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 |
|
生命之火永远燃烧 ——记老农垦战士曾柯 王绍才 曾柯(1918—1965),男,河北省平泉县人。1936年11月参加革命,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参加革命后,历任政治干事、科长、处长、敌工部副部长,师副政治委员,西北军区 军需部政治委员,1952年任军委总参情报部副部长,1958年转业北大荒,先后任八五八农场 副场长、场长,虎林农垦分局副局长,东北农垦总局机务处长。 1958年初,一列从北京开出的普通旅客快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京哈干线上。在软卧 车厢内,一位中等身材的旅客,身披黄呢大衣,正在沉思。 他的名字叫曾柯。 1935年,“一二九”运动在全国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来自平泉 县在北平读书的青年学生曾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进步主张,由一个普通的爱国青年学生转 化为革命者。1936年11月,他毅然离开了清华校园,投身到革命队伍之中。 曾柯参加革命后,**初分配在红军援西部队做宣传工作,他满腔热忱地向军内外广泛宣 传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国共两党发 表合作宣言,全民族抗战开始。他所在的红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 1938年,他担任了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部的科长。在敌后战场工作的八年中,曾柯长期担 任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瓦解敌军的工作。他先后担任过太岳军区敌工总站站 长,敌工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在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年代,他作为解放军第 一八○师副政治委员,转战西北战场,戎马倥偬,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战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曾柯被任命为西北军区军需部政治委员。1952年10月 ,被任命为军委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 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的。1955年,在他担任总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期间,因亲属问 题,被定为“包庇反革命分子”。在当时“左”的路线影响下,他受到不公正的处理。1955 年、1956年先后被开除党籍,撤销副部长职务,降级。 作为一名久经锻炼、忠诚于党的军队高级干部,虽然身处逆境,压力重重,他对党无怨 无恨,对自己没有自悲自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对革命的坚贞信念。 “列车到达终点站——哈尔滨”,广播员的通报,把曾柯从沉思中惊醒。 曾柯在哈尔滨换上东行列车,到达边陲小镇密山之后,又继续换乘汽车东行。 1958年春,作为十万转业官兵的一员,他到达北大荒。 荒凉的乌苏里江边,铁道兵农垦局组建的八五八农场,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任副场长。 这位军队的高级干部,搬进了简陋的草房,土炕泥墙,茅草屋顶。搬进新居,天真活泼 的女儿,看着这陌生的地方双手搂着爸爸的脖子问道:“爸爸,这是啥地方?”“这是咱们 的家。” 生活上的急剧变化和政治上的失落,没有使他丧失高昂的乐观情绪,他到农场后的第一 件大事,就是尽快制定一个接收安置4000余名转业官兵(其中有一个整建制的步兵预备师), 扩建三级制总场的全面计划。他担任了接待委员会主任委员,从制定计划、扩建分场直到转 业官兵的吃饭住宿,根据当时可能的条件,都作了妥善安排。一批批转业官兵,在当年3月和 4月,陆续到达农场,顺利地安置到预定地点。原来只有九个居民点的农场,迅速扩大到8个 分场和50多个生产队的大型农场。乌苏里江,松阿察河边,穆棱河南北的茫茫草原上,一个 个居民点,就像一颗颗明珠闪闪发光。 4月,北大荒仍然春寒料峭。一天深夜,寒风迎来j满载某部队转业官兵的数辆汽车。按 计划这批官兵是到北大通分场的,但到场部后,官兵们看到条件如此之差,都不想到北大通 去了。这时曾柯来了,他先转达农场党组织和全体职工对转业官兵的问候,接着逐个解答了 大家提出的问题,**后十分关切地说:“我和大家一样,刚脱下军装来开发北大荒,既然来 了,就要安下心来,安下家来,我相信我们的艰苦劳动一定会得到报偿。”一席话,使这批 官兵愉快地继续赶路,去了北大通。 在建场初期艰苦的岁月里,曾柯总是通过讲形势,谈任务,讲过去,看现在,看将来。 反复不断地教育官兵要扎根,要安心。做为农场的副场长,深知要办好农场,除了思想上安 心以外,还必须使农场每一个战斗员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为迅速以现代化农业 生产知识武装职工队伍,农场党委决定开办农业技术学校,农垦局任命曾柯为兼任校长。