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

红兴隆农垦农业机械化、北大荒雁窝岛集团农业机械化,向全国农机行业的各位领导同仁致敬。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岁月>>

北大荒精神——无私奉献收藏

北大荒精神——无私奉献


发布时间:2008-4-11 10:14:04 北大荒博物馆 供稿 责任编辑:

已故的北大荒著名散文作家平青曾深情地写道:“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写着闪光的诗句,这部史诗的作者,正是那些千千万万的垦荒战士,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年年月月地刻写着,一代一代地刻写下去。”

  这部壮丽史诗中**动人的词句就是“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核心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拓荒者们承受了种种磨难,付了沉重的代价,其中包括鲜血和生命。

  凡是看过《北大荒人》电影和长篇小说《雁飞塞北》的人,都不会忘记开发雁窝岛时那一幕幕动人的景象。

  雁窝岛,地处黑龙江省宝清县东100余公里,它的东、西、北三面均为无固定河床的挠力河与宝清河所包围,南面则是被称为“大酱缸”的数千里的漂垡甸子。岛上,地面平坦,土质肥沃,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鱼种繁多,有“渔汛来到,人可履鱼背过河”之说。每年春季解冻后,小岛就被三面河水和一面沼泽包围,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变成了一座孤岛,垦殖非常困难。而英雄的垦荒战士却在这异常艰苦的地方站住了脚,扎下了根,但也付出了血的代价。

  六七十年代,54万全国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踏着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和科技知识分子的足迹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北大荒。浙江宁波女知青陈越玖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她来到雁窝岛被分配到一队期间,无论是在猪舍养猪,还是担任畜牧卫生员,陈越玖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时时处处以罗海荣、张德信等烈士为榜样,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智慧都献给了雁窝岛。

  就在陈越玖忘我工作的时候,病魔已悄悄潜入她的身体,她经常出现剧烈的腹痛反应。

  但她依然带病劳动,修水利,割大豆,割玉米,背饲料……哪里紧张,哪里活累,她就出现在哪里。**后,领导强令她停止工作。

  陈越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连队。临行前,她紧紧握着战友们的手说:“我很快就会回来,我一定要回来!”

  1975年初,陈越玖从宁波转到上海的一家医院治疗。经多方检查确诊,医生在她的诊断书上写下了这样一个冷酷的事实:Z状结肠癌后期,广泛扩散!……

  1975年4月2日,陈越玖病情急剧恶化,在生命的**后一刻,她向党组织提出了****的要求:

  “转告党组织……一定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

  1976年5月4日,《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以《我是北大荒人》为题,报道了陈越玖的事迹……

  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开发雁窝岛的垦荒队员中,有30多人是中央领导干部的子女。他们埋头工作,默默奉献,就连身边的许多干部和职工都不知他们的特殊身份。其中包括朱德同志的孙女朱玉珍、贺龙同志的侄孙子贺兴桐……

  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雁窝岛已变成了阡陌纵横、良田万顷的现代化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虽然,雁窝岛仅仅是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一个缩影,但它已经历史地成为北大荒精神的摇篮。

对党的无限忠诚,是北大荒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力量源泉

  黄振荣,这位八五二农场的创立者,曾是冯玉祥将军的警卫员。1933年在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就在王震属下战斗。在万里长征中,王震当连长,他当排长。南泥湾大生产中,黄振荣是三五九旅的营长。1945年三五九旅挺进东北战场,黄振荣已是团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成立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王震出任司令员,黄振荣接任铁道兵三师代师长并立下了赫赫战功。回国后,他又率部奔赴鹰厦铁路前线。一天,王震将军来到北京铁道兵干部学校学习班找到黄振荣开门见山地说:“现在全国胜利了,国家要搞建设,我们这些指挥打仗,敢拼敢杀的老战士,都要学会搞经济建设。我已向中央提议去开发北大荒,希望你能再跟我并肩战斗,一起去开发北大荒。”黄振荣二话没说,带上妻子和两个孩子离开北京铁道兵总部来到了北大荒,住进用泥巴和树枝搭成的马架子房里。

  在创业的艰苦岁月里,他率队深入茫茫的林海雪原,多次击退狼群的围攻,踏查荒原,布点建设。他带领7000多名官兵,两年开荒51万亩,还先后扩建了八五三农场和八五五农场。一次,他高烧不退仍然坚持工作,医生含着泪对他说:“你这样下去会死在这里的!”他却笑着回答说:“若死在这里,我革命就成功了!”

