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市场观潮>>
(推荐)
编者按:
农机推广部门在农业机械的开发和推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上讲,政府部门的每一项决策决定着某个阶段内某种产品和技术将被得到大力推广,对相应的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力度的大小和进程的快慢;从微观上讲,哪种机具被列入推广目录,推广的力度如何,不仅关乎此种机具在农业中的使用率,而且对与此机具相关联的产业有着明显的影响。
因而,作为农机行业高层推广部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开发推广总站的职能和工作的方向,就成为了行业**为高度关注的部门之一。
农机推广总站:
把握职能拓展服务 助推农机化
王跃生/文
《农机市场》:农机推广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丁翔文:主要有两点。一是围绕重点项目的实施,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攻关、跨越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农产品区域重大技术推广、粮食基地机械化建设、农作物秸秆还田和青贮机械化等项目,带动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生产中发挥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示范引导作用,起到了农机化快速发展加速器、孵化器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通过改革创新推广服务机制,增强农机推广工作的活力。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一些地方对农机推广机制、推广模式进行了成功地探索和实践,加强了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了与农民的直接交流和科技进村入户的力度,提高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效能。
因此,可以说农机推广在近几年农机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农机市场》:作为农机推广部门,如何进行一些项目的规划、课题的选择?国内国际上的一些项目引进后怎么分配,谁来承担?
丁翔文:推广系统是一个全国系统。按照国家赋予农机推广部门的职责范围和责任,根据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规划来进行,具体要根据农业的“十一五”规划和农机化的“十一五”规划制定。但实际上这些规划农机推广部门都要参与。
项目的分配比如保护性耕作、玉米的机械化推广,推广总站在做,各地的农机推广部门也在做。还有一些是地方比如河北、山东、东北的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另外还有一些是企业的一些新产品、先进产品需要推广。
从发展小麦的机械化开始,到现在的重点是玉米、水稻及油菜、甘蔗等一些经济作物,农机推广总站一直都很注意跟踪国内和国外的新动向、新技术、新产品。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技术引进,关键要看他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需要,有些是这个地区需要而其他地区不需要,有些是因为地区因素无法推广。
对引进的一些我们缺少的技术,也许他们的技术比我们先进,但是否适应我国的需要、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要经过试验。在我们试验改进后,再找厂家。有些立项和课题拨付一定的资金进行研究和推广。
企业参与推广项目和推广产品,主要是靠企业平时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申请时还要看企业是否具备相关的条件。条件不具备,项目和课题就不会让你来承担。
《农机市场》:农机推广系统是一个上至推广总站,下至乡镇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庞大系统,怎么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效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农机化的发展服务?
丁翔文:首先,要把握好农机推广部门的公益性职能。《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中明确指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因此,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和县级以上的农机推广机构要把握好所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努力、认真做好国家和地方实施的有关项目与课题,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次,要有合理的机构配置。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里,对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实行在行业内进行综合设置。每个乡镇至少保留1名从事公益性农机推广的人员。
第三,要科学地核定编制。按照县乡规模、农户数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养殖规模和农机保有量等,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公益性农机推广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满足农民需求。
第四,要理顺管理体制。要切实防止因条块分割、人权和事权分离而导致一线农机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推广工作受影响等现象。
第五,要积极争取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的经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规定:“地方各级财政对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主动汇报协调,取得支持,真正将基层推广机构所需费用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农机市场》: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机推广部门的职能明显加强,角色也更加重要。作为购机补贴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应该把好哪些关口,更好地落实补贴政策?
丁翔文:作为农机推广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和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农机购置补贴的各项工作。在政策和补贴工作的宣传,咨询服务的开展,购机补贴协议的签订,供货协调和购机情况的核实,销售和售后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补贴信息的档案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是引导。一方面,要引导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参与农机购置补贴,国家投入资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企业必要时也要以社会效益为重。比如,洋马的半喂入收割机去年降了2万元,就是政府引导和企业响应的结果,现在来看,不管是企业还是农民都从中收到了较大的效益。因此,不管是国内生产的还是国外引进的机器,想加入、想享受政府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就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前提下,响应政府的号召,配合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广大农民,既要让他们了解并吃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还要让部分农民享受补贴的同时,真正有效地、合理地配置补贴的资金、农机产品,促进当地农机化的发展。
第二,各级政府应深刻认识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在认真落实补贴政策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阳光操作,取信于民,将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实惠、见实效。
第三,农机推广部门要有重点地召开各地现场会,将实用的技术和农机具加以推广。从以前的现场会召开的情况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有些现场会的参加人数有六七百人,十里八乡的农民朋友都赶到现场参加。
第四,承诺。进入购机补贴目录的企业,目录内销售出去的农机产品的质量,售后的服务、技术的保障,都要向农民承诺。一旦出现遭到购机者的投诉,确实存在严重问题,对其补贴目录的资格予以撤销。
《农机市场》:农机的技术与农艺之间的矛盾一直就是争议较大的难点问题之一。有专家认为不能够单纯地强调农机要适应农艺,或者是农艺要适应农机,推广部门怎样协调这个矛盾?
丁翔文:农技推广和农机推广两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促成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多年来双方一直都有着实质性的研究和合作。
从世界上农机发展和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后农机和农艺肯定要走到一起,更多的则是农艺要适应农机。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艺必须要适应农机。农业要实现机械化生产,如果你不适应机械,怎么能实现?
