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管理经纬>>
(推荐)
亿万富翁对人的启迪
东南亚山区蕴藏着一种特殊的玉石翡翠。这些石头从外观看都很类似,很难判断里面是否是真正的翡翠。正因如此,许多怀揣发财梦的人到这里来冒险。
据统计,缅甸翡翠毛料年产量不到1万吨,但高档翡翠毛料占的比例尚不足万分之一,中档翡翠毛料也占不足5%。中、下档翡翠毛料占到95%以上。没有人能知道,在数吨的翡翠原石中究竟含有多少高档翡翠。在翡翠交易市场上大多为翡翠原石,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一种仪器能穿透皮壳,看清块体内部翡翠的优劣。因此,在交易中人们只能靠经验和运气来判断,于是就有了“赌石”的概念,衍生出了赌石这一特殊的交易手段。
我们都听过“和氏璧”的故事。相传在2000年前的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他发现了一块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楚国的两位国君却皆不识宝,反而认为卞和是骗子,先后砍去了他的左右腿。后来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上哭了三天三夜,被楚文王知道了,他派人拿来了璞玉并请玉工剖开了它。结果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的宝玉,为了纪念卞和,便将之命名为“和氏璧”。要知道,“神仙难断寸玉”,从外表看,璞玉就与普通石头无异,惟有切割剖开才能知道里头到底有没有玉。
沿袭千年的赌石交易,诞生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讲述了一段段赌石传奇。外人称赌石为“疯子”生意:“疯子买、疯子卖、另一个疯子在等待。”可以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一行当的真实状态。在赌石圈里,赔了老本或赚了大钱的例子都是数不胜数。如成功的例子是得到灵通翠钻的马崇仁老先生,他在2004年缅甸的翡翠拍卖会上独具慧眼,果断地拍下了一块产自帕敢的翡翠原石,回国后精心取材,做出4只完美无瑕、艳绿全色的极品手镯,总价值在1000万美元以上。
但更多的还是失败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珠宝商潘某在滇缅边境以1万元买了一块40公斤重的玉石毛料,谁知道从中剖开后,两边都是白花花的,再切开其中一块,仍是没有,气愤之余,将剩下的半块毛料丢之屋角不再理会。半年之后,潘某的一位老客户香港珠宝商周某来到潘家,看中了屋角的那半块毛料,一番商议后,潘某以2万元将之转让给了周某。周某当面将毛料切开,除原切面处有2厘米厚的白杆外,其余的内瓤全是碧绿通透的上等翡翠,这半边翡翠至少价值2000万元。两人一喜一悲,全都目瞪口呆。潘某执著的梦想在屋子的角落蹲了半年之后,就这样与自己擦肩而过。让潘某感到幸运的是,他还没有亏本。下面的例子就更令人深省了:腾冲曾经有个崔姓买家看中一块标价800万元的石头,钱不够,就把自己的房子、饭店、存款全都抵押上去,亲眼看着工匠切下第一刀,没有,再切一刀,还是没有,**后全部切了也都是石头,当场发疯。
在赌石的背后,是大悲大喜的交替。有人一夜暴富,有人顿时倾家荡产。赌石注定是一场豪门盛宴,赌命运,赌手气,赌财富。一些自诩为行家的鉴宝者花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买的“玉石”十有八九都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他们毫不退缩,依然“勇敢”地下着“赌注”,要知道只要下准一次注,不仅能翻本还能大赚一把,因为一块纯正的翡翠至少值几百万元。
于是有人认为在商场也是如此,认为要敢于冒险,冒的风险越大,很可能赚的钱越多。于是很多人把赚钱比喻成“玩的就是心跳”,比的就是胆量,赚的就是风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成功的人和企业不多,能够百战百胜的人更少,能够长久经营的企业更少。经营企业显然不能有这种赌徒心理。那么,如何才能走一条稳步发展的路呢?
在赌石行业,有一个名叫克里斯蒂的珠宝商,他的经历看似平凡,却因为“赌石”成了亿万富翁,他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深思、学习与借鉴。
过去在“赌石”这个行业有一个“潜规则”:打开过的石头是不值钱的。也就是说,你只能从外观来赌真假,才够刺激,才能发横财。克里斯蒂却在一片混乱中看到了打开过的石头中也有商机。于是他只买打开过的石头。克里斯蒂四处搜索信息,只要知道谁手中有锯开过的纯正翡翠,就会第**时间赶到与之谈判。玉石拥有者往往有一种心理:凡给现金就会急于出手,而克里斯蒂总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买到的是打开过的玉石,证明有玉的,是可用的,可以再加工的,虽然这本身价格昂贵,但可以通过转卖,稳稳获取差价,甚至可以是成倍的利润。这样他所投出去的钱都是稳赚不赔的,他也总是乐此不疲,总是买打开过的看到里面有玉的石头。经过他一次又一次地转手后赢得差价,几年下来,竟成为亿万富翁。
克里斯蒂并不是一位冒险家,他稳稳当当地买真货,老老实实地赚差价。这是一个新的、科学的、更加可靠的、必然成功的理念:只选对的。减少赌的心理,降低暴富的想法,只做十拿九稳的生意,每次都赚钱,哪怕赚得不多。可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利滚利,也能成为亿万富翁。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3日 14:17: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