  然而,在“十年浩劫”中,黄振荣这位有着37年革命生涯的老红军战士,为农垦事业奋斗了15个春秋的垦荒先驱却因蒙受不白之冤而溘然长逝。当为他更衣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发现他遍体是青紫色的伤痕,10个脚趾甲竟然已冻掉了9个……

  没有花圈,没有挽幛,没有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在荒凉的气氛中,一代功勋卓著的老红军、老垦荒战士——黄振荣,被埋在了杂草丛生的南横林子中……黄振荣亲手创建了八五二农场,他来时地无一垄,死后却为北大荒留下76万亩良田。

  曾是青年志愿垦荒队,数十万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给北大荒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们为北大荒献出了青春,其中有些人献出了终身,还有许多人正在继续着奉献的伟大事业。

  杨华这位18岁就担任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乡乡长,后来作为50年代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长、发起人之一,曾亲手接过当时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授予的“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他带领第一批北京青年高唱着《垦荒队员之歌》,把鲜红的队旗深深地插在了莽莽的萝北荒原。

  创业初期的生活艰苦异常,个别人动摇了,想打背包离开荒原。杨华急了,猛地咬破手指,在大小不等的几块硬纸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决心:

  “我是荒原上的一名垦荒战士,我要永远做个垦荒战士,不做逃兵。要依靠党,依靠群众,去克服一切困难,要把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

  1959年夏秋之交,5.5万名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继十万转业官兵之后,高举垦荒大旗,奔赴三江平原,给北大荒输送了新鲜血液。

  在这批支边青年中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和全省的劳动模范、行业标兵等先进人物,其中也有一些同志则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垦荒事业。

  山东支边青年王泉孝,1973年春,冰雪消融,春寒陡峭。生病多日的王泉孝挺着病弱的身体坚持放牧羊群。中午过后,天气骤变。狂风怒吼,雨雪交加。他疲惫地将羊群赶出险境,又返身寻找在沼泽里挣扎的一群羊。他一趟又一趟,羊羔全部救出来了,可他却再也无法支撑虚弱的身体,终于倒下了。

  像王泉孝一样献身北大荒的支边青年,还有勇救落水学生而光荣牺牲的王文卿,为抢救船只而英勇献身的齐德林等,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血肉之躯为北大荒谱写了一曲新的无私奉献的赞歌。

  196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后,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温州等大中城市的大批知识青年怀着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怀来到北大荒,加入了拓荒者的行列。

  她是一位杭州姑娘,叫孙文珍,17岁那年下乡到八五二农场。她码过砖坯,喂过猪,当过力工。1972年,领导派她到杭州红十字医院学习。学习期满后,院方有意留她在杭州工作,但她毅然回到了北大荒。

  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孙文珍在四分场卫生院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心血迎接了1000多个婴儿的降生,挽救了上百个母亲的生命。而她却在过度劳累中患了胰腺癌。1989年3月30日,她在杭州的一家医院里与世长辞了。临终前,她躺在病床上,委托丈夫给千里之外的党小组长柴玉清写了一封信:“告诉党组织,我死后,一定还回北大荒……”

  在冰凌花盛开的时节,孙文珍真的回到了北大荒。

  孙文珍只是几十万城市下乡知识青年中的普通一员,她的身上却体现出有志青年对黑土地的热爱,对北大荒未竟事业的深情眷恋,折射出全体北大荒人所共同拥有的北大荒精神的光芒,激励着新一代北大荒人积极投身市场经济的伟大洪流。

