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 |
北国长歌动地诗 ——记原东北农垦总局局长王正林 穗平 漫天飞雪,北风嗖嗖,大烟炮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让人热血沸腾的季节里,一位刚 过而立之年的高大汉子,身穿从豫皖苏区带来的灰布大衣,打着绑腿,急匆匆地走在三江平 原的一架山梁上。“砰!”他一斧子砍倒一棵朽树:“嘿,场部就建在这里了,这可是块风水 宝地噢!”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水,随行的踏荒人员都会心地笑了。大家明白,他这一斧子之后 ,这里将发生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1954年底,原东北农垦总局局长王正林奉命前来 创建友谊农场时留下的一个历史镜头。当时,他是吉林省农业厅副厅长,正值青春豪华的年 龄,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可是,刚刚诞生未久的共和国,正需要粮食,需要开发和建设, 他自感责无旁贷,因此,他主动请缨,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舒适温暖的家庭,来到了遥远 的北国边陲。从此,他的生命之根,便牢牢地扎在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了。 王正林,1919年1月出生在河北省赵县西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酷爱农业,边读书边 参加劳动。他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193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国统区 搞农村工作,任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随后,便长期转战于华中华东抗日根据地。建国初期 ,曾任桦川县委书记,继之,担任吉林省农业厅副厅长。一步一个台阶,很快跨进了高层的 领导序列。这时,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第**个国营大型机械谷物农场——友谊农场,并任命 王正林为副场长兼农业总技师。自幼闻惯了泥土气息的王正林,高兴得几宿没睡好觉,收拾 起行装就走马上任了。 友谊农场地处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地区。当时,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原始大荒原,荆棘 丛生,沼泽遍地,渺无人烟,野兽出没,条件极其艰苦。可是王正林感到,越是艰苦越有干 头,苦中有甜,甜中有乐。建农场,头等大事就是开荒,王正林担任开荒前线总指挥。他和 群众一起,头顶蓝天,脚踏荒原,顶风冒雨,摸爬滚打,没日没夜地干。7月,正是开荒的好 季节,这天早晨,王正林早早地来到开荒点,只见一台机车停在那里,他走上前去才发现, 驾驶员趴在方向盘上睡着了,他太累了。王正林抬脚钻进了驾驶楼,亲自驾车开起荒来。这 是一块低洼地,大犁堵得厉害,王正林只好开一会儿,再下去抠犁。他和这名驾驶员边开边 抠,连续干了10多个小时,弄得满身污泥。蚊子、小咬、瞎虻联合进攻,赶走一层又来一层 ,往脸上一拍,满把是血……就这样,王正林带领垦荒队足足干了两年多,开垦荒地40万亩 ,超额完成10 万亩。一晃,王正林在友谊农场干了6年,从来不知道节假日是啥滋味。他的 夫人肖寒至今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仍是激动不已,她说:“正林啊,干起工作来什么都忘了。 那时,孩子们都在外地上学,放假回来,她们很想见到爸爸。夜里,等啊等啊,直到进入梦 乡,还是没能听到爸爸的声音;早晨醒来,只见一双刚刚换下来的农田鞋,湿漉漉地摆在床 下,可是爸爸早走了。” 平时,王正林除了开会、写材料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生产队的开荒点、跑地号。 用“每一寸土地都洒下过他的汗水”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他对全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 ,作物茬口,栽培措施,产量多少,都了如指掌。在同生产队长讨论生产计划时,他随口就 能说出每个生产队,每块地号去年种的啥,前年种的啥,今年该种啥。群众对他工作作风的 深入十分钦佩。 1959年,王正林调任合江农垦局副局长。