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大家论坛>>
(推荐)
现代农业
要有现代农机流通做支撑
汪 懋 华 / 文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要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对农业装备制造业与流通服务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全国农机界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农业机械化前景广阔
改革开放近30年,国民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年均国民增长率达到9.67%,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为11.5%,预计全年GDP总量将达到世界第三。我国的对外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进出口总额达到世界第三,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但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然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从人均GDP看,目前排在全球第129位,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2020年实现国家基本工业化的目标。
实现国家基本工业化与加快建设现代化,必须由农村转移大量的劳动力。2005年,国家第二产业中, 57.6%的工人都是农民工。其中,制造业有68%的工人是农民工,建筑业80%、服务业52%、 特别是环卫、家政等90%都是农民工。 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主力军。农村人口中,小于3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60%~80%都已经进城务工或自行经商、创业。“精兵强将去创业,年轻力壮去打工,老弱妇孺搞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劳动力资源。我国正在从劳动力供给过剩向结构性短缺转变。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带来农业劳动成本与生产成本上涨,使农业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急需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以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可以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后,2005年年初启动了中国工程院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全国各地300多位专家、学者、官员参与了研究,现已获得初步成果。到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力的比重要小于28%,种植业劳动力经营规模要达到人均24亩,农业机械总动力控制在10 亿 千瓦以内,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畜牧、收获后处理与加工等的机械化水平要有明显的提高。从1957年至今,我国的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增长率约为2%。到2020年达到70%,那么今后的年平均增长率平均应达到2.26%。总量的增长要保持或达到更高增长速度,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这几年,我国农业装备工业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来,农机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2006年同比增长23.41%。2006年农机工业总产值1320 亿元;大中型拖拉机产量20.73 万台,小型拖拉机产量191.5 万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产量13.75 万台;农机企业超过8000家,规模性企业 1735 家。
农业机械进出口正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2006 年,我国从66 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农业机械总值达9.78 亿美元(不含内燃机和排灌机械),我国向世界六大洲204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农业机械总值达 28.93亿美元(不含内燃机和排灌机械)。从以上数据可看出,2003年后我国农机总体上出口已经大于进口。这反映了我国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总的趋势来看,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名牌农机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世界著名农机企业落户中国,中国农机企业走向世界。中国农机产品进出口发展势头强劲,农机工业企业和流动服务企业的改制进一步发展。这几年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考察,我们对现代农业装备的需求非常大。黑龙江农垦60年,2006年粮食产量有226亿斤,机械化水平达到93.3%,是真正建设现代化机械化的大农业,是通过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我国农机工业已经在技术上、品质上适应市场需求,并且不断进步、更新和发展。
农业机械化任重道远
加强配套农机研究与产品开发 这几年,小麦、水稻机械化的发展有所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取得重要进展。但还有很多效益很好的农业项目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2004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是727万公顷。这两三年来,油菜种植面积逐渐下降。农民反映,现在油菜的生产成本、劳动成本占了60%~65%,利润少。国家要加强油菜等油料作物的生产,应该加强农艺与农机的结合,要加强对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研究,开发新机器,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马铃薯是一种耐寒、耐旱、耐脊薄,适应性广的作物,我国种植面积522万公顷,总产7090 万吨,占全球25% 左右,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南方冬闲田可种面积潜力 400 万公顷以上,马铃薯种植效益远高于其它几种作物。我国马铃薯机械装备研发有较好的基础。挖掘机械方面的突破不但对于马铃薯的挖掘机械化、对大蒜、洋葱、花生等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农机动力配备及能源消耗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我国农机利用率低,与韩国相比低48 %左右;能耗大,农村作业亩耗油比大型国营农场多30 %;配套农机具少,我国拖拉机和农具配套比是1 : 1.6,而国外是1 : 4。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产品技术水平 主要在几个方面。精细耕作技术与装备创新;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创新;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装备创新;节能、减排农机化技术与产品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瓶颈性装备技术的突破。农用电机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有机电井370万眼,泵站50万处,排灌动力设备达到8800万千瓦,半数左右电动机处于轻载运行。处于75%以上负载运行的电机仅占18.1%,50%~75%负载的占35.6%,49%以下负载的占46.3%。农村电机节能的问题值得关注。电机广泛运用于农产品的加工、农田灌溉等方面。现在有一种新型电机,能在相当大负载范围下,维持90%以上的效率,维持80%以上的功率。
建立作物产品品质可追溯系统需要农业生产全过程相关信息装备技术支持。建立和评价田间主要作物、水果和蔬菜的作业记录。建立用于获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信息的智能机械装备。建立面向消费者透明服务的设施与改善贸易环境。消费者更关心他们买到的产品是从哪里来的,是由什么技术做出来的,产后是怎么储存、运输到达消费者市场的。现在,我国有的超市装有农产品履历查询系统,只要输入产品的号码,就能检测出这一产品的前后来源。
建设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的农机流通产业
振兴农机流通服务产业势在必行 农机流通服务业是连接农机工业企业生产与农民用户的桥梁和纽带,是企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农机流通服务业面向农机使用者 ,面向市场服务“三农”,面向农机制造业。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与技术进步。我国已经形成以民营农机流通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流通服务产业格局,必需加快由传统经营向现代流通服务模式转变。
建设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 我国农机流通服务业整体上仍处于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缺乏有实力、售后服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农机流通服务业比较效益普遍较低,实现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手段、服务能力提升的基础薄弱,规模小,组织化程度很低,经营集中度不高。国内大型农机工业企业和农机流通服务企业肩负引领现代农机流通产业发展的光荣任务,更有引领我国农机制造业走向国际大市场的重任。
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健康发展 需要建设一批农机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流通企业健康发展 。既要发展流通,更要提升服务。要发展连锁经营,建设现代化农机流通服务网络,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流通服务成本,提高流通服务效率。逐步形成一支集团化、集约化、区域性农机中心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统一售后服务,形成现代农机流通服务规模化经营和售后服务的品牌。同时,建设区域性农机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维修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新技术产品展示中心。
提升对外开放与拓展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知名展览会,展示交流国产技术和产品。学习研究国外先进企业产品技术与售后服务经验,建立农机流通服务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面向国际农机流通服务的市场秩序。
要有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面向海外流通服务市场的发展战略规划,学习国外名牌企业的流通服务产业经营、发展理念与经验,培养一支多学科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素质的农机服务产业骨干人才,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实践,实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新体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培养创新文化和价值观。
总之,要实施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发展措施。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8日 21:07: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