  北大荒人无法忘怀在扑灭虎林山火中英勇献身的14位知青。1970年隆冬,一场荒火,在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的山林里燃烧,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十九团(现云山农场)的知青们在接到扑灭山火的命令后,向失火的现场冲去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但14位知青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14个人当中,13个是花一样的女孩子。年龄**大的不过22岁,小的仅17岁。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黑龙江。20年后的1990年11月25日,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的盛况空前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的十余万名知青们在这14位英勇献身的知青遗像前流连凭吊。

  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有许许多多的知青像当年的转复官兵一样,在黑土地上英勇捐躯。虽然他们的人生如流星之倏忽,但却显得格外鲜明。据有关方面统计,至今已有近千名城市下乡知识青年长眠于辽阔而神奇的北大荒,永远守望着这片青春的处女地和至今依然战斗在这里的北大荒人。今天,绝大多数知青已成为共和国各条战线上的中坚。从北大荒的土地上走出了聂卫平、张德英、姜昆、赵炎、何新、梁晓声、张抗抗、李晓华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棋圣、世界冠**、艺术家、作家、企业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知青生活无悔于青春,无悔于时代。因为正是在那里,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铸造了他们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北大荒人性格;十年浩劫,复杂的社会环境又培养他们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北大荒人气质;人生道路坎坷、重重的磨难又练就了他们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北大荒人品格。他们说,北大荒精神哺育了他们,没有北大荒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当年的风和雨、悲和壮、泪和血、思与情都将是一代知青说不完、道不尽的跨世纪的话题。至今仍有两万多知识青年坚守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哨位上,默默地延伸着奉献的艰难道路;而北大荒还在期待着远方的游子为第二故乡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任,使北大荒的创业者们,心甘情愿地放弃个人的恩怨得失,只求**大限度的奉献、再奉献……

  在共和国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宽厚的北大荒还容纳了一大批特殊的垦荒队伍——“右派分子”。据统计,中央机关和部队先后有1500多名“右派”被流放到北大荒进行劳动改造。这支队伍中名人荟萃:如著名作家丁玲陈明夫妇、大诗人艾青、杂文家聂绀弩、漫画家丁聪、剧作家吴祖光,还有尹瘦石、胡考、黄苗子、李景波、郭允泰、关俭痕等。当他们在精神上遭到难以忍受的无情打击,生活境遇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时,北大荒向他们张开了温暖的怀抱。

  这里特别值得一书的是丁玲。



  她是中国文坛上的巨星,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获斯大林文学奖。1957年,她被错定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本来她可以留在北京,但她却以铮铮铁骨、浓浓深情,毅然走进北大荒的暴风雪中!

  从国内外知名的大作家到边疆农场的一名普通工人,她没有巨大的失落感,她坦坦然然地走进北大荒人的队列中,她担任畜牧队的扫盲教员,一大批目不识丁的姑娘媳妇,在大作家的授课下学会了写信。1964年底,中央通知她和陈明回北京去,但丁玲却感到北大荒的土地可爱、北大荒人的可爱,北大荒的事业伟大,于是,她致信王震,要求继续留在北大荒。

  1978年,丁玲20年冤案得以平反!

  她热爱北大荒,在平反后的第二个年头,就重返北大荒,探望在艰苦岁月中给她温暖、勇气的人们,她先后挥笔写下《初到密山》、《杜晚香》等作品,还准备写一部反映她在北大荒生活的小说《风雪人间》,可惜这部长篇小说只完成10万字,她就黯然倒下了,终年82岁。

  历史不会忘记,荒原可以作证,那些作为劳动改造的对象们,曾以怎样的纯真和赤诚,忍辱负重,投入到艰苦创业的岁月中。他们与北大荒相依相伴,胼手胝足,他们改变着山川,改变着沼泽,唯有不变的是他们坚贞的爱国者的心!

