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 |
潇洒的女将 ——记跃进农场修造厂原厂长、全国劳动模范刘木芝 赵强 王泽生 1979年12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隆重集会,为全国农业、财务、教育、卫生和科研战线上的351个 全国先进单位和340名全国劳动模范授奖。 全国劳动模范、九三垦区跃进农场修造厂厂长刘木芝坐在群英中间,她眼里含着激动的 泪花,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一) 1952年6月13日,刘木芝随同刚刚被考试录取的120名机务学员,来到九三机械农场。当 列车在齐嫩线上的“双山”小站停稳后,展现在眼前的只有四面墙壁,还没有苫上房盖的一 座小房,房屋的四周杂草丛生,很少能见到行人,显得凄凄凉凉。当时,在齐齐哈尔负责接 收学员的同志们经常念叨说:“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刘 木芝就是冲着“缺少大姑娘”这个劲,硬挤进了这百余人的队伍之中。她当时刚刚15 岁,是 **小的一个。要不是她多报了两岁,恐怕根本就与北大荒无缘了。 来到九三机械农场后,刘木芝和伙伴们首先参加“拖拉机手和农具手学习班”。每天课 程安排可以说有一部分得听老天爷的,因为实习、劳动甚至上大课都得在露天进行,一旦老 天变了脸,课程安排就得跟着变。 当时的学员队队长叫王普珍,可人们都叫她“王大哥”。因为她为人直爽、性格豪放, 20多岁留着个分头。记得刘木芝她们刚到学员队的第一天,“王大哥”就大步流星地跑到女 学员这边来说笑,还和几个女学员握手,吓得几个胆小的女学员都不敢上前。正是这个“王 大哥”,成了刘木芝在黑土地上的启蒙老师。 刘木芝从小就成了孤儿,而王队长则是被党从苦难中解放出来的童养媳,她俩的身世相 似。刘木芝为人处事泼辣、直爽,也像个“假小子”,她两脾气很相投。但只有高小文化的 刘木芝却发现自己与王队长有些差距,她站得高,看得远,道理懂得的多,技术水平比自己 高,心中时刻都装着一幅建设“北大荒”的美好蓝图。刘木芝暗下决心:要以王队长为榜样 ,把建设“北大荒”的真正本领学到手。 在学员队一年的艰苦生活中,刘木芝的年龄**小,可她没叫过一声苦。毕业考核,刘木 芝的文化技术课是全队第二名。在这期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荣立了 三等功。 (二) 1954年春天,刘木芝参加了鹤山作业区的开荒大会战。20多台拖拉机,一百多名机务人 员,只有她一个年轻姑娘。 “北大荒”4月的天气,早晚的气温还是在零下10度左右。开荒营地的四周,荒野一片, 杂草丛生。当时农场的交通不便,物资又很紧缺,不可能为刘木芝一个女同志单独搭帐篷。 性格泼辣的刘木芝索性在男同胞的帐篷一角用被单一隔,建起了自己小小的“安乐窝”。 初春的原野上,每到夜晚,帐篷外的温度达零下十几度,帐篷内也是零下10来度。为了 夜晚能休息好,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刘木芝也同男同志一样,找来几块砖头,用火烤热后 ,用纸包着放进被窝里取暖。但这种“土暖气”毕竟热量有限,一会就觉得后背透心似地凉 。刘木芝还有一个睡觉爱打把式的毛病,怎么可能安然入睡呢?她想了一个“绝招”,把毛 毯上钉几个带子,再把被子裹在毯子里,睡觉时把带子系好,穿着衣服钻进这个自制的“睡 袋”里,在里面再把衣服一件件的脱掉扔出来。天冷时猫在这“睡袋”里还可以,可一到夏 季,坐在帐篷里都热得喘不过气来,再钻进“睡袋”里,那滋味便可想而知了。 开荒会战任务非常紧,20多台车,歇人不歇机,三班倒。有时交接班附近弄不到洗脸水 ,刘木芝就划拉划拉草上的露珠擦把脸,更没有时间去打扮了。到这时,刘木芝才算真正解 开了“王大哥”为什么要女扮男装了。为了工作方便,刘木芝索性也留起了小分头,成了真 正的“假小子”。 一次夜班翻地,机车引导轮发生了故障,车停了。当刘木芝伸手去检查时,一名助手从 另一侧上车把车起动了。机车“轰”地一声向前驶去,可刘木芝的左手指被车轮履带死死咬 住。她大声呼喊,同时顺着机车前进方向急速地移动脚步,手指拼死拼活也拽不出来;助手 发现后停车一看,刘木芝的手指已血肉模糊,指尖的骨头裸露着……十指连心,疼痛难忍, 同志们都劝她回去休息,刘木芝只是摇摇头说:“不行,开荒的任务这么紧,我回去了就要 耽误一个班次!”说完,她用汽油洗了一下受伤的手指,又跳上了机车……为了让沉睡的“北 大荒”早日变成“北大仓”,刘木芝与垦荒队员们一道,披星戴月、吃苦耐劳地干。她干起 活来那股虎势劲连小伙子们也感到逊色。 (三) 1956年春,刘木芝已被提升为车长。领导派她们的“80号”车组去新点开荒。新的垦荒 点,离家几十里路,当时她的第一个孩子又正在吃奶。去吧,孩子太小,做母亲的怎忍心将 孩子扔给丈夫一个人管!不去,自己又是车长,无人顶替。她与爱人商量后,将孩子扔在家里 ,白天请别人照看一下,晚间由爱人带,作丈夫的,从来没有拉过妻子的后腿。刘木芝深情 地望着丈夫,她确实是舍不得正在炕上哭闹的孩子。