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 |
从鹤山到密山 ——记原铁道兵农垦局副局长向俊选 楼芹 向俊选调任铁道兵农垦局副局长的时候,怀着美好的憧憬,充满必胜的信念。 从鹤山到密山,同在一片黑土地上,却向南跨越了三个纬度。完达山上郁郁葱葱的森林 ,山南山北广袤无垠的荒原,是农垦战士驰骋的好疆场。 向俊选的自信力来自他几年来在农垦战线上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 1949年末,他率领“解放三团”来到桦南筹建孟家岗农场时,地无一垄,房无一间。一 开始也没有机械,硬是靠一双手一把镐创业。经过一年苦战,开垦出万亩耕地,全部种上粮 食。1950年末,全团住进了自己盖的新房,吃上了自己生产、加工的粮食,还开办了碾米厂 、油坊、酱菜、酱油坊,在供给制条件下做到自给有余,部分产品投入市场,酱菜、酱油一 时成了佳木斯市场上的名牌产品。 后来进了机械,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当时,他身为解放三团的团长兼政委,1500多人 中,属于自己的不到百人(包括行政干部和警卫人员),而且多数是老弱多病的“后勤兵”。 其余全是“解放牌”,其中多数是被俘的国民党军队的将军和校、尉军官。扩大生产要人, 而人手又严重不足,怎么办?向俊选决定起用一批“有问题”的人。听说有个学员自报奋勇 ,邀了四个人,自己开荒,自己种地,保证了团直部队的蔬菜供应,效果很好。向俊选佩服 这种敢说敢干的硬汉,决定派人去深入了解。原来这个学员是国民党军的少校衔团后勤财务 主任。起用敌伪人员,少校是个“杠”。向俊选专程跑到菜地去了解,交谈之中,认定确实 是条硬汉。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管财务,当财神爷,却没被财迷心窍,用他自己的话说“如今 还是光杆一条”。他还不服同僚和上级的刁难欺压,硬是升任校官而不加入国民党。向俊选 敬佩他的硬汉性格,也佩服他的才能,便决定选用他当财务室会计,他就是张季高。又有个 国民党军的上士,一开会就千恩万谢共产党。有的同志认为他搞伪装,心术不正。经过了解 ,才知道他被俘时正在重病,是解放军用担架抬进俘虏营医院的。病愈后偏入三团,他说是 共产党救了他的命,真心实意地感谢共产党,他就是陈昆良。向俊选便破格让他去统计培训 班学习,提为干部。 1952年,解放团的学员经过“改变身份”教育,除个别有重大问题继续进行审查外,绝 大多数成了自己人,成了农场的正式职工。农场体制也大改变,取消原来的部队供给制,实 行企业型管理,干部,职工都定薪定级定位。这时,向俊选被调任九三农场场长。 九三农场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农场,由鹤山、八一五两场合并而成。这里,地处松嫩平原 的前哨,有纵横交错的漫岗平地,又与德都一带的火山多发处为邻,黑土层厚,土质肥沃。 历史上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分子争夺的中心,日本开拓团遍布这一地区,东北国营农场管 理局选点时,就因为这里有大片大片的撂荒地和弯弯曲曲的巡山道,有些地方还有水井和断 墙残壁,利用这些条件,可以节省大笔基建费用。可是,由于建场时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缺乏详细测查和全面规划,几乎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分别筹建了荣军(由荣军工作委员会 筹建)和鹤山、八一五3个农场。三个农场都抢种好地,争吃“白菜心”,常常一条漫岗平地 ,只顾往前开,直到中途两车相碰,才算各自为界,有的岗地又深入另一场的腹地,三场地 界形成犬牙交错。不仅土地纠纷频频发生,而且机车往返造成极大浪费。所以上级决定并场 ,年末将荣军农场并入,更名为九三荣军农场。 向俊选到任时,带去300多人,其中有谢民泽,张季高等一批专业人才。他到任后着重抓 了两件事:一是改制,二是科学技术。当时的农场体制,刚刚从供给制向企业化经营转变。 职工都实行了工薪,评定了级别,但管理上仍有许多大帮轰的供给制残余。拖拉机全场统一 调配,称大队,又分若干分队,农耕季节,分别到各作业区(相当于生产队)耕作,农闲时撤 离。这样,不但机车往返跑空档,浪费大,粮食收割贮藏也极不方便。**大的弊端是统吃统 销,没有具体的成本核算。为改变这种状态,向俊选在深入调查中,广泛听取工人和技术人 员的意见,把作业区作为固定的生产点进行建设,参照通北等场的做法,实行定土地、定人 员、定机械的三定,这就是后来全面推行的生产队组织的雏型。