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形势系列评论之三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国际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的接连攀升,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渐显现。及至目前,由原油、粮食价格飞涨所引发的新一轮通货膨胀的阴影正笼罩着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对我国经济亦构成一定的挑战和考验。
当前,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切实有效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成为保持国民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主要着力点,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课题。
直面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为的是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更为了让我们树立信心和坚定信心。具体分析,目前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能源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且进口依存度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八大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50%。在原油价格与国际完全接轨的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飙升,无疑加大了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经济发展形成了供给制约。
然而,冷静地看,造成一个时期以来油价攀升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投机资金市场炒作的结果,由此导致原油价格严重偏离了价值,相信这种高油价炒作和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经济的影响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一些经济体目前也在采取应对措施。从现实看,我国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政策,通过对炼油行业、农业生产的补贴与严格的价格管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高油价对国内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冲击,保护了农业、工业中下游行业等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从长期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国内,并把节约优先、效率为本作为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务,将大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厉行节约来降低能源消耗。我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近年来其利用以年均逾25%的增速成为能源领域增长**快的亮点。随着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产业规模的扩大,可再生能源在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从结构上看,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今后仍将是国家能源的基础,同时我国继续发现大型新油气田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所以未来国家能源安全是有保证的,国内能源供应潜力是很大的。
其二,粮食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库存下降、新能源政策、需求升级及投机炒作等多重因素共振,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日趋紧张,粮食价格不断大幅走高。进入2008年,国际粮价飞涨已造成一些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与此相对应,我国始自去年的物价结构性上涨,也跟粮食价格攀升有着**为直接的关系。目前,我国是国际大豆进口大国,也是一个潜在的玉米净进口国。无论是从上述方面考虑,还是从防患于未然角度出发,粮食安全问题都需要警钟长鸣。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保持增产的情况下,今年夏粮单产将再创历史**好水平,总产将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五年增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一根植于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头脑中的经历史反复检验的理念,在近五年里得到了务实体现和实践诠释。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全部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达1.6万亿元。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促进了农业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新一届政府力争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此大力度地发展农业,必将使我国足以消除世界粮食问题的困扰,并且减轻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
200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30周年与北京奥运会脚步的临近,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理性看待与客观判断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是我们主动把握经济运行形势,坚定做好经济工作信心,努力应对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我们既要充分看到和利用有利条件,又要对可能发生的不利变化保持清醒认识,做好充分准备,在坚决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中,促进国民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平稳较快的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大局和根本上讲,有改革开放所积累的经济基础实力,有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输入型通货膨胀将难以撼动中国经济大树。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8日 20:4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