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现代化农业>>
第四课、精准农业应用前景广阔
精准农业是在信息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以3S(GIS、GPS、RS)为核心技术引发的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它必将会对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形式上看,精准农业是在发达国家大规模经营和机械化操作条件下发展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可能仅适用于我国规模化经营的大型国营农场和较发达的地区,而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分散经营的大部分农村则难以应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精准农业发展的**基础的技术路线和原则是在充分了解土地资源和作物群体变异情况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根据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情况,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管理措施和各项物资投入的量,获取**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原则适用于任何形式和任何规模的农业生产。目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必将会对我们的农业技术革命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研究发展适用于中国农业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在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美国,已经将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含量、历年施肥和产量情况等有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形成了资料齐全的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那里的许多地区和农场,已将此类信息制成GIS土壤养分或肥料使用GIS图层,形成了信息农业和精准农业的技术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在田间任何位点上(或任何一个操作单元上)均实现了各种营养元素的全面平衡供应,使肥料投入更为合理,使肥料利用率和施肥增产效益提高到较理想的水平。在这种管理水平下,氮肥当季利用率可达60%以上。但是在我国,测土推荐平衡施肥这一初级技术尚未真正落实,在土壤养分状况、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方面研究基础更是薄弱。现有的有限资料也分散在各单位,没能真正用于生产发挥作用,以致于农民在施肥上存在很大盲目性;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合理;中、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肥料利用率低,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仅为30%左右,肥料的增产效益没能充分发挥。
目前应在充分了解国际上精准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从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入手,研究发展适合我国情况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为此,金继运博士建议:
一是在规模化经营地区选点建立以GIS、GPS和RS为核心技术的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健全田间管理档案,应用GIS收集整理现有资料,逐渐建立起以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引进GPS技术,改进现有施肥机具,研制适用的GIS施肥指导系统和自动调节变量施肥机具。在此基础上,建立2~3个规模化经营的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农场。
二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体制,在主要农业自然经济区选点研究不同生产条件下土壤养分状况、变化规律和变异情况,研究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和植物体系内各种养分的循环规律和变化特征。应用GIS研究形成适用于当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地理信息系统,对农田系统中各种养分迁移规律、土壤中各养分状况和变化特征进行图形化描述和信息化管理。在此基础上,以县或乡为单位,研究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区域性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和养分信息化动态管理模式,分区指导当地的养分管理和肥料合理施用,逐步建立起适合小规模分散经营体制下的精准农业养分信息化管理模式。
三是在宏观上,逐步建立全国性的土壤肥力和肥料信息系统,以县为单位收集土壤类型、土壤肥力、肥料使用、作物类型及产量等有关信息,在GIS平台上建立包括全国2370个县的土壤肥力与养分资源信息系统,将分散的数据收集整理,随时了解全国肥力状况和施肥变化的时空特征,为国家主管决策部门服务。
四是在上述规模化和家庭承包分散经营试验区内,组织土肥、植保、栽培、农机等各领域专家的联合攻关,将精确农业从养分管理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终形成按照当地条件精细准确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0:4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