拖拉机分配固定到作业区后 ,把一年的生产计划分别落实到车组,再由车组拟定完成计划的详细措施。从这里起步,为 单车核算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在《机农通报》上介绍后,在全省国营农场中引起强烈反响 。 向俊选在确立生产队的组织形式后,又着力加强计划管理和成本核算,由张季高等设计 制定了一套较完整的统计报表和财会帐册,后来也在《机农通报》上推广了,对加强财务管 理和成本核算起了积极作用。而后,他又把农场的年计划作为宏观控制的总目标,再由基层 单位拟定季度计划,由各班组拟定十日作业计划,把宏观计划一步步落到实处。特别是十日 作业计划的经验,被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视为群众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好办法,决定全面 推广实行。 1953年,中央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局正式颁布了《建场程序暂行办法(草案)》和《国营 农场经营规定(草案)》,全面总结了初创时期的经验教训。生产队建设和基层计划管理形式 都被肯定下来,列入了条文,向俊选感到由衷地欣慰。创建国营农场虽然只有五六年时间, 走过的弯路实在太多,现在有章可循了。盲目开垦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向俊选主要信任和起用以谢民泽为代表的专业人才。谢民泽毕业 于河南农学院。在学非所用的旧社会,他谋生无路,参加了国民党军队,1948年解放后,即 被起用,参加东北军区政治部荒地勘查队工作,任技术组组长,勘查队为后来筹建解放团农 场起到先锋队的作用。1952年随向俊选调入九三农场。向俊选就让他筹建农业科研小组,划 定土地和人员作为试验基地。1954年九三农场严重秋涝,秋翻地很少;1955年又连续春涝。 为抢播种农时,谢民泽提出了耙茬播种的建议。向俊选听取了详细意见后,拍板定音。后来 ,上级领导批评耙茬播种为“违章作业”,要追究责任,向俊选全部承担责任,还鼓励谢民 泽继续试验和抢播。结果,到秋后收获时,耙茬地的产量还超出了耕翻地。谢民泽由此得了 个“谢耙茬”的绰号,向俊选对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所称颂。 1954年,王震到九三农场视察,在听取向俊选场长汇报时,认为是很好的农场管理人才 ,并一再赞许他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许就因为这次一见情深,1956年王震 出任农垦部部长后,首先就调向俊选为刚刚成立的铁道兵农垦局副局长。 向俊选到密山报到时,铁道兵农垦局的架子还没搭起来。王震部长指派农垦部秘书长王 桂林赶到密山,负责具体的筹备工作,并根据王震部长的意见,让向俊选负责生产指挥。当 时铁道兵农场只有八五○农场形成了生产能力,其他农场还只在规划定点的“纸上谈兵”阶 段。所以,向俊选先到八五○农场,跟余友清场长共同研究生产规划。余友清很重实际,富 有实干精神,所以,两人一拍即合,配合得很好。 6月,铁道兵农垦局局长、书记和其他领导基本就位,办公机关也在北大营组成。王震亲 临密山,主持了农垦局成立的第一次会议。并在会上庄重宣布,数万名铁道兵转业官兵将陆 续到来,农垦局要做好能收容安置万名转业官兵的准备。并说:完达山南北有上千万亩荒地 可以开垦,过去日本人测查过,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也作过测量,转业官兵大有用武之地 。接着,他宣布了新建农场的部署方案。向俊选对王震部长的宏观大略十分钦佩,认为确实 有大将风度,开发北大荒需要有这样的谋略和远见。 紧接着,铁道兵转业官兵就从各地到来,原则上按师的编制分别筹建了八五二、八五四 、八五九、八五八等农场。转业官兵们立刻投入修路(铁路、公路)、盖房的紧张劳动中。 冬去春来,大规模的开荒、耕种就要开始了。崭新的机车也陆续运进农场,可各农场的 规划却还八字没有一撇,农场领导忙得不可开交。 大地一开冻,冬季四通八达的道路没有了,有些生产点远离场部,生活接济都成了问题 。原来设想的可以开垦的大片荒原,却被一滩滩积水、沼泽分割了,只好抢翻岗地。负责生 产指挥的向俊选副局长,被这种七上八下的局面搞懵了。说实在的,他是害怕这种局面,这 完全是过去盲目开荒的重复。不久,雨季来临,开垦出来的耕地又变成亮晶晶的“水龙”了 。机车连续出现误车事故。