在 他的建议下,场党委从全场抽调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校任教员,聘请一批农业农机专业干 部为兼职教员。农校有计划地一批批轮训转业官兵,使他们初步掌握了机务知识、农业技术 、经营管理的各项知识,成为农场各业的骨干力量。曾柯自己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各项生产 知识,很快由外行变成内行。 自曾柯到八五八农场之日起,农场党委并没有因为他不是党员而不予以信任。凡是有关 农场建设的重大事项,党委总要反复听取他的意见,并请他列席参加党委召开的有关会议。 他也总是以对党负责的精神发表自己的意见,处理各种问题。曾柯说:“党不自外于我,我 也不会自外于党”。 农垦局党委,在认真考察了曾柯到北大荒以后的实际表现、广泛听取农场党组织和党内 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八大”党章第五条的规定,决定行使党章赋予的权力,直接接 收他为党员(无预备期)。当曾柯接到通知,知道自己又被重新接收入党时,这位从不落泪的 军事干部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1960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农场也遇到严重困难。在这极度困难的岁月 里,曾柯被任命为八五八农场场长,真是受命于危难之中。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农场亏损很大 ,农场已经没钱发工资了,由于自然灾害致使作物严重减产,农场职工群众的生活实行了低 标准,“瓜菜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职工群众得了浮肿病。作为一场之长的曾柯,深信 困难是暂时的,深知职工群众是热爱党、热爱农场的,只要全场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发扬 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一切困难都会被克服,农场建设的前途是美好的。他和农场其他领导 ,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信赖。场领导的生活供应标准与群 众一样:低标准,“瓜菜代”。有一次曾柯带领几名机关干部到一个分场检查工作,分场领 导为他们准备了比较丰盛的饭菜。当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时,他脸色沉重,立即批评了分场 领导:“分场的职工群众也吃这样的饭菜吗?”他没有吃饭,转身带领机关干部到就近生产 队食堂,亲自指定司务长给他们做萝卜条,白菜汤,吃普通饭。饭后按标准规定付伙食费。 那点做好的饭菜,按曾柯的指示,全部送给了在分场卫生所住院的病号。他在一个分场蹲点 ,每次都同职工一起排队打饭,和职工一样吃“代食品”,在群众中传为佳话。 1963年体制调整,曾柯被任命为虎林农垦分局副局长,不久调任东北农垦总局机务处长 。在这期间,他专心抓了垦区机务队伍的整顿,标准作业的推广,重点机械化生产队的建设 ,使垦区农机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曾柯在八五八农场整整工作了五年。五年间他走遍了农场的每个生产队,农场的每一块 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和汗水。当他搬家离开农场的时候,送别的人们看到他除了北京带 来的简单行装用具和老式箱子以外,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他两袖清风离开了农场。 60年代中期,神州大地笼罩着阴霾。在以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为主要标志的“社会 主义教育运动”中,老“帐”新算,一大堆“莫须有”的罪名再度向他袭来,他心如死灰, 百思不得其解。1965年1月12日,他含冤去世,时年47岁。事后清理他的遗物,在办公室的写 字台上放着他一生的**后墨迹:我的“检讨”。这份“检讨”的第一句话,也是**后一句话 是这样写的:“党教育我几十年了,几十年间我对党一直是忠诚的”。 悠悠岁月,茫茫苍天。 历史是公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重新审查并对曾柯同志作 出正确的结论。 1986年2月14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纪委办公室函告八五八农场党委:“……1982年总参 情报部党委对曾柯同志在该部期间的问题进行了复查。认为曾柯同志……不属于包庇反革命 分子,决定撤销原处分,在政治上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1983年6月16日军委总政治部、 军委纪委批复总参纪委:同意撤销1955年1956年先后给予曾柯同志开除党籍、撤销副部长职 务和正师级降、为正团级的处分……” 曾柯离开我们已经27个年头了。他那艰苦朴素,一心为党工作的高尚精神;他那平易近 人,深入群众的良好作风;他那谆谆善诱,以理服众的领导艺术;他那博学多才而又谦逊谨 慎的美德,永远受到人们的尊重。 拼音:cengke 姓名:曾柯 序号:0020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19:46: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