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企业产品>>
注重技改研发
山东临工桥箱期待新一轮增长
“山东临沂临工汽车桥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工桥箱)2007年各类变速箱产量突破25万台,销售收入达到4.2亿元。”临工桥箱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荆建新日前在该公司召开的2008年商务年会上发布了这一消息。此次年会在蒙山脚下的山东省临沂市召开,参会者是临工桥箱的近400家经销商和供应商代表。
“2007年我们轻卡变速箱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30%。”临工桥箱副总经理张志东向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该企业1988年开始生产汽车变速箱;1998年与山东临工集团进行重组并随之上市;2000年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突破,产能开始迅速扩张;2003年产量首次达到20万台,其后每年产量均稳步增长,社会保有量已达150万台。经过几年的发展,临工桥箱已成为集开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汽车变速箱专营公司,产品涉及轻卡、农机和工程机械三大行业,成为北汽福田、东风、徐工、山推、龙工、福田雷沃等知名企业的稳定供应商。
“供不应求!”临工桥箱销售经理朱少强在与中国工业报记者谈话的短短几分钟里,手机多次响起,均是企业催其发货的电话,以至于会议刚刚开到一半,朱少强便不得不匆匆赶回公司处理相关事宜。他告诉记者:“目前临工桥箱每天开足马力,可以出厂1000台变速器,但现在每天的需求至少是1500台。”
快速发展缘于改制重组
记者在临工桥箱公司了解到,该企业曾是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那种国有小型通用机械厂,毫无知名度可言。然而,就在**近的几年里,该公司迅速成为我国齿轮行业的一个亮点。
“如果不是当初利用上市公司的优势来打品牌,今天谁也不会知道在山东平邑还有个年产20多万台变速箱的企业。”荆建新表示,究其根本,企业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当初的改制重组。1998年该公司与临沂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合资,成为临工集团的子公司。临工集团为其注资1600万元,用于改造生产和检测设备。通过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许这就是该公司自2000年以后迎来“井喷”的关键所在。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下一步,临工桥箱公司与福田雷沃重工的合作或许将会为其带来新一轮的爆发。
“2000~2003年是公司快速发展的阶段;2004~2007年是公司在20万台的基础上夯实管理,完成二次创业的准备阶段;2008~2010年是公司的再次腾飞阶段,预计2008年产销量将超过30万台,2009年达到35万台左右,到2010年年销量将达到40万台,收入将突破10亿元。”张志东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汽车类产品、农业装备产品以及工程机械配套产品将成为企业未来的三大支柱产业。
竞争优势在于产品开发
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齿轮行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普遍不强,产品开发型企业很少,生产维持型企业居多,更没有像国外那样超前研发产品,一些产品如自动变速箱,产业化进展并不太顺利。
面对这一现状,荆建新表示,“我们跟其他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的区别有几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开发力度大;二是对所有产品开发和质量方面的事情,我全都亲自过问,从而提高了企业运作效率;三是公司建立了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我们拥有16个系列产品的独立研发能力,而且公司每年都在改造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一种产品成熟之后,就做出变型产品,因此形成了从开发到生产的完善体系,并有4种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张志东还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临工桥箱公司对市场敏锐的感悟力也是其竞争优势之一。“近两年,公司领导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非常成功。”当然,临工桥箱“踏实勤奋、肯吃苦”的企业文化以及当地政府的巨大支持也是促其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降低成本应对材料涨价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原材料价格猛涨,尤其是能源、钢材类商品涨价**为抢眼。2月26日,宝钢正式宣布将大幅上调第二季度钢价。这样强劲的势头必然引发“多米诺”效应。
“今后的售价已无法期待会持续提高,市场早已变成了买方市场,但没有了利益就无法生存下去,惟一的解决之道就是降低成本,而原材料的价格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我们只能排除浪费”。张志东告诉记者,为应对原材料涨价,临工桥箱积极采取多项措施。首先,作为中间配套生产企业,他们与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的供货商以及下游主机生产商和经销商,三方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分担原材料涨价带来的风险。其次,加强内部管理,力争节约材料、减少浪费,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通过降低成本,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就会增强,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供了机会。
他还告诉记者,公司进行了质量成本分析工作,其目的在于:第一,用货币的语言将质量问题量化,看到质量损失的具体金额;第二,对企业进行持续改进;第三,找到顾客抱怨的主要原因,提高顾客满意度;第四,对企业内部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量化评价;第五,不断优化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第六,不断降低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张志东感叹到:“工作要由人来做,质量管理也要由人来进行,生产次品就是浪费。彻底地排除浪费,就会降低成本。
——摘自3月25日《中国工业报》
发表于 @ 2008年06月16日 19:2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