  北大荒人的敬业精神,就是北大荒人的一种正确的劳动目的和积极的劳动态度。这种平凡中的无私奉献同样是伟大的奉献!

  在北大荒的英雄群体中,除了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外,还有许多从地方政府机关中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优秀人才。被北大荒人称作“垦区焦裕禄”的李万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位26岁担任集贤县副县长和代县长的老垦荒,在艰苦的环境下,他3年踏遍了安邦河畔的30万亩荒原,开恳土地8万亩。1980年,年过半百的李万宝再次请缨肩负起我国第一个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机械和技术的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的创建工作。他从事农垦事业37年,曾4次开荒建点,当了15年场长,成为垦区有名的农业专家。

  1983年,55岁的李万宝积劳成疾,组织上安排他退居二线当了顾问。他早已看中满山遍野的山葡萄,决心发展北大荒的小浆果事业,补上北大荒没有葡萄种植的历史空白。他一心扑在葡萄栽培技术的研究上,踏遍了5万余亩野生山葡萄坡,走访了30多个葡萄专业户,编辑印制了《葡萄栽培经验汇编》、《葡萄生产栽培技术措施》等书籍,送给各农场和生产队。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山葡萄种植已达2000余亩,比前5年增加8倍,5年翻了4番。广大庭院经济户都因此而走上富裕的道路。1989年9月,身患胃癌的李万宝不得不住进医院。

  1990年1月10日,李万宝静静地走完了他的奉献之路。

  1976年10月,作为北大荒第二代的孙俊福初中毕业后就成为宁安农场的一名林业工人。

  1985年春,宁安农场实行了造林承包制。孙俊福同妻子一次承包了离家10多公里远的几百亩荒山,并在大山里的窝棚中一住就是7年。

  造林是艰苦的,荒山上没有泉水,吃水全靠下雨时积存在水泡子里的雨水。不但如此,还要同蚊虫、毒蛇、野兽作斗争……

  一天,夫妻俩进山栽树,晚上收工回窝棚,发现被子和粮食全被人盗走。不得已,孙俊福只好连夜下山取粮。就在他下山取粮时,狼群包围了窝棚,独居山林的妻子,拿着斧子、镰刀守住柴门,与狼群整整周旋了一夜……

  小孙夫妻俩有一个可爱的男孩,名字——林林。他天真活泼,健康可爱,大山里常常传出他欢快的笑声!

  1989年6月20日,不幸的灾祸突然降临在孙俊福的头上。这天,小孙夫妻和往常一样,天刚透亮就带着工具离开窝棚到山上作业,家中留下刚接上山帮助照看孩子的年迈的母亲。上午8点多钟,5岁的林林正在窝棚旁玩耍,突然一条1米多长的毒蛇冲了出来,猛地咬住了林林的大腿!奶奶跑了出来,赶走了毒蛇。年迈的老奶奶走不动路,徒劳地站在窝棚门口向大山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喊哑了嗓子,但远在几公里外的孙俊福怎会听到!当晚上8点多钟小孙夫妻赶回窝棚时,小林林的一条腿已全肿了!发疯似的孙俊福背起儿子冲下了大山,从农场到县里,从县里又跑到市里进行抢救!

  一切抢救都无效了,小林林终于闭上了他那双聪颖的眼睛,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有5个年头!他的父母却在1480多亩荒山秃岭上栽下了48万棵树!

  心如刀搅的孙俊福再也忍不住泪水了,那男子汉粗犷和哭声回荡在张广才岭的林海间!

  掩埋好孩子的尸体,孙俊福咬着牙又走上了荒山,他举目四顾,当年栽下的那一棵棵松树,已长成碗口粗,有10多米高了,山风吹来,林涛阵阵。他觉得,那声音像林林的呐喊:“爸爸!妈妈!”是的,这些树就是他的孩子,林林那逝去的生命在他植造的松林中获得了新生……

  北大荒奉献出的几代人啊!

  这就是北大荒人的高尚情操!