比如巴西的咖啡收获。自然成长的咖啡树具有很大的树冠,收获机器是没有办法调整以适应形状各异的咖啡树。那么,工人就强制把咖啡树修成能够适应收获机械收获的形状。再比如以色列的棉花,上面和下面都不长桃,只有中间结,就是为了适应机械化的收获要求,产量也不会下降,生产效率也提高了。
新疆的棉花目前分两种种植方式,一种是人工种植,另一种是机械种植。人可以想怎么摘就怎么摘,但是机器没有这么高的智能化。而要实现机械化生产,就只能是农艺适应农机。
虽然现在对农机适应农艺还是农艺适应农机的矛盾争论仍没有停止,但农业发展的趋势**后一定是走到一起,现在的状况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农机市场》: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明确地提及到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那么在“十一五”期间,哪些项目、哪些技术、哪些产品、哪些课题将是极需要推广和重点推广的?
丁翔文:按照实施要点和管理规范的要求,保护性耕作技术将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按照948项目执行计划要求,完成免耕播种机具的消化吸收工作,组织协作企业试制第一代样机并进行多点生产试验。
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组织实施好优势农产品重点技术推广项目。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抓好“大豆窄行密植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超级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示范”、“油菜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等项目的实施工作。另外,结合技术培训,示范、引导各地农机推广系统做好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油等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依托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认真做好2007年新上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及前几年农业科技示范场项目建设验收总结工作;调查分析总结已建和正在建设的项目实施典型,积极探索农机科技示范场的长效运行模式,为指导各地示范场建设工作提供新思路。
推动粮食机械化高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生产运行。抓住关键农时及重点环节,充分发挥“东北区——吉林玉米机械化高效生产基地建设”和“华北区——河北小麦玉米机械化高效生产基地建设”两个在建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组织各类机具设备全面投入生产作业,结合基地项目的运行,积极探索总结粮食机械化高效生产的工艺路线及技术模式。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项目。积极配合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组织实施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项目,开展技术培训、检查指导等项目的日常管理;搞好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的项目建设,及时完成土建工程和配套育秧设备及插秧机的购置。并结合生产季节组织水稻规格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演示,考核验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促进水稻主产区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根据项目点的农业生产实际,按照项目建设要求,认真做好旱作节水机械化高效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工作,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精少量播种、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等节本增产增效技术为重点内容。
《农机市场》:为什么要在全国农机推广系统中使用规范标识?
丁翔文:农机推广系统是几十年打造的这么一个系统,有着那么多的人依靠农机推广系统做农机化事业,对中国的农机具的推广有着很大的贡献。现在看来,这个系统在农机化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既然农机推广部门的优势是系统的凝聚力,那么把这个体系真正地建立起来,对于职能的行使,工作效率的提高,都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农机推广系统的规范标识,不仅是各级推广部门的联系标识,而且可以促进各级推广部门互相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形成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形成工作的交叉和竞争的局面。我能做,你也能做;上边能做,下边也能做。这样,农机推广部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
天下农机是一家,天下农机推广是一家。是不是一家,通过这个标识就能够辨别。农机推广部门承担着许多国家级的项目,比如全国水稻育插秧和收获的推广示范,现场操作人员着装统一,又有这个标识,一看就是农机推广系统的工作人员。
《中国农机推广系统标识规范使用手册(VI系统 )》是全国农机推广系统的规范标识。标识以农机推广促进农机化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与科技进步为主题,通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鲜明、独特、完善的视觉标识,融会了农机推广系统的工作理念和服务宗旨。塑造中国农机推广系统的视觉形象,有利于农机推广事业的整体形象宣传,有利于推进中国农机推广系统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建设进程。积极宣传推广和规范使用中国农机推广标识是树立农机推广系统形象和行业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
《农机市场》:农机推广部门的公益职能的性质,实际上决定了农机推广工作中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近几年,农机推广部门是怎样强化服务的呢?
丁翔文:农技推广体系作为面向农业和农村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承担着政府引导农民使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具,并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来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任。因此,农机推广系统要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强化农机服务能力的建设。
首先要提高服务本领。要全面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提升引导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要求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加强培训学习,增强为农民和机手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和服务本领。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彻底抛弃计划体制下的“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围绕市场需求、区域特色和农民需要选择重点推广项目和课题。要逐步增强农机推广人员为农民、机手、企业,尤其是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和各种农机合作组织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
其次要拓展服务领域。各级农机推广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区域优势特点,开阔思路,不断拓展农机推广服务领域。改变过去农机推广产、加、销相脱节,农机与种植业、畜牧、水产行业相分离的状况,加强农机与种植业、畜牧、水产等行业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行业推广机构之间的横向协作,实现前延后伸,拓宽农机推广服务范围。从信息、销售、培训、维修、供应和作业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的引用。
第三,要创新服务模式。农机推广部门要根据不同的技术、项目、背景条件,创新农机推广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农机部门承担的保护性耕作、购机补贴、优粮工程、科技示范场等中央和地方项目,开展新机具选型配套、新技术示范试验和推广服务,特别是要以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展示和试验示范,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引导农民自觉接受和应用新技术。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联合,优势互补,从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攻关、生产应用,到技术培训、维修服务、配件供应、咨询指导等,全方位开展推广服务。大力开展“农机声讯热线和农机服务网站”、农机连锁经营、农机示范场、农机作业承包及农机跨区作业等方式的技术推广服务,拓展服务模式,切实为农民提供更实用、更广泛的服务。
第四,构建新型服务网络。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要积极参与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要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和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农机服务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竞争有序的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在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和农机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总之,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对农机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机推广工作只考虑技术因素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市场环境,产业链条中的供求关系,农民的认知程度、经济条件以及在生产中影响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等,要不断适应市场并积极培育市场,才能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更好地为农民和机手服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8日 21:3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