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 |
红星闪耀在荒原 ——白文华大校在垦区生活片断 刘芳渭 军旅生涯 白文华是山东省临沂县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白文华正在家乡读高中,校园里“九一八” 东北沦陷的悲壮歌声,课堂里抗日救国的义愤演讲,使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们热 血沸腾了,纷纷投身抗日。白文华也放弃了升大学的愿望,冒着烽火,离开家门,开始从事 抗日救亡运动,宣传青年学生,唤起民众。他在临沂县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临沂 旅外学生救国服务团后又到山西吉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任组织部长。延安是抗日救国的中心, 到延安去是青年学生的理想,1938年2月他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马列学院由学员 到研究生,认真钻研革命理论,当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离开延安走上抗日前线 ,从此,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出生入死,历尽艰险,经历了八年抗日和四年解放战争生涯 。他曾任八路军129师轮训队政治教员、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冀南区党委秘书长;中央平 原分局宣传部教育科长;新河县委书记;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冀南军区教导团政委、 军政干校副政委、妇女学校校长等职。 全国解放后,他担任过湖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和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中南军区荆 江分洪工程部队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 部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职。为表彰其功绩,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 勋章。在此期间他还于1954年当选为广州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和1958年当选为 北京市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余年的军旅生涯,白文华由普通的学生成为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革命征途有顺利 ,亦有坎坷,1961年他遭受林彪的迫害,离开了军旅,下放到北大荒。 两次逆境 1961年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人们振作精神,鼓足干劲,战胜困 难。这年白文华刚过“不惑”之年,一场横祸临头,林彪一伙诬陷他为所谓“谭政反党集团 ”主要成员,遭到错误批判和处分。他来到北大荒后,甩掉了悲观情绪,引古诗明志:“天 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决心在农场干一番事业,先在友谊农场一分场任副场长 ,1963年5月到曙光农场任场长。正当他忍辱负重决心干一番事业的时候,风云又起,政治风 暴接踵而来,史**前**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白文华又长时期受审查,什么“三反分子 ”、“修正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为庐山会议翻案”等,欲加之罪何患无 词。在审查、批斗、靠边站、蹲牛棚、劳动改造中煎熬,整整10年,经受了非人的折磨。 1979年11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作出了为白文华彻底平反的决定。1980年受中 央派遣到中共陕西省委任常委,代理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省顾委副主任等职。1983、19 88年分别被选为中共陕西省委第六届、第七届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还被选为陕西省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9年8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终年71岁。 农场建树 1963年春寒料峭,大地还残留着白雪。曙光农场在经受了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正待 复兴,这时东北农垦总局把白文华从友谊农场调来曙光农场担任场长。从1963年到1980年, 他在曙光农场的18年中,真正当场长工作的时间虽只有四五年,曙光农场面貌却发生了巨大 变化。 八虎力火车站到场部(半截河)距离13公里,既是农场生产、生活资料和向国家交售商品 粮豆的必经之地,又是场部通往一队、二队的要道,十多年过去了,这条路依旧是建场初期 的田间道路,坑坑洼洼,晴天勉强能走胶轮车,雨天则寸步难行。 农场的油库设在八虎力车站,往生产队运送油料的车常在这条路上陷住,生产急需用油 ,告急的求援的电话不断传向场长办公室。面对这种情况,白场长下定决心要修建这条路。 1963年冬开始动工,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这条曙光农场**长的第一条自建公路竣工了。同年 ,五、六、七队也修通了公路。汽车队改装了一台客车,从此,有了以场部为中心通往几个 主要生产队的客车,使曙光农场的交通面貌大为改观,人们拍手称快,赞扬白场长为农场做 了一件大好事。 另一件密切关系群众的事是电。曙光农场当时用电情况是:除半截河场部地区和少数靠 近国家电网的队能用上电外,大部分单位是自发电,受油料限制,农忙阶段生产需要就发, 农闲就停。有的队自发电也不能,点油灯、蜡烛。由于缺电,影响生产和生活。