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 |
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 ——记八五六农场退休工人席代英 李志刚 席代英,四川省岳池县人,1939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解放前,她随母亲、兄 妹要过饭,为寻找生路,她先后被迫当过佣人、童养媳。1950年,家乡解放后,才回家与亲 人团聚。1956年7月,加入共青团。1957年5月,随夫来场。1960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 任过多年的党支部委员和农场党委委员。来场后,她历任工人、班长、小队长、妇女排长、 生产队妇女主任等职。这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参加北大荒开发、建设34年,先后立功30余次。 现年50多岁的席代英,风霜雪雨已把她吹打得如同古稀老人。她以共产党人克己奉公,无私 奉献的博大胸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劳敬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那忠于职守,无 私无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高风亮节和她的名字,都深深地刻在八五六农场这块黑土 地上。 干工作,她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1960年10月,是席代英**难忘的时刻。当她举起右手面对鲜红的党旗时,她有许多心里 话要对党倾诉。然而,她只说了一句“请党放心,这辈子跟着您干定了”。30多年过去了, 曾与她共事多年的老同志这样评价她“代英这辈子就是干出来的”! 1958年秋涝十分严重,眼看到手的大豆白白地躺在水中,人们心急如焚,席代英更是如 此。这年,说来也怪,霜期来得早,9月末了,一早起来满地冰碴。席代英每天起得特别早, 等人们出工来到地头,远远就可见一个瘦小的身影在豆地中间闪动,大家不禁脱口而出:“ 准是代英在地里。”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整天人泡在水里,别说一位女同志,就是一个棒小伙子也吃不消 。何况当时席代英快到临产期了。有一天,她同往常一样,提前到了地里,人们赶到地头时 ,她已割出了很远。就在她往回割时,她感到阵阵腹疼,汗水不住地往下淌。姐妹们见了劝 她休息,不要再干了,她强装笑脸说了声不要紧,又咬牙割了起来,肚子疼得实在厉害,她 就用手捂住肚子歇一会再干,实在难忍,她就跪在水里割。 场院装囤是耗体力的强劳动,每年麦收时节,只要席代英在场院上,她总是挑**重的活 干。有一年的麦收,场院装囤人手紧,席代英就冒着30度的高温,一人钻进囤内,一锹一锹 地倒小麦。囤内又闷又热,叫人喘不过气来。她个子不高,体重不过40来公斤,一刻不停地 倒小麦,汗水湿透了全身,灰尘遮住双眼,擦把汗,揉揉眼,泪水、汗水布满脸颊,她全然 不顾。“代英,出来歇歇再干吧!”姐妹们这样劝她。席代英气喘嘘嘘地说:“快完了!”说 着又甩开膀子,挥舞着木锨不声不响地干了起来。小麦倒完了,席代英的身子骨就像散了架 似的,一出粮囤就坐在了地上,好久好久没站起来。 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队里做粉条。可是,自来水通不上来,快过年了,职工吃不上粉 条怎么行呢?席代英找来水管,寒冬腊月间,她只穿件单衣,一下子跳入井下,在没膝的井 水中接水管。冰凉刺骨的井水,针一般地扎在她的腿上,手上,她忍着剧烈的疼痛,把水管 接上,用铁丝捆牢,才从井下爬了上来。一到井上,她的手麻木了,嘴唇冻紫了,张张嘴要 说什么,又说不出来。面对浑身发抖,满身霜雪的席代英,姐妹们哭了。这一年,当队里男 女老少吃上可口的粉条时,自然会夸赞席代英。 爱集体,她总是那样实实在在 人们都说,席代英对公家东西比自己家的东西还珍惜。这话一点儿不假。 1981年春播的一个夜晚,劳累一天的席代英进入了梦乡。半夜里,电闪雷鸣把她从熟睡 中惊醒。她立刻从床上爬了起来,穿上衣服,丈夫不解地问:“深更半夜,你又上那去?” “白天播种时还有不少种子、化肥堆在地头,我去看看。”说着她冲出门外,消失在夜暮之 中。北大荒的春夜,寒气袭人,雨点打在脸上、身上,更是冷若冰霜。她一路小跑,到了司 机家,急忙叩响司机家的门,很快和司机来到了地头,一下车,她一袋一袋地往车上装。黑 夜中,一个体弱瘦小的身影在拖车上下不停地闪动。经过紧张地忙碌,几十袋化肥、种子装 上了车,送到了场院。席代英虽然浑身全湿透了,看到盖好的化肥、种子未受损失,她才满 意地离开场院回到了家中。 多年来,席代英是农场党委委员,还担负一些社会工作,少不了外出开会。有好几次, 场领导告诉她派车接,她总是婉言谢绝。每到开会时,她就起大早,骑上自行车去。从场部 开会回来,只要队里没下班,总是先到队里干活。 1985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与席代英同甘苦共患难几十年的丈夫因病去世了,一大家子的 重担就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组织上为了照顾她一家,救济了200元钱,席 代英说什么也不收,把钱如数退还队里。她想我是共产党员,不能被家庭一时困难所压倒, 再说队里也不富裕,我怎么好伸手向国家要救济,我要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去脱贫。 为他人,她总是忘了自己 “代英就像我们队的焦裕禄,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她自己”。