但一想到开荒,想到党交给的任务,慌 乱的心情又平静下来。她一扭头,走了。这一走就是4个多月,尽管这期间多次有人给她捎话 ,说她丈夫不会侍弄孩子,孩子经常坏肚子,让她回去看看,可她一次也没回去。每当夜晚 同志们都入睡后,刘木芝的心情难以平静。她想念自己的孩子,也思念自己的丈夫。她知道 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和妻子,泪水打湿了她的枕巾……可第二天,她又生龙活虎地出现 在大家面前,没人觉察到她内心的复杂情感。待她完成开荒任务返队回家时。孩子已不认识 她这个母亲了。 1960年,刘木芝被提升为二队的机务队长。这年,由于油料、机车零件奇缺,使农场的 大批机车都“趴窝”了。许多生产队已经割倒的大豆被埋在了雪里。已是12月份的天气了, 身为机务队长的刘木芝亲自带领二队的职工赶到四队参加“三秋大会战”。 田野里,积雪茫茫、冷风刺骨。参加会战的人大都在雪地里抠豆子,少数人看护着收割 机“喂大嘴”。刘木芝安排好工作后,自己也跳上了收割机,一直坚持了两天一宿。待会战 结束后,她又踏着一尺多深的积雪,艰难地回到了十多里远的二队宿舍。当她走到二队的门 口时不小心摔倒了,等她用胳膊肘支撑着爬进屋里后,脱掉胶鞋,十个脚趾已冻得又红又肿 ,两个耳朵冻起了水泡。她悄悄地弄来点凡士林药膏和绷带,自己草草地包扎一下,第二天 又像往常一样,一瘸一拐地上班了。就是在这一年,刘木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 了她多年的愿望。 刘木芝经常告诫自己:入党不是目的,入党后更该为党多做贡献,更应该在职工群众中 起先锋模范作用。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1961年的麦收中,收割机行走卸粮,当 时正带着六七个月身孕的刘木芝坚持工作在卸粮台上。每一个班次,都要连灌带卸170多个袋 子,每个袋子都70多公斤重,人们都劝她去干点轻活,可她仍坚持着,没有人听她叫过一声 苦。 冬检时,为了按时完成机车的检修任务,她与修理工人们一块“连轴转”,身患重病也 不肯离开,直到后来病情发展成传染性肺结核,扩散到淋巴,她才去住院。多么坚强的垦荒 战士,多么优秀的共产党员啊!就是她们,在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踏出了一条通向“北大仓 ”的道路。 (四) 1966年,当“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席卷全国的时候,“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刮起 了“革命的风暴”,刘木芝和她的丈夫被打成了“漏网走资派”革了职、挨批斗。 1971年,刘木芝“解放了”,场里把她调到修造厂当厂长。她感谢党对自己的理解,用 百倍的工作来报答党的恩情。 当时的修造厂,只有几台破旧的机床,一年到头没有生产任务。工人们无活干,领导干 部一年之内换了几茬,是农场小得可怜,又乱得出奇的“老大难”单位。 刘木芝一上任,就向党支部提出实行定额管理,并且建立健全了各项岗位责任制。 修造厂,每年工作任务量**大、**紧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机车大修任务。为了优质、高效 、低耗地完成大修任务,刘木芝提出的“打破工种界限,全厂一盘棋”的方案实施了。她带 领工人们成功地设计试制了浇铸元宝梁的试验;并与厂领导班子一同贯彻制定了“以修为主 、又修又造”的方针。工作中,她行得正、抓得紧、管得严。人们都说:刘厂长是新官上任 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得旺。 就是从这一年起,修造厂的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工人们有了干劲,小厂有了生气。 刘木芝经常对工人们讲:“宁愿自己千难万难,不能让送修人员一事为难”。她与工人 们一起搞技术革新,先后自制了24项机械设备,基本上实现了拆装工具化,使修造能力大大 提高。连队的同志们高兴地说,“我们需要的修造厂想到了;我们没想到的,修造厂也替我 们想到了。” 刘木芝当了厂长以后,会议就要占去她很多时间,为了节省时间,能由别人代她去参加 的会议她就不去开。在厂内可开可不开的会,尽量不开,抽出时间到车间去,到工人中去, 面对面地解决实际问题。每天早晨,她总是穿着那套旧工作服第一个来到厂里,先在厂里转 一圈,细心观察厂里的一切;晚上下班她又是**后一个离开厂,检查一天的工作情况。人们 在办公室,很少能见到她,来人办事,总是要去车间叫她;只见她经常满脸汗水,两手沾满 了油渍,恋恋不舍地离开车间。她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间度过的。 有一年麦收,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涝。麦田里两台东方红拽一台康拜因还是陷车打误 。场里给修造厂下达了将全场十几台自动车改装、加防陷大轮的紧急任务。