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张文忠)收藏
《北大荒英雄谱》 |
|
|
永葆革命青春 ——记省劳动模范、老红军战士张文忠 张祖之 老红军张文忠,曾担任过永安农场(现八五一○农场)建场初期的副场长,一年前去世了 ,享年84岁。30多年来,人们都尊敬地称他“老红军”、“老场长”,也有个别同龄人亲切 地叫他“老张头”。他的老伴老韩却用嗔怪的口吻叫他“老犟头”。 水库“总指挥” 说起这事来话就长了。1958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永安农场宣传科当干事,那年冬天,修黑 背山水库,我去采访担任工地“总指挥”的老红军张文忠。 “放炮了!那是哪一个,不要命啦!” “说我吗?” “就是你!”我便立即蹲在靠近的一个轱辘马下面,随着轰隆隆一阵闷响,冻土块满天飞 舞,噼里啪啦在我周围落下。 “你们这些刚转业的小伙子,不听话,放炮也不躲。”我俩谈话就这样开始了。我问了 一些工地的好人好事,他说十姐妹班干活**好,班长张连芝就是一位转业军官的妻子。他又 领我看了一些劳动竞赛的场面,有抡大镐的,有人挑、肩扛的,有推轱辘马车的,红旗飘舞 ,你追我赶,吆三喝四,工地好不热闹。我也忙着抢一把镐刨起冻土来,可一下一个小白点 。老红军看我刨得不得要领,就手把手教我刨:“头几下不要用劲太大,要准,刨在一个点 上,然后使劲猛一下就是一大块。” 当天晚上,我去老红军家拜访,他老伴在一旁见我就说:“这个老犟头,一天就猫在黑 背山沟里,那片黑土把他魂儿都勾去了。”随后我们唠起嗑来,我了解到中苏交界的这座黑 背山,一下大雨,洪水就顺我侧山沟往下冲,农场三队的几千亩庄稼年年被这条小黑龙祸害 了,不把这条小黑龙锁起来行吗?话题又转到他的经历,我才知道他1906年6月生于四川省曲 县家湾村一个贫农家,刚出生3个月母亲就病死了。从8岁起就给地主放羊,12岁又给地主扛 活,19岁给船把头拉大纤,成年累月在苦海中挣扎。1933年9月,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 解放了他的家乡,他毅然参加了红军。1934年10月,张文忠跟随部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1936年10月,胜利地到达延安。这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调到中央 警卫团当排长,曾和张思德在大生产中一起烧过木炭。他作战十分勇敢,亲身参加大小战斗 数十次,曾3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由于他体弱多病,组织上调他到东北人民政府 某军需仓库当主任。可是他不享清福,全国解放以后,他就积极要求来北大荒屯垦戍边,组 织上批准他的请求。1950年2月,他携带妻女从沈阳来到密山,任永安机械农场名誉副场长。 当时国营农场条件十分艰苦,他跟职工一样,住的是马架子,吃的是大 子。由于繁重的体 力劳动,再加上气候寒冷,缺医少药,他身体越来越坏,过草地负伤的左腿完全麻木了,肺 结核发展到开放期,体重下降到40公斤。1955年,组织上做出决定,让他退休安度晚年,可 是他退休“不褪本色”,“离职不离岗位”,仍然跟职工群众一起劳动。冬天积肥,春天种 菜,走到哪干到哪。这不,老红军一听说修黑背山水库就天天去,场长、书记谁也劝不住, 干部、群众就封了他个水库工地“总指挥”。黑背山水库建成后,山麓的几千亩地受益了, 有些地号改成了水稻田,水库年年放鱼苗,使三队变成了鱼米之乡。第二年,他出席了黑龙 江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闯高产新路 老红军的“犟”劲是出名的,他看准一桩事,说干就非干成不可。1955年春天,场部办 公室东边地势低洼,有个泉眼,周围杂草丛生,他亲自带几名老工人把这几亩荒地开出来, 在泉眼上修了一口井,种上水稻。他整天光脚下田,放水、切草、施肥,样样都干,秋后收 水稻1250公斤。为怀念老红军张文忠,现保存在农场物资总库院内的这口井被职工义务劳动 整修一新,在上面还修了一个八角凉亭。