这是队里干部、群众 对她的评价。 席代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不到一个月,她就把孩子放在家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从地里 到家需要走20多分钟,每回喂奶,她总是在短短的20分钟内来去匆匆。席代英体弱,奶水不 足,孩子常常吃不饱就离开她。天长日久,孩子瘦成一把骨头,丈夫埋怨她,同伴们也劝说 她。难道代英这位母亲就不知道心疼孩子吗?她也是有血有肉的,何尝不想用母爱去抚慰自 己的小宝宝?然而,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她还是选择了前者。 孩子一周岁那年的一天,在食堂帮厨的席代英去看望一位生活困难的家属,回到家之后 ,看见丈夫双手抱着昏迷不醒的孩子,边问边用手摸孩子的额头,热得烫手。丈夫告诉她: 孩子上午拉肚不止。席代英听后,告诉爱人快送场部医院,她急忙收拾一下,抱着孩子坐车 就走。车在急驰,席代英在默默沉思,自从有了宝宝之后,给这个家庭增添了快乐,一天干 完活之后,尽管累得不愿动弹,可一见到孩子时,便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当车行半 路时,席代英发现手中的孩子脸色发青,就轻轻地叫了一声,孩子毫无反应,又轻轻地摇了 摇,孩子还是没有反应,席代英的心开始七上八下,她高声呼叫,孩子已无任何反应。席代 英万万没想到,平日里天真可爱的宝宝已经停止了呼吸。一个刚刚来到人世间一周年的幼小 生命就这样天折了,她抱着刚刚离去的孩子,左右摇晃,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孩子,睁 开眼再看看妈妈吧,妈对不住你呀,没有照顾好你,我的孩子……”尽管孩子的夭折,在精 神上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她以一位强者的胸怀,一方面劝说自己的丈夫,一方面尽量 多承担些家务活,等丈夫情绪稳定后,她眼泪未干又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之中。 1965年,席代英的第三个孩子刚满两周岁,为了不耽误工作,同时又可亲自照顾孩子, 她每天背着孩子学习、开会、到场院劳动。一次农场传染病流行,孩子也染上了,而且病得 不轻。丈夫又患心疼病,她本想在家好好照顾一下丈夫和孩子,当她听说队里小刘因孩子有 病,丈夫又不在家急得成天哭时,她又说服丈夫,放下孩子去给小刘作伴、挑水、做饭,把 家务活全包了下来。小刘的孩子在席代英的精心照料下,病愈了。可回到家里,自己的孩子 病情加重了。经检查孩子患了小儿麻痹症,由于未得到及时照料和治疗,孩子造成终生残疾 。第一个孩子病逝,第三个孩子又遭到了不幸,席代英心里难过极了。可想到自己是个共产 党员,她咽下了这巨大的痛苦。凡是和席代英接触过的人都说:“代英这辈子尽为别人着想 了”。 退休后,她仍是闲不住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正是席代英退休后的真实写照。退休后的席 代英,尽管显得苍老了许多,然而她干劲不减当年,自觉要求自己,时刻不忘党员标准,为 群众做表率,人们都称她是“在家闲不住的人”。 1989和1990两年的麦收,从开始到结束,她都和大家一起干,她忙在晒场上,为麦收拾 禾创造条件。她不但亲自去,还组织退休工人和生产队职工一起在地里翻麦铺,保证生产队 麦收顺利进行。队里看到她退休后还这样辛苦,执意给她报酬,她说啥也不要。她想:给队 里干活给报酬是应该的,但我是个党员,国家已经给我一份退休金了,党员给党的事业尽点 义务,给生产队建设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 有一次,席代英路过生产队幼儿圈,看到孩子有的在墙角玩小虫,有的你打我推,还有 的呆坐在室内。她见后心想,孩子们一定是缺少玩具、画书,不然怎么这样没意思呢?于是 ,她不声不响的拿出自己的退休金买些画书、玩具,送到托儿所,当孩子们看见这些东西后 ,都喊“席奶奶给我们送画书送玩具了”!看到孩子的那股高兴劲,席代英的心里别提多么甜 了。 1991年春,生产队由个体承包变了统一经营,有大量小孩要入托,可是托儿所还没修改 好,队里春播又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席代英主动打扫室内卫生,清理垃圾,扒墙扒炕,使 各家各户小孩及时入托,让孩子的妈妈放心投身到春播生产。有些好心人劝她:老席呀,你 年纪都这么大了,又退休了,还管这么多事干啥。她听后笑笑表示谢意。她想:我不干,别 人也说不出啥,可我是个党员啊。 在1991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面前,席代英更是以一位共产党员的身份坚持在麦收一线 。她积极协助场院班长工作,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为麦收生产出谋划策,解决难题。在 场院上,哪里**累,哪里就出现席代英的身影。繁重的劳动,使年老体弱的席代英一天下来 ,浑身酸疼,就是这样,她也从不吃生产队的加班餐,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一直坚持到麦 收结束。 席代英没有光耀的头衔,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炫目的伟绩,然而,她有一个共产党人博 大无私的胸怀。 拼音:xidaiying 姓名:席代英 序号:0039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20:0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