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市场观潮>>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产品销售的影响分析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 李卫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至2008年连续出台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从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将农机购置补贴上升为国家“两减免三补贴”重要的惠农支农政策,这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开辟了国家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新渠道。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引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空前热情。对农机产品的需求和结构调整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改变了我国农机具产品传统的销售态式,使得农机产品销售曲线与农户购机时间发生变化,使得农机产品需求的品种、结构随政策导向发生变化,使广大用户以及农机企业对国家补贴政策的依赖性更加强烈。足以看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产品的销售影响巨大。农机补贴政策对农机产品的销售有着怎样的影响关系呢?
一、2004年-2008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年深入,力度不断加大。
2004-2008年农机补贴政策情况见下表:
年份 |
补贴金额 |
补贴范围 |
补贴品种 |
补贴标准 |
补贴引导方向 |
实施效果 |
2004年 |
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7000万元,带动地方财政4亿元,引导农民投入资金20亿元。 |
在16个省区市的66个县以及农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
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所需“六机”,即拖拉机、深松机、免耕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收获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 |
中央财政资金按不超过机具单价的30%、**高补贴额不超过3万元。具体的补贴机具和补贴标准由各省(区、市)制定。 |
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和关键、急需的农机具。 |
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0万多台套。受益农户9万户。 |
2005年 |
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亿元补贴,引导农民投入资金50多亿元。 |
全国500个县(场)。 |
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粮食干燥机械等6大类18个品种的机具,山东、河北两省可将玉米收获机械纳入2005年中央补贴范围,开展试点工作。 |
同上。 |
以推进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提高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主要农作物的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 |
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近20万台。受益农户18万户。 |
2006年 |
中央财政投入资金6亿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农机补贴资金达11亿元,引导农民投入购机资金45亿元 |
全国1126个县(场)。 |
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粮食干燥机械等6大类19种。 |
同上。 |
|
购置农机具30多万台套受益农户28万户。 |
2007年 |
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配套投入13亿元,农民购机自筹投入约70亿元。 |
全国1716个县(场),覆盖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 |
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粮食干燥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等7大类24种,补贴的试点范围扩大到包括玉米收获机、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和花生收获机械。 |
同上。 |
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系村倾斜;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倾斜;适当提高血防区农机补贴比例;对丘陵山区和血防区农民购买手扶拖拉机、水田耕整机等中小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在干旱缺水地区,开始进行节水灌溉机具及设备补贴。 |
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60万台套,受益农户达56万多户。 |
2008年 |
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0亿元。 |
扩大到所有农牧业县(场)。 |
9大类33种,在此基础上,允许各省自行增加5种其它机具列入年度补贴目录,使用中央资金进行补贴。 |
一般类型农业机械单机补贴**高限额为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补贴限额提高到8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补贴限额提高到20万元。 |
|
|
从以上历年补贴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一是中央政府近年投入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呈现翻倍的增长,带动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机化的重视和投入增加;二是补贴范围不断扩大,由2004年仅有66个县,到2007年1716个县,2008年扩大到全国所有农业县(场);三是补贴产品种类不断扩大,由2004年的4类6种,到2007年7大类24种,2008年扩大到9大类33种,各省自行安排5种;四是补贴政策带动的广大农民的购机热潮高涨,享受补贴的机具和受益农户也成倍增长;五是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农民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及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化,提高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短的时间内,用**少的投入,振兴了整个农机行业,带动了全国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产品销售的影响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