据当时担任直属队党支部书记的王新梅回忆说:“ 那几年,老红军是队里不在“册”的职工,不在“编”的干部,每天一大早就要到地里转一 圈,裤腿湿半截,哪块地该铲,哪块地该耥、喷药、追肥、育苗、栽秧,件件事都跟队长芦 明建议商量,安排当天生产,并同职工一样干,他老伴还经常向我抱怨老红军有福不享,“ 顽固不化”。” 黑油油的土地为什么不高产呢?1971年已66岁的张文忠,为了改变北大荒低产落后的面 貌,闯出科学种田高产的新路子,他向十九连(兵团时期的编制)党支部申请种6亩试验田。为 了积肥,他起早贪黑挑着担子到处捡,还领着另一个老头把十九连十多个厕所的粪全刨光了 ,一冬积了40吨优质肥,全部送到试验田里。播种时,天大旱,他就领着一名小青年大干3天 ,挑了几百担水,玉米终于种上了,并且一埯双株。为了夺取高产试验田的成功,他把全部 心血都花在种试验田上了。从小苗出土时起,就整天在田里转,不管刮风下雨,一时不到地 里看看,心里就不踏实。7月份,玉米长得绿油油的。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接连不断下起了大 雨,试验田南边就是穆棱河,河水猛涨,眼看快要到坝顶了。一旦河水冲开堤坝,不用说试 验田保不住就是沿河一带的庄稼都要被淹。在这种情况下,他带着一名青年沿堤观察水情, 正巧发现堤坝被河水冲开一个口子,他二话没说,赶紧跳进河水里,用身体紧紧堵住缺口, 并叫那个青年赶紧回连队报信。人们闻讯赶来,很快修好了河堤,一场水灾避免了。秋天, 6亩试验田的玉米亩产509.5公斤。就这样,他连续种了8年。试验田面积由6田增加到13亩, 同时还栽种了7亩葡萄,试验项目由玉米发展到小麦、大豆等。**高亩产,玉米600公斤,大 豆170公斤,小麦290.5公斤,为农场大面积夺高产,闯出了路子。 奉献一颗爱心 张文忠离休30多年如一日,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发扬艰苦朴素的 光荣传统。他的衬衣总是补丁摞补丁,一生没有穿过一双皮鞋,一身料子衣服,抽烟也是自 己卷的“喇叭筒”。说起这些来,那可真是无私奉献。离休以来,他为国家创造的财富,粮 食可堆成山,可他每月只领1955年退休时定的130元的退休费,从不多要一分钱。物质的东西 还可以用数字计算出来,但他奉献出一颗爱心,留给北大荒后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宝 贵精神财富却永远无法计算。 几十年来,他时刻不忘教育青年一代,经常在田间地头给跟他一起种试验田、种葡萄园 的青年班讲长征故事,每年都要给农场中小学的学生作报告讲光荣传统,农场的几十个生产 队他都去作过报告,就连鸡东县18个公社几十个大队都跑遍了。他没有文化,可讲起来,句 句在理,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在家里,他对子女要求也很严:三个女儿都继承了老红军的 传统,勤奋学习,凭自己的努力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分别毕业于哈师大(函授)、哈医大、 哈电工学院,从事教育、医疗和政工。儿子参军在部队受到培养,后转业到上海某事业单位 任职。 上级党委曾多次宣传表彰他的事迹。1971年他代表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出席沈阳军区 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根据他的事迹撰写的长篇人物通讯《牢记两个“务必”,永 葆革命青春》当时就以整版的篇幅刊登在黑龙江,辽宁、吉林三家省级日报上,又被邀请到 沈阳军区各部队和大连干休所作报告。1973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黑龙江连环画刊载了他的 事迹。市广播电台也多次播过他的事迹稿件。 1990年春节后第五天,传来了他去世的噩耗,这位艰苦奋斗一生,魂系北大荒的红军老 战士离开了我们。但当人们看到八五一○农场的昨天和今天,老红军的奋斗精神,便闪现在 眼前。 拼音:zhangwenzhong 姓名:张文忠 序号:0025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19:5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