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向俊选痛心疾首地谈论盲目开荒的教训。并 说:“建场程序是今后开荒建场的法规,应该遵循。开荒前一定要搞好规划,要做好修路、 治水、基建这些基础工作。”面对着失败的教训,大家也无言以对。可是,他的发言与当时 在“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指导下涌动着的“大跃进”形势却格格不入。向俊选的灾难 从此开始了。 1957年春,在大开荒和抢播即将开始的时候,向俊选提出更为坚定的主张,认为在未做 好认真勘查,制定规划之前,宁可少种点地,也不能盲目开荒。有的人却继续号召“抢开荒 、抢翻地、抢播种”,并提出了三年开荒千万亩的主张。向俊选渐渐感到压抑。他面向基层 ,到八五二、八五四这些新建场去深入调查了解。他看到了基层领导的满腔热情,看到了军 垦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多好的干部呀,多好的战士呀,我们的事业大有希望 。 紧接着“反右派”斗争在全国展开了。有人批评他按建场程序办事是保守,要等到一切 工作做好之后再开荒种地,哪来的资金,哪来吃的,还谈什么多做贡献……不久,又有消息 传来,农垦部副部长刘培植是“右派分子”。他感到吃惊,这怎么可能呢?在他的印象中, 刘培植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在荣军工作委员会期间,他组织荣军生产自立,组建荣军农场 ,对解放团农场的组建,他也是有贡献的。他的感情无法抑制,于是,又有人批评他:同情 右派可是立场问题。 1958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上提出:开荒建场要 采取“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简称五边方针),人民日报发表 了“扫清国营农场中的保守思想”的社论。从此,“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 的宣传活动在农垦系统紧锣密鼓地喧闹起来了。向俊选的思想更加压抑,他决定请假回乡探 亲。 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武汉,往事一幕幕出现在眼前。1937年, 向俊选在一家纱厂当学徒工,接受了一位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引导,离开纱厂,投奔革命, 进入陕北公学和抗大学习,而后又进入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与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 历任参谋、连长、作战科长、处长。东北光复后,又受命挺进东北,历任辽南军区参谋处长 ,解放三团团长兼政委。他扪心自问,每一步每一事都对党忠心耿耿,对同志坦诚相见。而 今,为什么有人硬要把他推向相反的方向呢……。 10月,向俊选回到密山时,中共铁道兵第一届代表大会即将举行。领导找他谈话,严肃 地批评了他的“保守”观点,并责成他在党代会上公开检讨错误。向俊选对领导的批评作了 认真思考。但是,他的认识基于自己工作的实践。他无法否定自己实践的成功,也无法改变 自己形成的认识。那么检讨什么呢?他联系新形势,联系到近一年来遇到的难于抗争的现实 ,他才意识到这是难以摆脱的灾祸。他开始沉默,案头上的白纸还是白纸。 预备会议开始了,向俊选成了众矢之的。批评他的态度,揭露他的保守思想,说他违背 了“三面红旗”的导向。会后,让他继续自我检讨,为大会检查作准备。向俊选沉默着、沉 默着……然而,他仍然被作为叛徒、右派、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进行批判。 1984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特别是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发表后,农场总局党委已批复牡丹江管理局党委为其平反昭雪。 安息吧!向俊选同志。 拼音:xiangjunxuan 姓名:向俊选 序号:0016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19:4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