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收时。前几日,妈打来电话,说
联合收割机已经进村,开始干活了。我忙问妈用不用回家帮忙,妈在电话那头轻松地笑着说:“现在的大机器方便多了,不用你回来了!”放下电话,我心里暗自感叹:现在的农民早已脱离了麦收时节收、捆、运、脱、扬的繁重劳动,“割麦垛垛、累死累活”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以前,农村的孩子到这时候学校会放麦假,十岁的我也得和家里人一样到麦地里下镰,虽然割得慢,可是割麦子讲究一个抢字,要趁天气暴热这几天,赶紧收到家里,否则赶上雨天或者连阴天,麦子就“焐”了,所以割麦子的时候全家都要出动。割麦子要趁天色渐明的时候,早晨赶到麦地里时,草叶上还挂着露珠儿呢。往往割了一小会儿我就出汗了,抬起头看看头顶上的日头,还早得很,擦把汗,喝口水,蹲下来再割。到现在我左手食指上都有一道刀疤,那是第一次割麦子留下的。当时的我吓得哇哇大哭,爹过来看了下,只是从地头掐了一把带刺的曲曲菜,用手搓碎了,涂在我的手指上,说了句:“第一次割麦子,谁都得过这一关。”就又拿起镰接着干了。接近中午,头顶的太阳愈加毒辣,连空气都火烫得令人窒息,这时候头上的汗水流到眼睛里,杀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
麦子割好后要及时拉到麦场里,因为初夏的骄阳似火,时间长了麦秸就脆了,麦穗容易掉,那是不少的损失。那时候拉麦子也是人工,一捆捆地摞在板车上,用长绳子绑紧拉到麦场垛起来等着打场。等后来家里买回了牛,拉麦子就用牛车了。爹用两个齿的木叉往麦捆的“腰子”两边一叉,前后手一叫劲儿,一下就把麦捆扔到了车上。我可以作为跟车的高高地坐在麦子顶上,由爹赶着牛车在夕阳里一趟一趟往场上拉。那时候生产队里就已经有了脱粒机,打好后麦穰垛起来当牲口草料,不喂牲口的则留着烧锅当引火。美中不足的是虽然用上了电动脱粒机,但保险丝不时地烧断让人心焦,还要挨号打场。挨号打场是不分白天昼夜的,轮到谁家打,相邻的几家一齐动手,挑麦捆的、抽麦绳的、向脱粒机里塞麦子的、挑麦穰的、接粮食装袋的,这活默契得一时也不能停,打完一场麦子如同水到渠成。夜里,银色的月光铺满麦场,大人们打完麦子收场的时候,我常常找个松软的麦垛躺下来就睡着了。
1991年的麦收是很多庄稼人刻骨铭心的一年,我家更是如此。那年爹狠狠心用单干几年攒下的钱买回一台
拖拉机和小收割机,实在是因为家里十几亩麦收的活太重了。机器买回来当天,我跟着爹在地里,看着一垄垄麦子在收割机的轰鸣声中整齐地倒下,心里那份惊喜难以名状,再也不用使镰刀一把把地割麦子了。我高兴地对爹说:“这才是机械化呢!什么时候,那种能在地里直接打好粒的收割机到咱这就更好了!”谁想到老天爷不开眼,麦子割完了,没来得及打捆的麦子还堆在地里,连绵的大雨就下起来了,一直下了好几天。拖拉机开不进地里,堆在地里的麦子全泡在水里,几天的工夫,我发现站在麦田里的父亲,腰板明显驼了许多,脸上的胡须平添了许多花白。十几亩的麦子是全家人一捆捆地抱到地头的,连着吃了一年的烂麦子面馒头,又黑又粘,让我直今想起来都往上反胃。
没想到,我的愿望竟在几年后真的实现了。当村里第**台联合收割机轰轰隆隆开进村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冷眼旁观。可是很快,人们就被它会割能脱一遍清的神奇征服了。等待收麦子的村民们只要备足口袋和帆布,三三两两坐在地头说笑纳凉,一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就轰鸣着“踏浪”作业了。说着话的工夫,几亩麦子便收完了,邻居们上前帮忙装麦子,小麦联合收割机在村民们的欢笑声中又重新驶向麦浪,一天割几十亩麦子不成问题,全村的麦子只用两三天的功夫就全收完了。
从那以后,麦收真的不再成为大事。随着这两年玉米价格的上涨,周围村里大面积种玉米的人家多了,爹念叨着要买台电视上那种带剥皮的
玉米收割机,还报名参加了镇上的农机培训班。我上网查了一下,得二十多万元呢。爹笑着说:“不怕,现在买农机政府还给咱补贴30%呢!退回三十年前,谁敢想种地麦收都是机械化?往后,种庄稼肯定越来越轻松,走这一步不会错的!”望着爹满脸绽开的笑容,全家人的心都动了:是啊,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对农民来说,对农村的机械化生产来说,改革开放这三十年超过了中国传统农业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庄稼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好的!
作者:红梅
来源: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7日 09:1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