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岁月>>
《红灯记》诞生在北大荒 |
发布时间:2007-6-12 19:56:39 原载黑龙江日报:1998年2月4日 星期三 第七版 丁继松
供稿
责任编辑:
|
众所周知,《红灯记》产生于60年代初。作者罗国士是1958年春从解放军转业到北大荒的少尉军官。他原在朝鲜前线志愿军美军战俘营任英语翻译。出身于湖南一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为教授。到北大荒后曾一度担任《农垦报》驻农场记者。后调至密虎铁路线的虎饶县宝东镇宝东中学任教。这时,中央文化系统一批“右派”也发配到北大荒。其中有著名的电影编剧、《渡江侦察记》、《海魂》的作者沈默君。沈默君在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也因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后也调到宝东中学任教。罗国士与沈默君相识后,萌发了编写一部话剧的设想。当时他俩听到当地群众叙述的日伪统治时期某铁路员工一家三代人投身抗日的感人传说。根据这些素材,罗与沈研究确定写一个以抗日为主题的话剧。沈默君是安徽省寿县人,1944年即参加解放军,当过文工队长,长期从事编剧工作。他善于说故事、编故事、能掌握各种性格的人物特点,熟悉写戏的路子。但当时因沈默君还戴着“右派”帽子,不便出头露面,故由罗国士执笔,沈只是“幕后策划”。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反复修改,初稿终于完成,**初的剧名为《革命自有后来人》。 本子写出来后受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关注,欲将其拍成电影。不久,罗国士与沈默君来到长影,对剧本按电影要求重新加工修改。在加工过程中他们发现全剧中缺少一根红线将李玉和一家三代人的关系穿起来,修改出现“搁浅”状态。一天清晨,曙色微明,罗国士起床外出散步。步行至铁道附近时,只见迷蒙的烟雾中铁道上空的红灯(信号灯)闪闪发亮。这盏红灯立即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何不用红灯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既有铁路的职业特点,又具有红色的革命内涵。他想到这里顾不得散步,连忙赶回住所,将正在睡梦中的沈默君唤醒,讲述了自己的想法。沈默君听后连声叫好,立即敲定,在再次修改剧本时,便加进了铁梅手中拿着的那盏红色信号灯。 电影摄制完成后,剧名仍为《革命自有后来人》,后改为《红灯记》。 “文革”期间正当《红灯记》炒得大红大紫时,作者罗国士、沈默君的名字却无人提及,有人甚至说是“集体编剧”。尤其是罗国士连遭厄运,先被批判,后被戴上“反革命”帽子关进监狱。在监狱中罗国士曾写了《红灯记》续集。续集中人物依旧,铁梅**后上山参加“抗联”,打击日寇。续集完成后曾寄给当时的“文化领导小组”,结果如石沉大海,音讯皆无。 作者系北大荒作协名誉副主席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3:54:00 |点击数()