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后,他又晋升为局长 。他的职务变了,可他的本色不变。他规定,机关干部每年下基层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 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总是率先垂范。他每年下基层的时间在一半以上。有时,因外出开 会或有别的任务,他总是见缝插针把耽误的时间补上。有时一个农场一次跑不完,他就这次 跑这一片,下次再跑另一片,分批把这个农场所有生产队全跑个遍。他下基层,来去从不要 人接送,也不要人陪吃陪喝。下去后,他白天跑地号,晚上找同志谈心,或开座谈会,经常 工作到深夜,有时睡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有时住职工宿舍,睡在夜班工人的被窝。在基层, 他常跟工人们一起劳动,翻粮,灌袋,码垛,锄草,排水……赶上啥干啥,别人几根垅,他 也几根垅,哈下腰来实打实地干。大家都劝他少干点,他只是笑着点点头,手里的活,该咋 干还咋干。 北大荒的事业,是开拓者、奋斗者的事业。积40多年开发建设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 是如何办好中国式的国营农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正林以忘我的精神,不断探索,锐意 进取。他始终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边实践,边总结,调查研究,因势利导,推动生产建设 的不断发展。60年代初,许多农场都根据苏联办场模式,只重视春种秋收,而忽视经营管理 和农田基本建设。其结果是灾害严重,减产减收,连年亏损。针对这种情况,王正林在基层 连续跑了大半年,终于总结探索出一整套经营管理措施和经验。这是解放生产力的一次重大 突破,受到了农垦部的肯定和表扬。后来,党中央在下发关于加强农场建设的“五条”、“ 十六条”文件中,充分吸收和推广了这些经验。当时,国家刚刚渡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 期,垦区也面临着一个尽快恢复和发展的问题。对此,王正林高瞻远瞩,胸有成竹,经过实 地考察和论证,及时提出了武装100个机械化生产队的方案。这个方案实施的结果,收效显著 ,大大推动了垦区发展的进程。这个时期,黑龙江垦区无论在经营管理、机械装备,还是科 学种田,畜牧生产,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人们都十分钦佩这个领 导人的非凡气度和宏观指挥能力。群众高兴地把这个时期称作北大荒的黄金时代。 王正林为垦区事业的发展真是操尽了心。无论是大事小事,他都时时挂在心上。北大荒 现在拥有15条肉鸡生产线,几十个养鸡场,年生产肉鸡1000多万只。每当人们吃上美味可口 的鸡蛋和香喷喷的鸡肉时,许多人都会想起“一筐种蛋的故事”。那是60年代初的一天清早 ,有人叫友谊农场孵化室的门。值班人员打开门一看,原来是王正林场长,只见他风尘扑扑 ,满脸倦色,手里拎个大筐,大家都愣住了。王正林笑呵呵地说:“这可是宝贝,你们要好 好把它繁殖起来,让北大荒人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蛋和鸡啊!”大家打开筐一看,原来是一筐白 花花的种蛋。前几天王正林到北京去开会,听说北京一家养鸡场新引进一批“大骨鸡”优良 品种,既可以产蛋,又可以肉食,蛋和肉都很鲜美。会议刚散,王正林就跑到这家养鸡场, 软磨硬泡地买来100枚种蛋。今天刚下火车,他就把种蛋送到了孵化站。人们听说这件事,都 很受感动。 王正林是中共八大代表,1965年到中南海汇报工作时,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 接见,之后还曾两次出国访问苏联,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体察民情 ,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60年代初,东北农垦总局刚刚成立不久, 牡丹江局普遍发生了小麦赤霉病,加工成的面粉人吃了会中毒,人称头疼面。身为副局长的 王正林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立刻带人前去调查处理,当场决定,从合江局调运小麦和面 粉,保正了职工群众的身体健康。平时,王正林工作日理万机,然而,他对群众的关怀却无 微不至。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基层领导,普通群众,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啥的,他都挂在心 上。