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强心针,从短篇到中篇到长篇,一次更比一次强
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中国文坛,梁晓声是叱咤风云的人物。1982年,他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横空出世,感动了不知多少中国人。笔者那时还太小,大概过了五年之后,即快要高中毕业时才读的这篇作品。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作为一个多愁善感、激情昂扬的文学青年,是多么强烈地被他作品中丰富的情绪所感动,深深地埋在他自然而然营造的那种悲剧氛围中,久久地没能回过神来。
我一下子就把它读完了,而且又读了两遍。小说所张扬的审美刺激和愉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那些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与现实世界无法和谐相处的青年来说尤其如此。对于理想主义来说,这个世界当然无法满足膨胀的主观意志。而贯穿于20世纪80年代的,就是慷慨悲歌的理想主义。梁晓声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旗手之一。
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和长篇小说《雪城》,写满了数十万北大荒兵团战士理想主义的追求,“人定胜天”的浩然正气使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现实生活面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包括青春和生命),但他们从来没有在恶劣环境下低过头,有的只是对命运的无怨无悔地抗争。不管是在北大荒,还是回城之后,他们始终被内心的理想主义激情驱使着,在人生的荆棘之途上大踏步地前进。这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因为当时中国有的是用理想主义锻造出来的四肢和头脑。他们都有过与梁晓声类似的心路和经历。
梁晓声从1968年到1975年曾有7年的北大荒经历;他的这些小说号称“北大荒”小说系列。他的同龄人不只是在北大荒,就是在“南大荒”、“西大荒”、“东大荒”,不是兵团战士,就是知识青年。战士的大无畏和青年的豪迈交织出了那个时代。在梁晓声写小说时,在无比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的理想主义已经受到了相当的挫折,甚至已经破灭。但他们不愿意相信,或者说还不甘心;仿佛还要再忍受一次,再奉献一次,再试验一次。在临死之前得到一个**后的确切证明,他们还需要一剂强心针,促使他们心中无比珍视的理想主义回光返照,再美一回,再辉煌一把。梁晓声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强心针,从短篇到中篇到长篇,一次更比一次强,仿佛他要把全中国青年心中的理想激情彻底用完,只有用这种激情方式才能祭奠他们曾被激情点燃又被焚毁了的青春。
有人甚至喊出1984年是“梁晓声年”
正是如此庞大、浩荡的民意,1982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得了全国**佳短篇小说奖,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了全国**佳中篇小说奖,这一年他的另外一篇感人肺腑的作品《父亲》同时拔取了短篇小说奖的头筹。有人甚至喊出1984年是“梁晓声年”。从当年的一些评论文字中,我们可以见出如何风靡一时的“梁晓声效应”。
《雪城》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通过大众媒体,走向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刘欢激情演唱的主题歌更是传遍大江南北,使梁晓声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我读这部小说之前,先看的电视。当时我正在上大学,几乎天天跑到宿舍楼的传达室去,扎在同学堆里,看这部片子,几乎一集不落。白天,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少年人,在一起时总要聊聊《雪城》。在各种形式规模的文艺晚会上,在卡拉OK厅里,在大街小巷,在湖边桥头,你随时可以听见嘹亮的男高音,“天晴了,天晴别忘戴草帽;下雪了,下雪别忘穿棉袄”。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听的人,唱的人,有时都会热泪盈眶。
他现在**想告诉大家的是:如何作为一个正常人去生活
物极必反,梁晓声的可贵和高明之处在于,他预见到这也是理想主义在中国的极致,《雪城》是**后一搏。接下来发生的事,使他这个老牌理想主义者不得不挥泪向理想主义告别。谁如果还要高唱理想主义,或者说不把理想主义从意识形态身上剥离出来,那就是徒劳的挣扎和良知的出卖。
梁晓声陷入了反思,这种反思由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历史层面,另一个是文本层面。从前者来说,他觉得中国的理想主义应该终结了。这仿佛是主动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他写了电影剧本《保尔·柯察金》,通过解构保尔·柯察金这个影响中国几代人心灵的理想主义英雄形象,解构了他自己的理想主义情结,从而使自己轻松下来,他开始以平常人的心态去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以及隐含在常态下的问题和危机。
从后者来说,他痛感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承担了过于庞大的任务,被挤压得没有自我反照和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拿他自己来说,他在写作时,只管让自己的笔冲锋陷阵、尽情燃烧,缺乏对文学本身的思索和探索,从而使作品在形态结构上和叙事模式上严重地自我重复。他现在想的是如何以从容的心态在文体上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
他的探索和转变使我这样铁杆的梁晓声迷不知所措甚至大失所望,因为我的理想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梁晓声那样的作家通过作品造就的,而现在他把我们装在理想主义的网罗中后,自己却要离我们而去,我们怎能忍受?梁氏《保尔·柯察金》在播出前后,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肯定一方和否定一方,意见都相当激烈。读者在说梁晓声时,都是力图在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出路。
为此,梁晓声调入了比较稳定的大学,在更加讲究地从事创作的同时,他发现讲课也是他早应该从事的职业,他为大学生们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程,从而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通过言传身教,去培养青年的人文思想。他现在**想告诉大家的是:如何作为一个正常人去生活。
梁晓声简历
1949——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
梁晓声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青小说”,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今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体艺术风格。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
平民代言人
活跃在当今中国文坛的作家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梁晓声辛辣讽刺了那些社会转型时期,利用社会背景、职位、权力谋取私利暴富起来的一批“新贵们”,既揭露了他们致富手段的卑鄙,也揭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苍白。相反,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所奔波,但却享受着精神生活上的充实。在这种层面上,反映了梁晓声在“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中的抗争与回归,主张回归质朴、知足、正义的人性,摒弃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装饰得漂亮的诺言。——《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