按着正常的工作 定额,此项工作任务也需要十四五天才能完成,可场里要求三天必须完成。 刘木芝心里明白,这是一场抗涝夺麦的特殊战斗。修造厂的同志们虽然不能亲临第一线 ,但也要为“龙口夺粮”做出贡献。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她作 了紧急动员后,就同工人们一起投入紧张的战斗。她也同工人们一样,日夜工作在车间。饿 了,拿个馒头咬两口;困了,就躺在办公室打个盹。在修造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 两天两夜的紧张战斗,终于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也使机车提前一天投入作业。可刘厂长却 熬红了双眼。工人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都说:“你是领导,只要把工人安排好就行了,用 不着你跟着干,看把你累成这个样子。”刘木芝听到工人们的劝慰,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她 知道,这既是关心的责备,又是发自肺腑的赞扬。她回答工人们说:“我不光是个领导,还 是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能丢啊!”正是这朴实的话语,凝聚了修造厂工人们 的心。 (五) 1978年,已经当了几年厂长的刘木芝深深地感到,搞“四化”,没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知 识不行。可她自己仅有高小文化,连中学,的校门都没有进过,不用说识图,就连一些简单 的机械原理都不明白。这怎么能当好厂长呢?又怎么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适应“四化”的需 要呢?她下定了决心,不仅自己要补上这一课,还要让全厂职工都参加文化学习。 这一年的冬天,在刘厂长的努力下,修造厂职工夜校开办了。她当校长,厂里的几名技 术员当教师。没有教室他们倒出了会议室;没有桌椅,她们自筹资金去买。刘木芝既要当好 这个校长,更要当好补课的学生。课堂上她全神贯注地听课,一丝不苟地做笔记,课堂下她 坚持温习。可是夜校的时间对她这个求知欲强烈的人来说是太有限了,尤其她又是个急性子 ,总感到进度太慢。于是她就见缝插针,挤时间学,分秒必争,晚上经常自学到深夜。为了 不间断学习,她根据厂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学计划,并给自己约法三章:课堂上认真学; 业余时间坚持学;回到家里挤时间学。她还把叶剑英的《攻关》诗抄下来贴在夜校的墙上, 用来勉励自己和大家。有时女儿已睡了一觉,可醒来一看,母亲还在灯光下写呀、画呀。女 儿又心疼又生气地说:“成天写呀、画呀,你到底为的啥?”刘木芝回答女儿说:“为了工 作、为了事业。”为了增强记忆,她专门做了一块小黑板挂在家里的墙上,把一些难记的符 号、字母和公式写在黑板上,有时间就看上几遍。遇到难题她就去请教,厂里的一些技术员 都做过她的老师。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刘木芝不仅学会了全部的初中课程和部分高中课程,还啃了材料 力学和金属工艺。材料力学全部公式她都能背下来,并能独立识图和绘制一般的图纸…… 几年来,刘木芝多次立功、受奖、当劳模……1970年,她出席了中共黑龙江省第四次代 表大会,当选为省委委员;1978年出席了黑龙江省劳模大会,荣获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78年10月,刘木芝作为黑龙江省的代表,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 当选为全总候补执行委员。 在荣誉面前,刘木芝并没有陶醉,她眼里溢出了激动的泪花,但她激动的不是自己的荣 誉,而是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1978年,跃进农场修造厂被命名为“省大庆式企业”;同年 6月,九三管局党委作出:“向省大庆式企业跃进农场修造厂学习”的决定。 刘木芝环视着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心又飞回北大荒。她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暗暗 地下决心,要在“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上,稳健地印下每一个脚印。 拼音:liumuzhi 姓名:刘木芝 序号:0036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20:0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