  人铸造着历史,历史也铸造着人。50多年的垦荒事业,已使北大荒人与黑土地结成了一体,他们是黑土地忠诚的儿女。他们是用灼烫的黑土、坚硬的山石材料,以风雪雷电作刻刀,历经漫漫岁月凿刻而成的北大荒人的英雄群雕。那么,是什么力量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垦荒者凝聚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3:35:00 |点击数()

旧一篇:北大荒精神——顾全大局|新一篇:第一批走向荒原的大学生

博客信息
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8年04月07日
今天点击:3508
本周点击:938
本月点击:5218
点击总数:940618
[发私信] [加为好友]
博客公告
红兴隆农垦农业机械化、北大荒雁窝岛集团农业机械化,向全国农机行业的各位领导同仁致敬。 小荧屏,大舞台,为传播媒体,增进友谊交流,提升全民知识素质,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平台。
文章分类
“三农”致富经 “三农”致富经(39篇)
八五二农场版块 八五二农场版块(126篇)
八五三农场版块 八五三农场版块(138篇)
八五三农场植保机械厂橱窗 八五三农场植保机械厂橱窗(18篇)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136篇)
宝山农场版块 宝山农场版块(16篇)
北大荒人物 北大荒人物(97篇)
北大荒岁月 北大荒岁月(89篇)
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35篇)
北大荒之最橱窗 北大荒之最橱窗(11篇)
北大荒志 北大荒志(57篇)
北兴农场版块 北兴农场版块(37篇)
迪尔系列板块 迪尔系列板块(53篇)
二九一农场版块 二九一农场版块(111篇)
国内农机  橱窗 国内农机 橱窗(47篇)
国内实用小型农机新产品 国内实用小型农机新产品(34篇)
国外农业机械新产品 国外农业机械新产品(2篇)
黑龙江省兴垦忠进贸易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兴垦忠进贸易有限公司(6篇)
红旗岭农场版块 红旗岭农场版块(51篇)
红兴隆分局版块 红兴隆分局版块(118篇)
江川农场版块 江川农场版块(3篇)
农机安全监理橱窗 农机安全监理橱窗(99篇)
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安全生产(31篇)
农机化年鉴 农机化年鉴(2篇)
农机会展 农机会展(1篇)
农机技术交流 农机技术交流(117篇)
农机人物 农机人物(51篇)
农机时事要闻 农机时事要闻(146篇)
农机世界  橱窗 农机世界 橱窗(39篇)
农机市场 农机市场(98篇)
农机事故预防 农机事故预防(58篇)
农机维护使用 农机维护使用(120篇)
农机新技术改装应用 农机新技术改装应用(30篇)
农机信息管理橱窗 农机信息管理橱窗(10篇)
农机装备标准化 农机装备标准化(69篇)
农垦农机安全监理总站 农垦农机安全监理总站(12篇)
农垦农机局 农垦农机局(141篇)
农垦企业研发新技术产品 农垦企业研发新技术产品(20篇)
农垦文化橱窗 农垦文化橱窗(110篇)
农业机械故障“义诊”橱窗 农业机械故障“义诊”橱窗(116篇)
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橱窗 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橱窗(87篇)
农业机械停放管理标准化 农业机械停放管理标准化(23篇)
农业科技信息 农业科技信息(14篇)
企业产品 企业产品(7篇)
饶河农场版块 饶河农场版块(5篇)
时事要闻 时事要闻(124篇)
曙光机械厂 曙光机械厂(4篇)
曙光农场版块 曙光农场版块(6篇)
双鸭山版块 双鸭山版块(3篇)
双鸭山农场版块 双鸭山农场版块(9篇)
五九七农场版块 五九七农场版块(111篇)
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农业(119篇)
友谊农场版块 友谊农场版块(121篇)
娱乐天地 娱乐天地(4篇)
杂谈 杂谈(54篇)
政策、法规、条例 政策、法规、条例(102篇)
政要时事 政要时事(8篇)
知青岁月 知青岁月(11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