数量 |
增减 |
数量 |
增减 |
数量 |
增减 |
数量 |
增减 |
数量 |
增减 |
|||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亿元) |
中央 |
0.7 |
100% |
3 |
328.6% |
6 |
100% |
20 |
233.3% |
40 |
100% |
|
地方 |
4 |
100% |
8 |
100% |
11 |
37.5% |
13 |
18.2% |
|
|
||
带动农民投入(亿元) |
20 |
|
50 |
150% |
45 |
-10% |
70 |
55.6% |
|
|
||
合计(亿元) |
24.7 |
|
61 |
147% |
62 |
1.6% |
103 |
66.1% |
|
|
||
购机数量(万台套) |
10 |
|
20 |
100% |
30 |
50% |
60 |
100% |
|
|
||
大中拖销量(万台)(60马力为分界) |
大轮拖 |
3.57 |
176.7% |
6.72 |
88.2% |
8.40 |
25% |
7.46 |
-11.2% |
|
|
|
中轮拖 |
5.85 |
31.5% |
8.64 |
47.7% |
11.62 |
34.5% |
13.26 |
14.1% |
|
|
||
合计 |
9.42 |
64.1% |
15.36 |
63% |
20.02 |
30.34 |
20.72 |
3.5% |
|
|
||
轮式小麦收获机销量(万台) |
1.5 |
-62% |
2.3 |
53% |
4.4 |
91.3% |
2.0 |
-54.5% |
|
|
||
国家通过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拉动了农机工业和农机服务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机补贴政策成为国家对农机产品适应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变化的调控手段。通过制定年度补贴目录这个关键环节上,选择对哪类产品实施补贴、分别补贴多大比例、补贴实施时间等因素来达到宏观调控引导的意图。
如针对农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前几年国家主要重点补贴大中型、高性能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促进了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具的增长。而对于由于跨区作业推动,小麦收割机的快速发展,保有量趋于合理。2006年7月,农业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决定对这类产品停止补贴,2007年小麦收割机销售市场出现54.5%的下滑。由于国家对水稻种植机械和玉米收获机的鼓励发展和政策倾斜,近年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见下图)。通过近年来国家补贴品种的不断扩大可以看出国家全面、均衡、协调、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的战略意图。
从大中轮拖的市场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2004年到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在大轮拖上,大轮拖出现了暴发式增长,中轮拖补贴力度小,增长不如大轮拖迅猛。而到2006年至2007年大轮拖保有量增加,作业收益大幅下降,国家扩大补贴范围,平抑大轮拖的大幅增长,2006年大轮拖增幅下降,至2007年下降11.2%。而中轮拖以其具有的优势,特别是许多省区把补贴范围扩大到25马力以上拖拉机及血防疫区和水田作业区中拖补贴力度加大,中轮拖保持了增长,但随着保有量的增加,增幅也有所下降。
通过以下的补贴资金与农机产品销量对比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享受补贴购机的农机总量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增加是逐年大幅增长。具体到个类农机品种,并非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增加而增加,而是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方向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大中轮拖与轮式小麦收获机产品销量没有随国家购置补贴资金额度的大幅增长而持续增长,其中大轮拖和小麦收获机在2006年高峰之后,2007年有较大下滑,中轮拖增幅由2006年的34%,下降到2007年的14%。应该说农机产品销售除受自身诸多市场因素外,受补贴政策的阶段性引导方向和各省区地方引导方向影响很大。
三、大中拖历年销售情况
我国大中轮拖行业自1994-2000年形成一个销售周期,波峰在1996年出现,2000年处于低潮。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市场拥有大量有待更新换代的产品和需求。自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国家重视农业的投入,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机械化需求的高涨,我国拖拉机市场开始进入复苏式增长阶段。2001年农民购买大中拖产品产出投入比高,收益相当可观,以至到2002年下半年大拖出现抢购风,加之全国各主要主机厂的产量较小,产品供不应求,跟风、非理性的购买行为增多,大中拖销售出现又一高潮。
如果按周期波动规律推算,在2005年之后应出现一个调整下滑的趋势,但由于国家在2004年以后连续的出台“一号文件”,在大力度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推动下,我国大中轮拖市场自2004年之后销售持续增长,自2005年后行业销售处于高位运行之中。随着大中轮拖保有量的增加,大中轮拖农户作业收益的大幅降低,国家运用补贴政策引导,扩大补贴范围和补贴品种,拉动农机产品均衡发展,平抑大轮拖的过度增长。大中拖的产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在政策效应与市场需求变化作用下,使大中拖需求增势趋缓。
四、影响大中轮拖销售的市场因素分析
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动力增长的需求。
从大中型拖拉机的保有量和与全国农机总动力发展以及我国综合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目标对比来看,大中轮拖保有量仍将呈现增长之势,说明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大中轮拖需求还有增长的要求。
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比较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百公顷耕地拥有大中拖6.6台,而我国仅有0.7台,发展空间很大。
二是更新需求。我国拖拉机生命周期大致为6~8年,目前大中拖保有量中有很多是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它的维修成本很高。随着跨区作业的推广和油料成本的提高,报废速度也会大大加快。
