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产业研究>>
(推荐)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业机械化
陕西省农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玺贤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快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支农惠农政策之一的农机具补贴政策,使我省农机化事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农机装备总量和结构、农机作业水平、农机服务能力、农机产品质量、农机经营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影响和制约农机化发展的装备总量低、结构不合理、作业瓶颈制约、服务功能弱、投入不足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陕西实际,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先进设备替代人力的手工劳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使用机械化作业,既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又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它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建设新农村的引擎,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而浩繁的伟大工程,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必须着眼长远抓当前。应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关心、**直接、**现实的问题入手,确定农机化的工作方向和切入点,做到把握大局抓重点,立足实际抓关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1、抢抓新机遇,增加农机装备总量和优化结构。当前,正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好机遇期,应该抢抓机遇,在实现农机装备总量增加的同时,全面推进农机结构调整优化。一方面是利用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投入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使农机总量和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另一方面是调整农机作业结构,不断拓宽农机的作业范围。一是要继续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特别是要专攻玉米收获、水稻机收和插秧机械化,突破机械化作业的瓶颈制约,同时要向其他作业环节延伸。二是要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重点发展果园耕作、植保;设施农业耕作、栽植、节水、温控、卷帘;洋芋种植、收获和初加工;茶叶采摘、修剪和加工等机械化。引进示范推广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三是要发展畜牧业系列机械。重点是牧草种植、收获和农作物秸秆加工饲草机械,以及其它牧业和挤奶机械。四是要结合我省陕北、陕南和渭北盆地、山地、丘陵等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研制和推广小型多功能新机具。第三,要加快农机技术和机具创新。引进和推广应用精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发展精准农业,推广精量施肥播种、免耕播种、化肥深施、旱作节水、高效植保等机械与设备;发展农机复式作业技术,推行标准化作业;开发生产和推广低能耗农业机械,发展节能、高效、环保型农业机械,采取措施更新淘汰老旧农机等。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增加农机装备总量,实现农机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做出贡献。
2、健全农机体系,提高农机管理推广能力和水平。健全的农机体系,是实现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组织保障。要加强农机管理职能,从宏观调控、市场监督、信息服务、作业组织等公共服务方面提高管理水平。要走以农机推广体系为核心,国办民办多种形式并举的路子。国办以推广体系为核心,建立健全农机培训、监理、鉴定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保障体系;民办以推广体系为核心,建立农机大户、新科技示范户、农机专业协会和其它中介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辅助体系。将各种类型的作业队和有机户有效地组织起来,以服务为宗旨,形成强大的技术服务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管理机制。
3、 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协调共同发展。按照我省区域不同特点,找准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确定农机化主推技术和重点,采取重点突破,实现协调发展。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玉米收获、水稻插栽收获、园艺作业、饲草(料)加工、农用航空和果园、茶叶、薯类生产等农机化新技术,并组装配套,形成规模,实现总量的扩张,提高新技术的市场占有率和作业能力。并逐步引进和推广卫星定位技术和精细农业技术等,要向农机高新技术迈进。培育良好的农机发展新技术创新机制和农机科研攻关机制,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针对陕西的自然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地域的农机化新技术体系,在渭北、陕北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秸秆饲草加工、薯类生产、果园作业、植树种草与园艺作业技术;在关中重点推广精量播种、秸秆还田、设施农业、饲草加工、玉米联合收获与农用航空技术;在陕南重点推广小麦机旋播、旱地沟播、水稻插栽和收获以及茶叶生产、山地作业机械化技术。
特别是要分区域重点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在省政府确定的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实施区,大力推广以农作物秸秆饲草加工、粉碎还田、覆盖还田为主要内容的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和“面上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以板块推进为重点与面上点状示范相结合,整体推进提高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小区,发展饲草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扩大秸秆饲草加工和秸秆还田规模,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农村秸秆废弃物的堆积,改善村容村貌,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渭北和陕北适宜地区,重点实施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生态建设。巩固已建立的部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不断扩大农作物秸秆覆盖、机械深松、免耕播种、化学(机械)除草及病虫害防治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发挥好该技术的保水、保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4、拓宽作业领域,提升农机械化作业水平。重点围绕春耕春播、“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季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和果业畜牧业两大支柱产业,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对机械化的需求,提高耕(深松)、播、收关键生产环节和陕西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农业工具带来的文明成果。继续扩大小麦跨区机收的规模和范围,推动小麦、玉米机播、水稻机收和秸秆还田跨区作业,突破发展玉米机收、水稻插秧、油菜收获、薯类种植与收获等作业“瓶颈”,做好农机供油、配件、维修和作业信息等服务,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5、创新服务机制,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机化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发展道路。一是在继续完善以跨区规模机收为重点的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完备的规模机播、规模机耕等系列的农机作业服务市场,逐步探索和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农机运输市场。二是要积极培育和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的作用,提升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三是要不断完善农机销售市场,推进农机产业化经营上规模。农机销售大市场已经成为连接生产厂家、经销商与农机使用者的中介服务组织,形成了环环紧扣的农机产业链。在直接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促进了农机企业的生产和农机企业技术含量的增加,使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农机大市场的建设步伐,促使以农机销售大市场为纽带的农机产业化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四是要维护农机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依据农业部《农机维修生产管理规定》依法开展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重点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为突破口,做好农机维修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技术等级审定工作,促进农机维修质量提高。在农机服务的各个领域中,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的政府职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更大范围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农机服务新市场。
6、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围绕国家出台的农业、农机法规和《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逐步出台农业机械作业市场和作业质量监督管理、农业机械维修网点建设监督管理、农机科技成果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以便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机管理法规体系,使农机各项管理工作全面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加强农机监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农机安全检查、安全设施建设和制度的建立,层级落实农机安全责任制,创建农机“安全村”,构建农机安全长效机制。继续抓好农机产品推广鉴定、产品质量市场监督、质量跟踪调查等工作,为农民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农机产品;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提高农机维修质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农机监理机构与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机构要进入市场,依法监督,为农业机械提供了安全与技术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7、强化科技教育,提高农机队伍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机行业精神修养和锻炼,强化行业职工学历教育,狠抓农机干部特别是农机行政执法干部的业务素质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农机职业教育,推进“绿色证书”制度;搞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机手的技术素质和服务、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优化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培养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环。新型农民必须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化、职业化农民。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市、县农机化学校、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的培训资源和技术优势这一平台,积极开展农民农机化技术培训,强化农机职业技能教育,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孵化”知识型致富农村能人。
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特别是农业、农机部门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更扎实的努力,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新的突破。
发表于 @ 2008年06月18日 08:4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