100对;新铺有线电视线路、互联网宽带2840延长米;改造电力线路3000延长米;新铺自来水管道2200延长米、供热管道1750米;排水管线1760延长米。硬化管理区内道路8条。配套中心路两侧石砌排水沟1250延长米,安装路灯20盏。管理区内新栽绿化大苗10000株小苗2.7万株,绿篱1万延长米,新建绿地8000平方米……。”
忙完手里的活周小燕欠意地笑着说:“没办法,今年来咱管理区参观学习的人太多了,有些活就得挤时间干了。刚才是给老王查的他家有新装的宽带,电脑操作还不太熟练,找我帮忙查一下。”
说到新环境给村里人带来的新生活,周小燕更是打开了话匣子:老话说环境可以改变人。这之前我还真不信,但看到管理区“三清一绿”、“一建三改”和“两场五网”建设后职工群众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让我也改变了对这句老话的猜疑。
现在你在村里可以随处看到老人小孩和年轻人或在自己舒适的家里或在宽敞洁净的街道或在设施齐全的活动室聚在一起聊天、上网、下棋、读书看报、做游戏……一幅幅怡然自得的和谐人居图。今年靠科学种植和标准化作业,人均收入已突破16000元。职工群众在节日、休闲时节搭台唱戏、自娱自乐;没有了随处倒垃圾、随地吐痰、车辆乱停、粮食乱放、柴草乱堆和封建迷信、赌博现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蔚然成风;人们讲文明、讲礼貌、讲科学、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现在不论村里的人,还是外来的人在街上吐痰、丢垃圾,准有大爷大妈上前与你论理……。用管理区赵大爷的话说“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到村里变化这么大,老少爷们的衣食住行、和言谈举止都跟城里一样”。可让我说咱这比城里强,城里有的咱一步步都有了,但城里没有的咱自家园子里种植的、养殖的绿色食品,清新的空气和碧水蓝天城里怎么也赶不上咱们,我在咱管理区买房安家看好的就是这,今后不管儿女在城里咋发展我都不走了。
在种植大户三口之家杨俊强120平方米宽敞的新房里,提到管理区的社区化管理服务,高兴地说:好啊,这下不用打车,不用耽误工夫,服务中心直接把医疗费“报销”到家里来了!这不服务中心的小刘刚走。今年往新房搬迁时,我家正在收水稻没空,管理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知道后,就没用我插手,直接组织人跟我媳妇一天就搬完了。在咱管理区由党员和职工代表组成的社会管理服务队,大到生产发展、生老病死,小到吃穿住行、柴米油盐,只要职工涉及到公共服务都得到**大满足,实现了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提升了职工生活品质,让我们这些庄稼人也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前两天,听说农场**近又在“七点一线”旅游开发中将第一管理区列为其中的一个点,高兴的我媳妇跟我说话都客客气气的了,说是好日子刚开头要多练练礼貌用语,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妇委会正领着她们姐妹们学礼数呢,说要懂礼节知礼数以后别吓着来旅游的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