白文华带头 集资44万元,与桦南县及合江地区电业部门联系,农场自己组建了一文电力安装队,安装了 输电线路和变电所,实现全场用电,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57年以前,曙光农场的粮油由桦南县加工供应。同年,农场因陋就简筹建了一座有两 盘大石磨,一台稻米机的加工厂。随着农场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扩建改建粮油厂 的课题又摆在了白场长面前。为了使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他与粮油厂干部、工人、技术 员商谈,拟定设备更新计划,厂房新建改建计划,自己能干的自己动手,三层楼房高的制粉 车间盖起来了,是当时农场的**高建筑物,从上海买来了机器,一两年工夫就改装完成,提 高了粮油质量。另外,白场长更关心职工的生活条件,他扩建了职工医院,购买了心电机等 医疗设备。使职工就医一般不出场,还能为农村村民解除部分忧患。 白文华虽为场长,可是因林彪迫害受留党察看处分,不能进党委班子,要做工作多难啊 !他敢于担风险,坚持真理。连年搞建设改变面貌。在政治困境中,他或咏古诗,或自作诗词 自慰自勉,真是“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岂愁月影斜”。 革命者本色 看其风度,潇洒倜傥,观其举止,端庄文雅,身材颀长,白文华像个官样,可就是不摆 官架子。下生产队下田间,与工人沟通语言和情感,别人佩服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知识 面广,无论什么地方什么人都有嗑唠。 有次下生产队,与他垅靠垅锄草的一位山东来的移民户,边锄边唠,没大功夫就锄到移 民户前头了,他回头看不觉一惊,发现移民户光脚丫子锄地,放不开步,拉不开锄。“为啥 不穿鞋,土坷垃硌脚,锄头碰到脚上危险。”白文华问。他吞吞吐吐没回答,看样子是没钱 买鞋。白场长感到内疚,当时留意移民户脚的大小,买了双农田鞋送去,这个工人感动得说 不出话,这事虽小,却很快在全场传开了。 大概是1964年,第一生产队的大号地杂草超过黄豆,白场长下令机关人员去支援,他亲 自带队,背着水壶,扛着锄头,起大早,贪大黑,自备中午饭,不几天完成了任务。锄草中 有的机关干部对他说:“白场长你在地里指挥检查质量就行,不要拿垄。”他没这样做,人 家拿垅他拿垅,人家休息他检查质量,活没少干、汗没少流,言传身教带领机关干部参加劳 动,哪里需要就奔赴哪里。 在是非面前白文华实事求是,敢于承担责任,有错就改。一次,在干部大会上白场长检 讨说:“场工会向我请示要做一副钢管的篮球架,我同意了,责任在我。”在钢材短缺的情 况下,不可把钢材用做篮球架,要用在刀刃上,被党委书记知道了在干部大会上批评工会, 白文华主动揽过。群众都说白场长风格高。不但没降低威信,反而提高了威望。 在原先的十队(现十四队)老工人中还记得白场长走上门来道歉的故事。 那年十队要在麦收前修田间道路的一座桥梁急需木料,列出计划写了报告请白场长批示 ,他很快批了下来。一位副场长知道后对他说:“老白,我不知道你批得这么快,还没来得 及向你反映情况,十队修桥的材料批多了。”这位副场长在农场的时间比他长,了解十队的 情况。十队要赶在麦收前修好桥,事不容缓,白场长办事有雷厉风行作风,下面送来的请示 报告及时批复,不拖拉,不推诿。听了副场长的反映说:“好,我去看看。”白场长跑到十 队找了队长去实地勘查,计算了修桥的长宽高,得出了需用木料与报告上写的一样。场长问 队长:“长宽高是根据什么设计的?”队长答是根据下来的桃花水而设计的。为了弄清上游 流水量情况,场长队长又去上游察看地形,费了半天得出了结果。田间溪沟离山林较远,沿 途又有分岔,山上下来的水分散流开,水量逐渐减小,修桥处受桃花水的威胁不大。场长建 议修改设计,减少了木材。白场长当着队长和在场的工人说:“我一是来调查,二是来道歉 ,由于我的工作不细,影响了你们的工作进展。”充分体现了他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高风 亮节的品格。 茅舍结交 白场长与五保户老商头交成知己,在农场传为佳话。 商建友原籍山东,旧社会家境贫寒,十七八岁闯关东来到黑龙江,无儿无女,在桦南县 三合公社一大队享受五保户待遇,从公社过渡到曙光农场。 白文华工余散步相遇一位操山东口音的老头,白文华也是山东人,老乡见老乡就认识了 。开始老商头有顾虑,他是从北京下来的官,现在是场长,相互对比,自惭形秽,身份相差 悬殊。出乎老商头意外,白文华和蔼、谦虚,不摆架子、平易近人。 老商头的家极为简陋,茅草棚,泥土墙,矮得进屋要弯腰。白文华登过大雅之堂,见过 世面,进茅草小屋也很随便,弯腰进来,上炕盘腿而坐,旱烟笸箩一端,抽起“大烟炮”, 有说有笑,称兄道弟。老商头平生好酒,白文华也有酒兴。老商头很会种烟,白文华有抽烟 嗜好,尤爱旱烟。常言说,喝酒解愁,抽烟解闷,所以白文华成了茅舍的常来之客了。当白 文华心情不好时,老商头以老乡老兄的身份劝慰:“老弟,过去的事就过去了,要看以后嘛 。现在你是场长,担子不轻,要挺起腰杆往前走。”白文华连连点头:“老兄说得对,我听 你的。” 时间推移,愈交愈深。头几年白文华的家眷在北京没来农场,白文华探亲时总要给老商 头带件需要的东西来。无儿无女,老俩口孤孤单单,白文华带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给他们调 剂生活。那时半导体时兴不久,是比较珍贵的东西。白文华公出时间稍久,就想念老商头俩 口子,回来先要去他家看看。“文革”中白文华受迫害,长期挨批斗,精神上肉体上折磨得 实在难熬感到绝望时,老商头说服看守人员送去“老白干”和咸鸭蛋,送去旱烟,喝酒抽烟 ,暖身子,祛风寒,强精神,精神上受到很大安慰。 1980年党对白文华落实了政策,要离开曙光农场去陕西上任,不忍离别,一个60多岁, 一个80岁,难过得老泪纵横。离别后白文华思念难忍,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来信 要老商头照相寄去,老商头这才有生以来第一次特地照了相。 老商头年高体衰得了病,于1985年2月离开了人间,时年84 岁。在病中问他要不要写信 告诉白文华,他说:“他公事忙,不要告诉。”当白文华知道老商头不在人世时,埋怨农场 没告诉他,默默地为好友致以哀思。 从军旅到农垦,白文华的每一步,都溶铸着一个老战士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拼音:baiwenhua 姓名:白文华 序号:0024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19:5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