总局机关有一名干部,结婚多年没生孩子,他利用外出的机会帮助买来了药物;三年困 难时期,有一位干部患上了肝炎,他从家里拿来白糖送去。有一次,一名文革中被打下去“ 改造”的同志回机关办事,王正林特意把他找到家里吃早饭。这位同志一进屋,只见他家的 早饭十分简单,但却分成两样:两碗玉米面粥,一碟馒头,另一样是一碟烤面包片,一碗麦 片粥,中间放两碟小咸菜。王正林招呼这位同志在那份“洋气”一点的食物前就座,这位同 志见状,说:“都不是外人,何必整两样呢?”王正林的回答简直把这位同志给惊呆了:“ 你不是有胃病吗?这份饭是健胃的,你可要多吃点噢!”身为一局之长,日理万机,体贴群众 如此之深,实在让人感动。 王正林心中时时刻刻想着群众,可是他从来不关心自己。他刚来友谊农场时,爱人肖寒 到中央党校学习,他只好把4个女儿都送到哈尔滨,两个住小学校,两个住幼儿园。当时孩子 们都还很小,生活上不能照料自己,不到半年就病倒了两个,一个住进学校病号室,一个住 进传染病院。当时正是开荒较劲的时候,王正林整天在田间转,竟一次也没能去看望孩子。 他早把满腔的爱溶进了北大荒的农垦事业,早就立志献身于这块黑土地了。在农场远景规划 中,他专门劈出一块坟茔地,并号召大家死后要埋在自己亲手开发的这块土地上,他带头写 了保证书。 王正林的心比金子还纯洁,他高风亮节,严以律己,从不以权谋私,这在群众中是有口 皆碑的。至今这里还广泛流传着“一条马哈鱼”、“半碗野鸡肉”等有关王正林廉洁奉公的 故事。平时,王正林对家人和亲属要求极严,不许收受别人送来的礼物,不许以他的名义办 个人的事,也不许坐公家的小车,即使顺路搭乘他也不让。他是处处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着 党的光辉形象。1958年,王正林的妻妹东北农学院毕业了,请求姐夫帮助分配到农场来工作 ,可是他怎么也不同意。**后妻妹只好被分配到西藏去。因为不适应那里的高原气候,结果 病死在那里了。1971年,王正林和爱人身体都不太好,家中有个7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料 ,爱人打算把下乡的三女儿调回来,可是王正林却说:“三女儿是知青,把她调回来会影响 其他青年安心边疆建设的……” 由于工作的劳累,“文化大革命”的摧残,王正林过早地失去了健康,患上了脑血栓等 多种疾病。1969年秋,他被调到省革委生产指挥部当副主任。1976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 销,省农场总局成立。王正林看到经过十年动乱,垦区各项工作百废待兴的状况,他主动请 求回垦区工作,决心同大家一起重新干一番事业。省革委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便任命他担任 农场总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这时,农场总局的工作更是头绪纷繁:生产要恢复,政策要 落实,规章制度要建立……面对这种情况,他心急如焚,恨不能一人顶三个人干。下农场, 跑地号,搞调查……有时,他的病情加重了,他只好躺在病床上,照样召开会议或者找同志 谈工作。有一次,他为了急于搞清一个问题,他不顾医生和同志们的劝阻,拔下输液的针头 ,带着一提包针管、药瓶就下场去了,边调查研究,边点滴输液。整整在基层蹲了一个月, 召开了28次座谈会,个别谈话53人次,这就是一个脑血栓晚期病人的工作量。此后,他的病 情日益恶化。为了照顾他的身体,1980年,组织上安排他到广州去医治疗养。到那里不久, 王正林便感到,这次来真是不虚此行。因为他发现,南方改革的热潮风起云涌,到处都在办 “农工商联合企业”。这个新兴的事物深深地吸引着他,于是,他迈出疗养院的大门,开始 了富有时代意义的考察。他参观了养鸡场、奶牛场、食品加工厂、门市部……考察完广州考 察上海,离开上海又奔长春,一路颠簸,一路辛劳,记笔记,写调查,起草报告。没有火车 坐汽车,没有卧铺坐硬板,待日夜兼程,风尘朴朴赶回农场总局时,一份长篇考察报告递交 给了党委。可是他却昏倒在办公桌前,手里还握着笔……从此,他再也没有起来,1980年9月 26日便与世长辞了,终年61岁。 他就这样急匆匆地走了,甚至未来得急说句道别的话,便走向永恒的记忆。这一天,群 峰肃立,万木低垂,江河暗泣……送行的队伍,蜿蜒迭宕,离情依依。1990年他十周年忌日 的前夕,一些敬仰日深者首先发起倡导,于是应者云集,为他建起一座纪念碑。碑体不高, 但却巍然挺立,碑围不阔,但却牵系着千千万万垦荒战士的心,宛若一首诗,长歌于北国大 地。 拼音:wangzhenglin 姓名:王正林 序号:0007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19:30: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