三是出口需求。2007年大中拖行业实现出口量28606台,同比增长29.6%,其中25-70马力中轮拖出口量21694台,同比增长10.2%。25-70马力的中轮拖占大中轮拖出口总量的75.8%。盐城金马、山东潍坊、马恒达的大中轮拖出口量占到其大中拖总销量的30%以上,福田重工、东风农机、清江拖大中轮拖出口量也在其大中拖总销量的20%左右。出口的产品大都以25-70马力的中轮拖为主。近年来众多拖拉机生产企业在国外市场中不断开拓,大中轮拖呈现销量增长之势。
四是由小型拖拉机向中、大型拖拉机升级发展的需求。
五是农机购置补贴的影响。近年来,农机市场对补贴的依赖程度日趋明显。农机销售市场呈现出不是随着农业生产的淡、旺季起伏变化,而是随着补贴操作的时间变化。项目销售所占比重不断扩大,这已成为企业近年展开市场竞争的焦点,2007年行业大轮拖产品项目销售占大轮拖市场的比重已经达到70%以上,中轮拖产品项目销售占中轮拖市场的比重也在50%左右。每台大中轮拖再加配套机具的补贴在30%的话,有1—3万元,农民得需要1到3年的辛苦劳作才能挣到,因此争取有补贴的农机销售也成为农民用户购机的优选,从而使市场零售量锐减。
六是大中轮拖作业收益的影响。由于大中轮拖保有量的增加,拖拉机用户经营区域的半径日渐缩小,加之近年柴油、化肥等物资价格的上涨,进一步使购机用户年收益减少,投资回报期延长,使潜在用户的购机积极性进一步受挫。
从大中轮拖的作业收益来看,据资料显示2000年50-70马力大轮拖平均年收益在每台3.92万元,销售高潮的2002年平均年收益在每台3.3万元,2007年平均年收益下降到每台8400元,对农民购机影响很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大中轮拖市场的销售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做发展趋势的判断。近年来大中轮拖在补贴政策支持下保持高位运行,目前受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农村劳动力和社会保有量等因素的影响,持续增长乏力,但是随着土地加速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大中轮拖潜在需求将逐步释放,前景依然看好。
五、对农机购置补贴的认识
从实践看,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通过公共财政介入,引导调控农机化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我国的农机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2004年开始实施补贴政策,国家采取抓住重点,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主要补贴对象优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所需“六机”,即拖拉机、深松机、免耕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收获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使这些机械需求出现了较大增长。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小麦收获机等增长很快,到2006年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拖拉机、小麦收获机市场近乎饱和,机手作业收益急剧下降,补贴已经出现补不下去的状况。一些地区开始将拖拉机、小麦收获机补贴资金悄悄转移到其它产品上。国家也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增加补贴种类和品种,2007年补贴品种达到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粮食干燥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等7大类24种,补贴的试点范围扩大到包括玉米收获机、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和花生收获机械。国家和地方的农机补贴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在南方,农机补贴政策进一步向水稻机械(插秧机、半喂入收获机)方向转移;在北方,玉米收获机补贴成为重点项目。其它的如花生、油菜、甘蔗等收获机械,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牧草收获机械、秸秆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粮食干燥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也都有成为众多省区选择特色农业发展的补贴重点。着力解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装备结构不合理、作业结构不平衡等不协调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一项政策。在国家总的引导方向上,各地也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引导的方向,而且国家和地方也会根据实现情况对引导方向发生改变。从补贴机具的种类和品种不断扩大上,给各省区更多的自主权,就可以看出国家引导方向的变化。生产企业应根据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变化,适应市场,抓住机遇,生产国家致力推广的先进适应的农业机械,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农业机械化刚刚进入中级阶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装备结构还不够合理,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的“三多三少”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机生产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还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今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领域将不断拓宽。将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机械化生产由粮食作物向经济、饲料作物拓展,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进军。农机产品向着不断增强先进性、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方向发展,农机具配套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逐步向高质量、高科技、高性能、低能耗、低排放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农机装备水平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结构优化转变,更加注重农机产品配套技术集成和资源综合利用。
企业需要充分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新趋势,在做好传统农机产品销售的同时,在新时期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引导的方向中,寻找商机,图谋新的发展。
发表于 @ 2008年06月15日 21:09:00 |点击数(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